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学的“和”思维

2012-01-29 02:41:36郭延东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5期
关键词:中和中医学治疗

郭延东

(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阳473061)

中医治疗学的“和”思维

郭延东

(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南阳473061)

“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一种理想状态,中医学汲取儒家“用中”、“执中”、“中和”、“反对过与不及”的思想,强调人体自身稳态平衡及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在治则、治法、组方法度、用药方法、治疗目标等方面突出“以和为治”,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观。关键词:中和;思维;中医学;治疗

“中和”观是古代哲学宇宙观、方法论和境界说的统一[1]。中医学汲取儒家“中和”思想,建立了严密而科学的平衡理论,贯穿于中医学的理、法、方、药体系当中,指导着临床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1 中和思维的由来

“中和”一词首见《周礼·大司乐》,后经孔子注入中庸之道普遍和谐观的丰富内涵,而成为儒家的核心思想。在《中庸》中,“和”主要表现为“用中”达到的一种最佳境界。“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一种理想状态,是宇宙的最高法则。“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推而极之,致中和,天地各得其所,万物生长发育,自然界便处于最佳的动念平衡。董仲舒曰:“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儒学的“中和”观涵概五个层面: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社会、民族与国家、人之身与心的中和观点[2]。

医学研究的内容是人体健康及疾病规律,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维护和恢复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用中”、“执中”、“中和”、“反对过与不及”的中庸思想,无疑与医学的目的相一致,于是十分自然地被医学所接受。尽管存在扩大矛盾平衡的地位和作用,否认、阻止矛盾转化的缺点,但这对医学研究来说并无大碍,因为医学是一门旨在强身、防病、治病、延年的学科,其根本任务是阻止机体由青春到衰老、由健康到疾病、由生到死这样一个矛盾转化过程。由此,如何寻求平衡,阻止矛盾的转化,就成了医学与中庸中和思想之间发生亲和的纽带[3],因而,儒家中庸思想在铸就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医理论构建。

古代尚“和”思想在中医学的各个具体层面都有着充分的体现,涉及到气候、环境的天地之和,气候、环境与人类的天人相应之和,人际之间的人和,人身的阴阳之和、气血之和、脏腑之和、情志之和、营卫之和、表里之和、劳逸之和、饮食之和等内容,从而为后世医学广泛应用尚“和”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形成了具有中医自身特点的治疗观。

2 治疗原则突出“和”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是中医治疗的总则。诸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等,均是通过阴阳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而恢复健康,包含着“执两用中”的原理[5],注重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与平衡,强调“执中致和”。同时根据五行乘侮、母子关系变化,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五行生克的调节机制,以纠正其偏盛偏衰的病态,使各脏腑补泻有度,趋于动态平衡,恢复到原有的既相互联系又相辅相成的“中和”状态。

3 具体治法崇尚“和”

选方用药是以药物间整体配伍“和合”之后的综合疗效为依据,并不局限于单一药物的性能。如对小柴胡汤体外实验研究表明,单一药物多数不具有明显的抗病毒和抗菌作用,但通过配伍搭配该方在治疗外感热病当中,却具有很好的疗效。

对于单一病证,采用单一方法治疗时,也不是单纯使用某一类药物,仍要讲究“和”,大多寒药中佐以少量热药,攻伐之品中加以适当扶正,补阳药中佐以养阴,滋阴药中加入壮阳之品等,无不体现着中庸之道[6]。

遵循“以和为治”的治疗观,以平衡调理、调和性治疗为用药依据,强调整体调节,激发调动机体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能力,最大程度恢复人体内部的协调平衡。如对肿瘤的治疗,既有对抗性的祛除病邪,更注重提高自身免疫能力的扶正药物应用。

强调人体与自然之间关联平衡的“天人合一”整体观,进而形成“冬病夏治”、“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颇具特色的防治方法。

4 组方法度讲究“和”

方剂结构讲究和,药之要诀在于纠其偏,治之要诀在于使其和。在选方用药方面,《本经》“七情和合”制方原则的君、臣、佐、使诸药配伍深合中和思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臣佐使和谐结构与方药配伍的调和技巧,做到了主次分明,全面兼顾,和衷而共济。[7]诚如《医原》所说:“用药治病,开必少佐以合,合必少佐以开,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或正佐以成辅助之功,或反佐以作向导之用。阴阳相须之道,有如此者”。

方剂配伍技巧强调“和”,如半夏泻心汤中芩、连与干姜,寒温并用,以调和寒热;小青龙汤中姜、辛配五味子,散收相配,使散不伤正,收不留邪;麦门冬汤以麦冬配半夏,润燥得宜,滋而不腻,燥不伤津;黄土汤中以术、附配胶、地,刚柔相济,阴阳相和;四物汤用归、芎之动以活血,配芍、地之静以养血,动静结合,使补血中有行血之用;其他诸如升降兼施、气血兼顾、通涩并行等诸多配伍方法。其配伍技巧,则是在功效上的尚“和”,充分体现了在调治过程中“平治于权衡”(《素问·汤液醪醴论》)的特点。

5 用药方法体现“和”

根据疾病的需要,方药的具体运用,有狭义的“和法”与“和剂”,一般用于阴阳失调的较复杂病证,如寒热错杂、肝脾失调、邪入半表半里的少阳证等。这时单纯发表、攻里、清热、散寒都不能切中病机,需要采取较复杂、更全面的处方配伍,如燥湿相济、寒热并用、升降互补等。八法的其余七法也都讲“和”,力求以中为度,如汗而勿伤、下而勿损、温而勿燥、寒而勿凝、消而勿伐、补而勿滞、吐而勿缓等。诚如程钟龄所说“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8]”。

在用药剂量方面,强调“适中”,中病即止。“补泻无过其度”(《灵枢·五禁》),“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问·五常政大论》),体现以“和”而求适中的中庸之道。此外,煎药时间的长短、药后调理也谨遵“中和”。如发汗的度,需视病情而定,《伤寒论》桂枝汤,要求服药后以“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此为中;“不可令如水流漓”,此为过,过则“病必不除”;不汗,为不及,只能“更服依前法”,再取汗,表明“过”与“不及”皆不利于病情,须“无过”、“无不及”才佳。煎药方法中泻心汤类、柴胡汤类等的“去滓重煎”,服药方法中热药凉服、凉药热服等反佐法,用药过程为防过于寒凉将栀子、黄芩等炒后使用,这些无不体现“以和为治”的治疗观。

6 治疗目标旨在“和”

中医学之“中和”,是以客观病情为标准,不可有偏,同时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祛病的同时而不伤正气。《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一原则与儒家“执中有权”思想是一致的。治疗目标是以“必先岁气,无伐天和”为前提,或“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其总目标在于“因而和之,是谓圣度”,以平为期,“致和”成为治疗疾病的根本归宿[5]。

综上所述,中医学强调人体自身稳态平衡及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在治疗原则、具体治法、组方法度、用药方法、治疗目标等方面突出“以和为治”,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医治疗观。

[1]邢玉瑞.中医养生中的哲学观[J].现代中医药,2003,(6):1-3.

[2]张河,杨波.孔子养生与儒医[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

[3]王庆其,周国琪.黄帝内经专题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2:255.

[4]刘舟,邓中甲.从中国古代尚“和”思想看中医方药配伍[J].时珍国医国药, 2008,19(6):1484-1485.

[5]邢玉瑞.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

[6]袁冰,石东平.略论儒家中庸思想对中医方剂学的影响[J].中华医史杂志, 2002,23(1):32-35.

海峡两岸中医药防治颈肩腰腿痛及特色诊疗手法学术研讨会即将召开

[本刊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深圳市平乐骨伤科医院承办,深圳市中医院协办的海峡两岸中医药防治颈肩腰腿痛及特色诊疗手法学术研讨会,拟于2012年9月在深圳召开。

征稿内容:中医药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理论、临床、及药物应用研究;特色手法经验总结;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经验研究等。为方便参会代表相互学习交流,组委会将编辑优秀论文集。注:未提交论文者也可参加会议,参会代表可获得国家继续教育I类学分。稿件要求:稿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地址、邮编、电话、E-mail,投稿邮箱:fzjjyttzhengwen@126.com。截稿日期:2012年8月30日。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5.065

1672-2779(2012)-05-0094-02

:韩世辉

2012-01-08)

猜你喜欢
中和中医学治疗
也谈中和反应
中学化学(2024年2期)2024-06-17 04:01:47
免疫塞内卡病毒灭活疫苗后豚鼠、家兔与猪的血清中和抗体相关性研究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范扬:博采与中和的风范
艺术品鉴(2020年5期)2020-07-27 02:43:08
在幽深与高古中追寻中和之美——读段朝林中国画作品有感
丹青少年(2017年2期)2017-02-26 09:10:51
高通量血液滤过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1:42:39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