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英
(江西省永丰县中医院 江西永丰 331500)
面瘫是临床常见疾病,也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面神经核和面神经的病变,多由茎乳孔的急性非化脓性炎性水肿压迫面神经或面神经炎所引起。以病灶同侧全部颜面肌肉瘫痪为临床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突然口眼歪斜,病侧不能做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病侧面部麻木、味觉渐渐丧失,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等。该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形体美容与咀嚼功能,对患者的精神与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打击。最大限度地恢复面神经功能、降低残损一直以来是临床工作者追求的治疗目标。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应用中医自拟方治疗面瘫3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选择我科在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门诊确诊面瘫患者共计60例为研究对象,男35例,女25例;年龄20~30岁者6例,31~40岁者10例,41~50岁者20例,>50岁者24例。疗程10d~3个月。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诊断要点:突然口眼歪斜,但无昏迷、偏瘫等表现;起病急骤,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起病在1周内。排除:(1)外伤性面神经损害所遗留的周围性面瘫;(2)肿瘤因素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瘫;(3)面肌伴有偏瘫或其他脑神经麻痹的中枢性面瘫;(4)合并糖尿病、或严重精神病、或严重高血压;(5)妊娠期。
治疗组以中药自拟方(钩藤15g、防风10g、僵蚕15g、白附子6g、全蝎12g、蜈蚣2条、羌活12g、当归12g、升麻6g、菊花15g)随证加减,除蜈蚣外,以上中药兑匀,早晚分2次服,每天1剂。蜈蚣放瓦片上焙蕉,研为粉末。分2次用药汤冲服。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泼尼松每次10mg,每天3次口服,2周后减量或停药。地巴唑每次10mg,每天3次口服。维生素B110mg、维生素B120.5mg,肌肉注射,每天1次。2组同步进行针灸治疗。10d为1个疗程。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
痊愈:双侧额皱纹、鼻唇沟恢复对称,面部表情正常;蹙眉与闭眼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说话和笑时无口角歪斜;显效:双侧额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效差:较诊治前有改善,但静面时额、唇明显不对称,眼、口闭合不全,或诊治前后症状无改善。
治疗组:30例中,1个疗程后治愈20例、显效8例、效差2例,治愈率为66.6%;2个疗程后又治愈7例;3个疗程后又治愈2例;另外1例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治愈。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30例中,1个疗程后治愈12例、显效10例、效差8例,治愈率为40%;2个疗程后又治愈6例;经3个疗程又治愈2例;另外10例再配合中药治疗2个疗程后治愈9例;1例继续治疗1个疗程而痊愈。所有病例治疗期监测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面瘫在中医辨证为风中经络,中医中药或针灸治疗本病具有特殊疗效。但如果对该病急性期处理的不得当,可能造成难治性面瘫后遗症。如急性期的不得当处理,或激素的大剂量长期使用;对病毒感染的处理不得当,即患者一就诊就给予针刺治疗;护理不当,包括对患侧的保温,不忌生冷、辛燥食物。西医认为面瘫大多为病毒感染,面神经炎性改变是导致面神经功能缺失的重要原因。目前现代医学尚未研究出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基于此,西医对本病的处理主要是以激素控制炎症,从临床中我们也证实这一点,在急性期对改善面神经的炎性水肿、阻止病毒对面神经的继续损害有积极的意义。但从全疗程来看,与早期运用中药自拟方加减治疗组比较,使用激素组并不提高面瘫的治愈率。反而中药自拟方在患病同期治愈率上明显优于使用激素组,这说明中医药在抗病毒、保护和恢复神经功能方面的作用是肯定的。面瘫的病机特点为虚(络脉空虚)实(风痰、毒淤互结)夹杂,中药自拟方中羌活、防风、钩藤、白附子祛风散寒,增强组织代谢,促进血液循环。升麻、菊花轻扬行上解毒,直接抑杀病毒,且菊花、当归可防白附子之温燥减轻炎症和水肿,蜈蚣、全蝎、僵蚕祛风通络。后期兼气血不足,加川芎、黄芪、地龙等。诸药相配,能使药力直达病位,针对病因,纠正病机,故联合针灸治疗疗效肯定。
[1]陈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
[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
[3]程宝书,周民权.新编药性歌括四百味[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2.
[4]段富景.方剂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