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文化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

2012-01-29 05:25俞步松
职教论坛 2012年34期
关键词:技能型素质教育职业

□俞步松

一、关于高职文化的再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外,提出了第四项使命。周远清同志也指出,“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大学的重要功能就是传承、实践、创造文化。”[1]推动大学的文化自觉,需要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文化育人,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就是人文素质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在知识经济大发展、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背景下,从知识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这一视角考察,不难发现,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也必须具有复合型特征:在知识结构上做到综合性与专门性结合;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结合;科技与人文相结合。[2]哈佛大学原校长陆登庭曾指出,“地球上最稀缺的资源是经过人文教育和创造性培训的智力资源。”[3]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高职教育界已经注意到了高职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正在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人文素质教育实施模式。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同样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四大使命,因此,高职文化必然以大学文化为宗,以民族文化为根。同时,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文化建设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丰富自身内涵,形成自身特色,那就是必须以企业文化为养,以和谐文化为魂。因此,我们认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文化可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归宗于大学文化,扎根于民族文化,滋养于职场文化的校园和谐文化。

(一)高职文化之魂:价值观因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视域来考察,高职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具有规模稳定而充满活力的主体基础,丰富多彩又积极向上的活动内容,饱含滋养且指导科学的价值体系。高职文化的价值观内核,往往决定了其外在的物化表现形态。高职教育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从“外延式发展”转换到“内涵式发展”的轨道上来;受制于目前的评价、分配机制,同样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功利轻学术、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素质等现象”[4]。高职文化的价值观核心,是兴校之魂,是高职文化的精髓,其内涵可概括为: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理念,基本的道德规范。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高职教育担当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是如何“融入”,要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融入 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以及学校日常管理等具体环节。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逐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职文化之宗:大学文化因子

大学教育不仅仅在于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更在于其无法替代的潜在的文化影响力。远在古希腊时代,大学教育的知识被分为理论、实用、生产三大类,而理论知识(也叫自由知识)代表了人类最高形态的知识,它是形成其他知识的基础。欧美高等教育在传统上都对自由教育或者通识教育有一定的继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分为通识教育(美国称为基础文理教育basic science and arts)和专业教育(professional)两类。通识教育的重点就是加强文理基础教育,即人文类学科与自然科学的教育。欧美大学重视人文学科教育,是人才培养及国际化竞争的需要,大学文化在校园这样一种环境里,可以不断整合和凝聚,以历史和现实的眼光,积淀其浓厚丰富的大学文化精神,并不断地具化为校园全体师生的传统、风气、观念及行为追求,最终形成一所大学独有的文化气质和文化格调。从概念结构上,大学文化从里到外大致可以分为核心价值观、习俗制度层、行为表现层、外在物质层,其中精神文化即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兴校之魂,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高职文化从属于大学文化,具有大学文化上述所有特征,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性与职业性双重属性,其任务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端”。要系统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要把学生培养成 “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坚持育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5]可见,高职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也就是全面发展的和谐职业人。笔者所在的院校——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历经30多年的办学实践,凝练出“立德为本、致用为宗”的办学理念,确立了以现代“和谐职业人”为目标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思路,实施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绿韵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使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高职文化之根:民族文化因子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高职文化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才能为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启迪心性,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加强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方面教育的良好素材,是提升人文素质的宝贵资源。从教育主体上看,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存在着重技轻道,在职业发展上急功近利,在行为表现上浮躁好动等人文素养方面的不足,使得培养他们的职业行为规范、守时、诚信、遵纪等基本素养显得尤为必要。

高职教育是培养经济社会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既要重视工具性的知识教育,更要重视观念性的文化素养。而中国传统儒家的育人观念,其理想追求就是“内圣(修身,令自我的修养向圣人靠拢)外王”(事功,辅佐君王建立王霸功业),“经世致用”,其所努力的方向,就是通过提升自我的全面素质,达到改造或者改善国家、社会的目的。梳理源流,我们可以发现,当今高职教育思想的传统根源,正可以从儒家的“修齐治平”的传统育人目标中找到源头。例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从1998年开始,坚持十三年探索了一条诗教——育美——文化素质教育之路,构建了“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诗教为特色,兼容诗书画,并蓄文史哲”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取得了可喜成绩,“校园诗教,和谐育人”也因此获得教育部校园文化品牌特等奖。

(四)高职文化之养:职场文化因子

“职业性”是现代企业和高职校园之间的现实桥梁,并成为岗位与专业之间的衔接路径。高职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其文化必须有机融汇现代企业文化因子,并进一步辐射校园,营造氛围,扩大影响,从而提升学生职业素质。鲁昕副部长指出:高职教育要“积极营造实践教学环境,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通过开展生产性实训,促进‘技能作品’、‘企业产品’和‘市场商品’的衔接转换。”[6]为高职文化的实施建设过程更好地融入企业文化提出了具体要求。

(五)高职文化之和:和谐文化因子

综上,高职文化融汇了大学文化、传统文化、企 业文化等诸多文化特征,是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和谐文化。高职院校“准职业人”的培养,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培养和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胡锦涛同志提出人才培养的“三个紧密结合”:一是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三是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这正是和谐发展的现代职业人培养的基本途径。

二、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创新探索

杨叔子院士在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上说,文化素质教育要“解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问题”,针对人文教育、价值理性,解决做人、做中国人、做个现代中国人的问题,培养目的是全面发展的人,即具有全面素质的人;培养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即是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育为先的教育。通过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弘扬民族精神,活跃思想能力、发挥创新能力、提高实践能力。

针对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必须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真正“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基于此,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秉承“立德为本,致用为宗”的办学理念,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大胆探索,不断开拓,努力使高职学生成为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既学会技能,又学会创新创业;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高素质复合型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思政文化的创新探索

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上”,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无疑是塑魂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使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发挥学校的文化优势特色,提高马克思主义普及与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一直是我们重点关注的育人根本问题。

近年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把已坚持12年并取得教育部特等奖重大成果和经验的“诗教育人”项目扩展为传统诗性文化教育,纳入文化素质教育主渠道,使之与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科学技术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和高职文化建设相结合,实施以人文与科学相融为核心,以和谐职业人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绿韵工程”,并开发思政文化为“绿韵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思政文化是指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并使二者有机结合的文化。胡锦涛同志不只一次在谈到对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曾说:“要说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对干部、群众和学生必须认真进行中国历史、地理、文学知识和政治知识的教育,没有这些知识的武装,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难以确立起来的。”1986年6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曾尖锐地指出:“法制观念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现在那么多年轻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原因是文化素质低。”三位领导人就思政工作的讲话,从教育工作的视角看来,无异凸显了思政文化的重要作用。

自2006年以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工作者、诗教、文艺和“两课”教师合作开发,每年确定一个思政教育主题,探寻其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根脉,编写了“中华文化之根系列丛书”的口袋书,先后推出了《八荣八耻的中华文化之根》(2006年4月)、《和谐理念的中华文化之根》(2007年3月)、《大爱精神的中华文化之根》(2008年5月)、《科学发展观的中华文化之根》(2009年5月)和《创新创业的中华文化之根》(2010年12月)等五大系列。口袋书64开、100页左右,精简凝炼,印发给师生,人手一册,极便携带,发挥了较好的教育引导作用;作为思政文化教研创新探索资料,多次在相关的学术会议上与各级院校内交流,取得了不俗的评价。其中《和谐理念的中华文化之根》系列丛书被浙江省委宣传部评为2010年全省宣传文化系统优秀通俗理论读物。

(二)专业文化的创新探索

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是课堂教学,要把各专业课程蕴含的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各专业课程中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一是专业教师对待所教学科的态度,传达出来的对工作的态度、对事业的态度、对科学的态度;二是专业教师对待不同层次学生的态度,传达出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情感、对教育的情感;三是专业教学内容本身 蕴涵的丰富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多年来,我校积极探索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的“绿韵工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做法是:

一在培养目标上,提出和谐职业人的目标,着力培养具有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人文素质相统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立足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杨叔子院士倡导的科技与人文相融的“绿色教育”理念,培养大批知识、技能与素质相协调、做人与做事相统一的现代“和谐职业人”,其具体内涵为:“能力为重、专通结合、素能一体”。主要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六七。一体:现代“和谐职业人”;二翼: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企业文化;三阶:专能精、通能强、素质高;四质:思想品德、专业、文化、身心素质;五德:爱、学、诚、敬、新;六能:自主学习、信息处理、数字运用、表达沟通、团队合作、创新创业;七化:企业文化融化、传统文化内化、课程建设深化、校园活动优化、社会实践悟化、专业渗透细化、师资队伍强化。

二是挖掘专业人文内涵,打造专业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内涵,推动“一院一品”专业文化品牌创建,如我们在汽车技术学院大力推行“汽车文化”建设,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积累,提炼出“严谨、时尚、挑战、超越”为专业文化的内涵,并要求相关专业学生以此作为职业追求。“车以道载 志在千里”的汽车文化品牌也成为了浙江省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同样,财会金融学院推行的“诚信文化”,管理技术学院倡导的“儒商文化”,数字信息技术学院推广的“开源文化”等等,均将专业培养目标与文化素质教育有机融为一体。

三是课堂现场“情境”教育,针对课堂即时情况,进行人文科学素养教育。无论是班级的日常教育管理,还是解决具体问题;无论是常规的教育引导,还是处理突发事情;无论是面对全体,还是针对个体,教师体现的关爱、理解、引导、教育,均是一种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都将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的内在素质。

(三)企业文化传承的创新探索

我们认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融共生是高职院校开放性办学的重要特点,是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我校以校企全程参与的系统化综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建设适应“校企参与、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开放性、活动性、创新性、人文性的教学新形态,构建起工学结合和学生主体为主要特征的“新课堂”,全面提升学生技能和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企业文化进校园。学院依托主管单位世界500强企业——浙江物产集团强大的产业背景,与浙江物产物流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现代物流基地。与物产元通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浙江元通迅捷快修下沙分店”,实现“前店后校”,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职场氛围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提前认识现代企业需要的人才包括非专业能力和职业人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职业能力”标准,以提高学生成才的文化自觉。请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职业人生的导航讲座,通过“未来企业家实验班”、“企业家论坛”、“创业者论坛”等载体,让学生感知企业文化,体悟职业精神。

二是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学院根据专业对口企业的文化内涵和品味,通过开展社团对接企业、班级联系企业、学生走进企业等活动,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受企业文化,在增长专业能力的同时,加速他的职业精神内化。

三是研究体悟企业文化的本质内涵。学校与企业合作成立企业文化研究所,让学生跟随教师共同承担浙江物产集团文化课题研究与宣讲活动。这是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又一特色和有效平台。在研究和宣讲过程中,让学生切身体会“企业与时代共同前进、企业与客户共创价值、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和“以人为本,团队精神,绩效理念,追求卓越”的先进企业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深层次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使企业精神从文化层面深入人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忠于职守、严谨负责、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职业操守和品性。

[1]周远清.2011年11月19日“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发言.

[2]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

[3]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领导小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杜玉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11月20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5][6]鲁昕.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2011年6月8日在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战略研讨班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技能型素质教育职业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框架下《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三问”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