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教育现状初探

2012-01-29 10:53许昌学院美术学院王猛
中国艺术 2012年4期
关键词:书法课书法教材

许昌学院美术学院 王猛

一、高等书法教育的重要性

书法教育一直都是教育家们所重视的教学学科。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民族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中国书法艺术兼具诗、画、乐、舞等多种表现功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指出:“中国的书法本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情感与人格的表现。它不摹绘实物,却又不完全抽象,如西洋字母而保有暗示实物和生命的姿势。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代替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情操的民族艺术。三代以来,每一个时代有它的书体,表现那个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我们几乎可以从中国书法风格的变迁中来划分中国艺术史的时期,像西洋艺术史依据建筑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一样。”可见,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还起着标志性的作用,其地位不言而喻。

书法教育是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在谈到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时候,一般只提到音乐、美术,而轻视书法教育,书法只是美术里面的一个附属学科。这与书法在整个传统文化中的实际地位极不相称。现在,随着书法在艺术学科中地位的提高,由原来的三级学科升为和音乐、美术同等并列的二级学科,书法教育在整个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得到重新的界定。

大学的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单纯的专业教育而言的,即在传授和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其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内容涉及到受教育者的可影响与可开发的方方面面,概而言之,可分为德、智、体、美四个方面。而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除了具有众所周知的美育功能外,还与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具备的独特功能。教学实践证明:素质教育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在书法教育中都能得以体现和实施。因此,书法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手段。

二、目前高校书法教育面临的困境

1.良师难求

开有书法课的学校需要书法教师,但进高校当老师的门槛逐年加高,没有硕士、博士学历不能上高校讲台,然而能写好字的往往没有高学历,因此,一些想开书法课的院校因无师资只好作罢,另一些不得不开书法课的院校只能另想办法对付。办法无非是:一、校内调剂老师。不论是否真懂书法,只要把字写得“过得去”,教任何专业的教师都可以上书法课讲台。二、外聘老师。校内实在找不到书法师资,就借用社会上的书法家当“老师”,这些“老师”绝大多数没有作为教师所必需的文凭学历和教师资格证,只是书写的实践经验多、体会深,能出手示范。三、任用劣等师资。这些师资的来源参差不齐,凭借一知半解的写字方式和笔下的“龙飞凤舞”糊弄人。前两类师资带来这样一些问题:能讲的写不好,能写的讲不好,他们在教学上都缺乏全面、系统的书法理论作支撑,授课时只能就字论写,或不知其然,或知其然而说不出其所以然。向社会聘请书法家老师还算是好的,他们有的字写得颇具水平,有的长于书写技巧的讲解,有的能出手示范,但却不知教学过程须循序渐进,授课的理论性、条理性、技巧性和艺术性等实在不敢恭维。调剂的和滥用的师资虽说不多,但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学生个人的影响都是极不好的。

2.课程混乱

目前大多数院校书法教育的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某些院校书法教学计划不科学。一是开课时间晚。书法课要早开,最好在大一开设,课程学完后还有两三年的时间用来练习提高。但事实是很多院校晚至大二或大三才开书法课,学生写字刚刚上手,还未入门就已临近实习期或求职期,想提高却没了时间,想应用又不够水平。二是教学无大纲。一些院校教务部门对书法教学疏于管理或管理不到位,书法教学无大纲或有大纲却不规范的现象较为普遍,老师的教学不能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三是老师无教案。有些书法老师上课没有教案,课堂上信口开河,既无条理性,又乏科学性。有些高校的书法教育只注重单方面的发展,或偏于技法的传授,或偏于理论教育。技法和理论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是技法的指导者,技法又是理论的实践者,两者缺一不可。当今教学,科目繁多,学生整天忙碌着大量课程,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练书法,“池水尽墨”也只能当做笑话来听,更谈不上书法技法和理论相结合了。

3.教材缺乏

高校里一般课程都有规范的统编教材,不少高校的书法课堂要么缺乏教材,要么教材粗劣简陋。没有规范教材的书法教学混乱,那些劣质教材更是误导学生。从现今形势来看,全国要想实现教材的统一还比较困难,几个书法大省之间的竞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所以唯一的希望就是先在本省实现书法教材的统一,可由省教育厅组织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或学者进行编写,这既利于书法在高校之间的推行,又便于各高校之间的交流,并可以不断完善教材。

4.课时不足

不少高校安排给书法教学的课时要么太松,要么太紧。据了解,开设书法课的院校大多只安排了30学时的授课时间,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有的每周两节。艺术专业的书法教学大打“车轮战”、“疲劳战”,每天4节或6节,学生没有消化、领悟和练习的时间。这些都是有违教学规律的最不科学、最不负责、最没有效果的敷衍行为。

由上述可知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书法教学的问题严峻,然而随着不少高校书法专业的开设,越来越多的书法专业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的毕业生进入高校执教,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上述情况将会得到好转。

三、高校书法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学校的智育教育,过去多侧重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而忽视能力的教育,多倾向于普遍教育,而漠视个性化教育。这是国内的学校教育一直存在的弊端。它对学生知识面和视野的拓展,对学生观察力、模仿力、记忆力、领悟力和创造力等诸多能力的培养有明显的制约作用。我国的艺术教育主要是针对这种现状而提出来的,其中书法教育应倍受重视。

1.修心养性

宋代大书家欧阳修在论及书品、人品及修养之关系时说:“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欧阳修这段论述提出了一种人格主义的评论方法,北宋的苏、黄、米等人评价书法的观点都受到其影响。苏东坡认为:“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可谓人品即书品。这种书法品评观点,从宋元一直延续到近代,长期影响着我国的书坛,其生命力至今没有衰竭。这些书法家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对书法艺术价值起决定作用。高校的书法教师在教育学生写好字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向古人学习,所谓“见贤思齐”,以古人的道德、品格、修养来约束自己平时的行为。

2.良好心态

书法是一种高雅艺术,讲究高雅的意境和审美情趣。欣赏一幅形式美妙和思想内容俱佳的书法作品,不但能使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同时还使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情趣得到提升。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将主观感情移入欣赏对象,并由此触发联想,甚至可达“忘我”之境地,“我”与“书作”形象地融为一体,产生“得意忘形”的境界。这种忘我的欣赏状态,可使人的心灵得到极大的愉悦。窗明几净,晤对良墨,如与高人挚友相谈,其间悟“道”,无意中益于身心的健康,心宽气畅,开朗豁达。这种境界和气度的养成,正是当代人接受各种挑战所需要的健康的心理品质。

3.文化素质高

书法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和文艺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在书法艺术这一形式上。如书法用笔上的提与按、方与圆,结字上的正与欹、疏与密,用墨上的浓与淡、枯与润,章法上的纵与横、开与合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书法教学要指导学生善于处理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国书法讲究“书卷气”,讲究意境、情趣和格调,赋予书法以文化品位,要求书家广博深厚的学养。实践证明,具有丰厚的学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取得较好的成就,而习书也对学问有所助益。这是一种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习书法本身,不仅仅是练字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过程。因此,书法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文化涵养。

4.审美真趣,塑造完美人生

社会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健康的审美情趣对人的全面发展、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有重要的影响。审美情趣的培养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道德水准,激发人的求真热情。胡锦涛主席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新名词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一文中所言:“书法提供给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的形态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熊秉明语:“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源泉和基础,书法线条的刚劲、流畅、蕴蓄、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或参差不齐的美,为美学欣赏提供了一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的基础。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只有丰富审美知识,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才能创造美的生活和人生。

总结

目前,中国书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有识之士所关注,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高等书法教育已具规模,形成各种层次的教学体系。高等院校不仅是培养高级书法专业人才的基地,也是书法精英最为集中的地方。但是,中国的高等学院的书法普及教学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完善。

猜你喜欢
书法课书法教材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推动书法课型创新优化书法课堂教学
书法欣赏
书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