梁云云 叶志丹 潘翠环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康复科,广东广州 510260
康复医学是一门独立、新兴的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以来,康复医学事业有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与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相比,康复专业人才无论是数量、知识结构、模式等都不能完全适应和满足康复医疗市场的需要,因此,康复医学的临床教学必须注重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既是21世纪医学科学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也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人才数量、层次、能力要求的必然结果。
康复医学是一门研究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应用学科,以康复小组工作的方式、采取综合性康复的方法,减轻和消除患者存在的功能障碍,使身体残留部份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理上、心理上、职业和社会生活上的功能,不仅要保全性命,还要尽量恢复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最后重返社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劳动者。
康复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促进康复医学的发展,并为康复治疗提供良好的基础及可能性,而康复医学贯穿在临床治疗的整个过程,使临床医学更加完善,临床的内、外、妇、儿、预防保健各科康复医学均有涉猎。多学科交叉是新医学模式的典型特征,康复医学学科内容面广泛,知识难点繁多,教学时数却比较有限,康复专业学生在学习中记忆、理解困难,“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更是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学习心生恐惧,失去兴趣,造成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困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康复医学的发展和教学要求。
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革命。在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把抽象原理概念具体化,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及易于接受,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所拥有的动画演示、视频播放、高清图片、动态模拟等特殊效果,能将复杂的康复知识创设为1种逼真而有强冲击力的形象多彩、妙趣横生的课堂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使教学者、教学媒介和教学成果达到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康复治疗,内容众多,包括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心理疗法、康复工程等等,无一不是需要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规范系统的操作技能,需在理论的指导下突出实践,应摒弃“以教定学”,取而代之的是“以学定教”,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转到新理念下的框架设计(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实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根据专业需求适当加大教学计划进程表中实践教学安排比例,给学生充足的动手练习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反复练习、消化吸收。引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让学生能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全过程,实现任务引领教学。通过知识拓展,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加深学生对于操作的理解和记忆。开放实验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操作重点,把“学知”与“学做”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解决临床工作问题的能力。
康复科疾病临床逻辑分析能力是正确诊断的关键,以作出功能障碍的诊断,进行康复评定并制定完整的康复治疗计划。临床逻辑能力的培养是在雄厚的理论基础上,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积累得来的。笔者认为病例讨论是培养学生系统临床思维和综合分析判断力的重要方法。在临床教学中,笔者非常注重病例分析,经常选择一些典型的病例供学生讨论,利用各种循证医学证据,树立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观念,指引临床思维培养,并且着重强化康复科疾病的特点和不同于其他临床专业的思维方式。教学上通常选择本院住院的真实病例,并包含一些值得探讨的疑难问题,特别是诊治过程中的经验或教训,典型而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以开拓学生思维,扩大知识面。学生在病例讨论前应复习好与病例相关的理论知识,查阅专业书籍或通过网络查找相关疾病的代表性文献及目前的研究进展,做好充分准备。在分析讨论过程中,采用引导式教学.对问题进行正确引导,把学生的思维从由单一纵向思维模式向发散横向临床思维模式转变,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思考、推理与判断,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培养自学、分析、解决问题及表达、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其科学的临床思维分析能力。
医患关系直接影响医疗质量,在临床工作中,因医患关系不良导致疗效不佳、患者投诉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在目前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医患沟通技能不是教学课程考核范围,医患交流能力培养只能在毕业后的医学临床实践中逐步积累、得到提高,即使是基础理论扎实,临床技能过关的学生,都害怕与病人打交道,或在与病人沟通时生硬地按书本所学解释病情,不知道如何应对病人提出的要求,面对复杂的医患关系往往无所适从。所以,笔者认为临床技能的培养是包含了临床交流能力的建立和培养[2]。良好的医患交流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诊疗效果的重要一环。在康复教学中,应该把交流技能培养作为提高综合能力的内容之一,临床实践中,不但要求学生重视医疗技术,也不能忽视与病人的沟通,这种交流包括询问病史、交换意见,尤其是思路清晰的向病人讲解治疗方法和步骤,以及与同事们一起商讨治疗方案和疗效等等。在北美地区,医学交流技能的教学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现在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小组讨论和教师信息反馈,但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角色扮演和录像是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学习结果最好的检测方法是配备录像的标准化病人考试以及教师的观察考评。这些都非常值得思考与参考[3]。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临床医学教育这个重大课题摆在面前。优质的医学资源的相对紧缺和社会对医疗质量及医学工作者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医患关系面临新的问题。所以说不断的高标准、严要求的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能力,思维判断力以及临床交流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笔者确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学教育会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加之多种不断涌现出的更加先进的教学模式,临床医学教育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使其将来为医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蒲蜀湘,高聪,王剑威.将康复医学理论渗透到神经病学临床与教学中[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4):41-42.
[2]张斌.高聪.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0):136-137
[3]陈尚勤.姜娜.应重视临床医学研究生医患交流能力的培养[J].浙江医学教育,2011.10(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