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樊超
油画作为一门舶来艺术,在传入中国的那一刻,就重重地印上了中国美学的烙印。追溯历史,通过对比与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写实性肖像油画的特点区别于欧洲传统肖像画。中国本民族的艺术家们通过理论与实践,在肖像画的情感表达和思维意识两方面做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厚的收获。这就使中国油画有了非常明显的独特性。
近十几年是中国写实油画肖像画在表现人物和表现内涵上向更深层探索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写实画派成立了,在中国油画史上形成了一个思想与绘画语言特征明确的画派。中国写实画派的创作理念与作品表达内涵上都区别于传统欧洲油画肖像画。
刘熙载在其晚年作品《艺概》中提到了诸多美学矛盾,“咏物”与“咏怀”是其中之一。《艺概》排出了中国美学范畴的一个很长的系列,并且对这些美学范畴辩证的本质做出了深刻的论述。“咏物”即再现客观事物,用绘画、文学等手段再现客观的景色。“咏怀”则是在再现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升华,将自己所体会的情感借助观察到的事物表达出来。中国写实油画的表达内涵,正是从最初期的“咏物”升华到了当今“咏怀”的层次。在中国写实油画的初期,画家长时间探索绘画表现手法,在极度写实油画的表达方式层面取得了成就。罗中立的作品《父亲》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随着油画技法的不断推进,陈逸飞等画家娴熟地掌握了写实油画的技巧,逐渐将绘画表达内涵升华到“咏物”的精神层面。“意象性油画在创作实践中应该把中国画中的诗化语言作为重要的借鉴,提倡优美和谐的构思立意。根据构思立意,自由发挥,使画面产生出某种诗意的时空境界。”这就使得绘画的表达做到了“咏物”与“咏怀”的统一。
写实肖像画的表达从最初的提倡肖似的写生,注重实践功底到系列肖像画创作引发欣赏者构建思维中意境、象外之象的过程,是思维与创作构思层面的升华。在传统的西方油画中,刻画现实是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写实油画从刻画现实到表达意境的思维转化本身也发生在绘画者与欣赏者意识当中。绘画时,首先是“按实肖像”,随后就是“凭虚构象”。这是中国美学中独特的美学矛盾。中国写实性肖像油画正是由“按实肖像”的真实刻画人物对象,到塑造“典型性”的形象引发了人们对于创作内涵的“凭虚构象”。这也是意境学说在油画中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艺术家对于传统写实油画的独特“改造”,超越了西方传统油画的美学范畴,也成就了中国独特的东方美学语境下的写实性肖像油画,成就了更具中国特色的绘画风格。
由“实”到“虚”正是中国古典美学中老庄美学的精髓部分,也是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最突出部分。西方社会受到科学与理性哲学的影响,在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中,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社会生活、政治等“实”的内容。中国的艺术则对于人类思维中“虚”的部分表达得更多。这里“虚”的范围不能仅仅定义为想象力,中国美学中的“虚”是从天地宇宙的角度来看的。老子认为,只有达到了虚空,才能真正触及万物的本质。中国的写实肖像油画也在探索从个体的典型人物形象之间,寻找到人性的本质。如杨飞云对于自己妻子的系列创作,目的是寻求女性的、母性的大爱。艾轩的西藏女孩系列创作,也正是寻找现代社会中的最朴实、最真挚的人性美。人物是“实”的,但是在整体作品的意境中,每个人都能够构建出自己内心中富有诗意的、关于人物的“虚”的画面。虚实的结合与统一,是中国写实性肖像油画最具魅力的部分,也是区别于西方传统油画的、具有中国油画独特性的部分。
当代中国写实性肖像油画正处在创作数量的高峰期,创作此类作品的画家每天都在涌现,作品各具特色。肖像画在中国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在每一代油画人的探索下,不断与中国美学相结合,在表达上从“咏物”到咏怀,在思想上从“肖像”升华到“构象”,这一系列的改变都是油画融入中国文化的体现。初具成果的中国写实性肖像油画在未来将会有更具民族特色的面貌。
[1]张维柱.《中国油画意象性表达及价值》.《作家》.2012年8期
[2]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3]靳尚谊.《肖像画的东西融会之路》[J].《美术报》. 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