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
现如今青少年的道德现状,既有表现甚佳的一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他们生长在一个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乐于接受新事物,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增强。在价值观的选择上,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意识,但是在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突出的。如:没有大的志向,急于求成,浮躁、过度消费、享乐、拜金等都是现代病,具有世界共同性。因独生子女会有多人宠爱,导致一些青少年自私、狭隘,缺乏合作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这些问题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发展不正确。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培养和强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要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就必须要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语文课程是实现文化传承,进行思想、道德和审美教育的重要工具。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人教版课标教材按专题编排,就是着眼于人文,促使学生从小打好精神的底子,如人与自然的和谐、自己与他人的和谐、珍惜生命、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等。第一、二学段各册的专题,均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己与他人”为基本范畴的人文专题。这样的编排把传统美德教育很自然地蕴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且充分地运用语文课程中的这些资源,结合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美德的精髓。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而语文教学又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语文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是一条有利又重要的途径。不仅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且形式多样、角度多变,会使教育过程变得丰富多彩、有条不紊。
新课标语文教材人文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使学生不仅学到语言,在思想上受到启迪,而且在情感上也得到熏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渗透在教材中,更有利于教师的德育工作,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掘这些因素,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1)挖掘典型形象。小学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上进的欲望。通过典型人物的榜样示范,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受到感染和教育。在新课标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这样的典型人物。
2)抓住动人场景。传统美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伦理教育,因而特别强调情感的教育作用。用感人的故事陶冶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从而不断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教学时可以利用课文的感人场景,使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课后可结合课文,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可以建议学生回家替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体现出语文课程的综合实践性。
3)渗透古文化。新课标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灿烂的古文化。学生接触比较多的有各类古诗,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通过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补充收集描写祖国美好景色的古诗,从不同方面了解祖国的美好,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些内容让学生从中学会要克服侥幸心理,养成勤奋的作风。这些宝贵的品质将令他们一生受益无穷。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语文教学的特点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方法以及教育对象结合起来,并根据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自然、合理地结合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进行渗透,选择出最佳的实施方案,努力探索最佳的方法,以便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1)树立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榜样示范,正面引导,将对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起到巨大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教学内容中悟出真谛。
2)真情唤真情。“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材料或感人的故事,以及充满情感色彩和表现力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课文《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感人的神话故事,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传统美德。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美德教育,可以让关心集体、助人为乐、尊师守纪、勤劳节俭等传统美德在学生心中扎根,并落实到行动中。实践证明,教育工作取得明显的效果,如在学校,学生不买零食,节省零花钱帮助家里困难的学生,为班级捐赠图书室,学生之间学会宽容、友爱、互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