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叶天士胃阴学说

2012-01-29 02:41:36富瑞雪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东垣脾胃论阴虚证

富瑞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

浅谈叶天士胃阴学说

富瑞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

叶天士;胃阴学说;中医基础理论

金元时期李东垣著《脾胃论》,倡言“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从而创立了脾胃学说,后代医家莫不遵从其说,调治脾胃病皆用东垣所创立的益气升阳之法。但东垣的益气升阳法只适合治疗脾失健运之证,而不适合胃阴虚之候。叶氏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之上,结合临床实际,创立了养胃阴学说,弥补了东垣脾胃学说的不足,丰富了脏腑学说[1]。

1 胃阴学说的起源

可以说胃阴学说是脾胃学说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很久以前便有相关记载,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便有提出“燥者濡之”的治则;亦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因胃阴不足而影响肺阴而导致“大逆上气,咽喉不利”的虚火咳嗽用麦门冬汤滋养肺胃,仲景用此法还见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等方。脾胃论治自《内经》中记载到金元兴盛时期一直都是采用脾胃同治法,后世虽有张元素“脾喜温运,胃易润降”的认识,又有李东垣“万物负阴而抱阳”,提出脾胃分阴阳,然脾胃论治虽到金元得以昌盛但养胃阴之法虽被应用却并不完善。直至叶天士分治脾胃,提出“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开始重视滋养胃阴,强调脾胃分治,胃阴说才被完善,才使得胃阴学说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得到不断的充实,促使其体系的逐渐形成。

2 胃阴虚证的病因及辨证论治

2.1 胃阴虚证的病因大概有以下几种:①情致所伤,素体本身木火偏旺,而又五志过极化火,灼伤胃阴。②感受温热燥邪,温热燥邪皆为阳邪,最易损伤人体之津液,而在瘟病发展过程中其邪又最易损伤胃之阴津。③饮食不节。五味偏嗜,或过分饮酒或过食辛辣以至胃阴耗损。④失治误治。比如,辛散劫阴。⑤年老阴虚,或出血症后津液不足。

2.2 胃阴虚证的治疗治疗时养胃阴之法宜:轻,柔,润。主证见:饥而不欲饮食或少食,口燥而咽干舌红而少苔,脉细数,大便干或大便不爽,或有胃痛或胃中嘈杂不舒呃逆等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喜降。胃阴被伤则虚火上炎,胃失濡润则受纳失司,而见饥不欲食或少食,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胃阴虚则津液伤,津不上承则口燥咽干,不下润则大便难解。胃阴被伤,胃失和降,则可见呃逆、胃痛、嘈杂不适等症。对胃阴虚症的治疗,叶天士根据胃“喜润喜降,以降为和”的特点,给予滋阴通降,且十分注意滋阴而不碍胃,清虚热而不伤阴,通降而不过。用药亦十分讲究,喜用药性甘平,甘凉之品,如麦冬、玉竹、天花粉、粳米、沙参、石斛、生扁豆等。

胃阴虚常伴兼症:①胃阴不足兼有脾虚证。证见食少纳呆,口干而不欲饮,大便溏,舌淡红而干,面色白,神疲倦怠等症。胃阴虚损,伤及脾气此病多见于虚损太过的久病不愈之证后,脾气受损则食少,面色白,大便溏,神疲而倦怠皆可见。治疗当以甘缓养胃而生津之法,投以甘凉,甘温,甘平之性的药物,如薏苡仁、茯苓、玉竹、沙参、扁豆、莲子肉、山药等物。脾气虚重者可加人参、白术。②胃阴不足兼有湿滞证。此证多见于温病后期,湿温或暑温经久未愈,而湿邪留滞,损及胃阴,伤及胃气。可见不思饮食,口淡或口苦,大便不爽,胸闷不舒,神疲倦怠等症。此证成因不仅有胃阴不足,虚火灼胃还夹杂湿邪困脾,因此治疗当以清养益胃化湿健脾之法。投以麦冬、沙参、玉竹、陈皮、佩兰、半夏、荷叶、麦芽等醒脾化湿的甘凉养阴之物。③肺胃阴虚证。此证多由外感而来,外感燥热之邪日久入里损及肺阴,子病犯母而伤及胃阴症状多见饥不欲食或少食,咽干痒咳,可伴微喘、大便难等。治疗当以甘寒凉润为主,给予药性甘凉之品,如沙参、玉竹、天花粉、麦冬、生地、石斛等。④肝胃阴虚证。此证多因肝血过分消耗而伤及胃阴,症状可见不欲饮食,眩晕,胁肋疼痛伴涨满,心烦易怒,恶心干呕,舌绛红而干等。治疗当以滋阴补肝和胃,以酸甘之品予之,既入肝经,又可取其酸甘以化阴之效。药用生地黄、白芍、阿胶、知母、麦冬等。

叶天士在应用甘凉之法以养胃阴的同时,也细心观察临床辨证施治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如胃热赤盛,见“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者”则给予仲景之法“急下存阴,其治在胃”。另外叶天士也认识到只用甘寒之品的弊端,他指出如用甘寒之品养胃阴而胃不复者,可以加入酸味药物,取其酸甘化阴之用,如乌梅、白芍、木瓜等。

3 贡献

叶天士吸取前人经验,不仅推崇李杲的脾胃论思想,也善于思考张仲景既重视脾气也重视养胃的医理。叶氏认为,脾胃虽都属土,然性质不同,脾为脏宜藏,主运化,为太阴湿土,得阳而健。胃为腑,宜通,主受纳,为阳明燥土,得阴而安。如遇脾气虚弱,胃有寒湿,则当尊崇脾胃论之发;如脾气不虚,而胃有燥火,则当滋阴养胃。叶天士清楚的区分了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特性,分以辨证,这为脾胃分治奠定了基础。

[1]蔡云海.叶天士养胃阴学说及临床运用[J].光明中医,2011,26(6):1091-1092.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5.067

1672-2779(2012)-05-0097-01

:苏玲

2012-02-09)

猜你喜欢
东垣脾胃论阴虚证
杞菊地黄丸治疗飞蚊症肝肾阴虚证的疗效观察
基层中医药(2022年6期)2022-10-24 01:37:32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刘邦东垣是与非
当代人(2017年1期)2018-03-05 18:59:10
基于文献的从脾胃论治失眠用药规律研究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阴虚证与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从后天脾胃论治更年期血崩
环球中医药(2015年4期)2015-02-27 15:01:56
高温作为阴虚证危险因素的探讨
国医大师张琪教授临证运用东垣代表方剂经验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40
从脾胃论桂枝汤的解肌思想
中医研究(2014年6期)2014-03-11 20:28:55
我与东垣故城的不了情缘
当代人(2012年7期)2012-04-29 02: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