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影响及对策*

2012-01-29 04:50:20陈忠仁王桂莲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用工荒顶岗用工

陈忠仁 王 惠 王桂莲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中山 528404)

“用工荒”是指用工短缺现象。2004年初,“用工荒”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率先爆发,并迅速蔓延到内地部分地区。2010年,珠三角、长三角的劳动力缺口高达二百多万人,2011年以来,用工短缺情况则更加严重。“用工荒”反映的是普通工人的短缺,而技术工人短缺更加严重。

在如此严重的缺工形势下,许多企业已悄然将目光转向了职业院校。近年来,到职业院校招人的企业显著增多,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问题得到缓解,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意愿和意识都大大增强。面对“用工荒”所带来的新形势,分析其对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用工荒”产生之前的校企合作状况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一种特有的办学模式,但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展的校企合作存在一些问题,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校企合作存在“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问题 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组织,在劳动力供给唾手可得的情况下,企业花费时间和金钱进行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而高职院校由于要突出办学特色,走“工学结合”之路,推行校企合作的热情一直很高。这就呈现“一头冷,一头热”的状况,导致校企合作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校企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状态 主要原因是校企双方对合作的认识与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师生去企业参观走访或者学校请企业人员讲学等浅层次状态上。这就导致校企合作的成果十分有限。

校企合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变化 高职院校为适应市场和企业的发展的变化,既要保持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又需要与企业合作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而在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行业和企业很难长期、稳定、全面地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需要。

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只注重签订合作协议,而忽略了如何操作或实施协议的具体条款来实现合作的既定目标等实质内容。这当然有高职院校本身的原因,但主要是因为企业积极性不高,实施意愿也不强。

深化校企合作的对策

“用工荒”后,企业认识到劳动力的供应不是无限的,而对技工,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这就使得企业开始重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意识和意愿也由此增强。以往的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状况现在变成了“两头热”,这就为高职院校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有望改变以往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刚刚颁布的《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将推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作为职业技术教育机制改革创新的主要目标之一。

中山市位于珠三角腹地,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国家健康科技生产基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国家中山(临海)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中国科技成果转化(中山)示范基地等六大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经济发达,企业众多,这就为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06年开始办学招生,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校企合作的作用,并设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部门组织和管理相关的校企合作事宜。由于我院成立于“用工荒”出现以后,校企合作一开始就考虑到“用工荒”所带来的影响,由此采取了相应的策略。

大力推广和深化订单培养模式 在“用工荒”后,企业认识到,要得到人力资源持续的、有质量的供给,必须和学校开展合作。我院抓住这一机会,大力开展了订单式培养。从2007年开始相继开设了“明阳风电订单班”、“蒂森电梯订单班”、“麦德龙订单班”、“高雅灯饰订单班”等进行订单式培养。订单班的开设,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从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及合编教材开始,到企业派出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为学生授课,到学生在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顶岗实习,这就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实现了学习和岗位的无缝对接,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欢迎。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全面掌握,使学生掌握其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全面知识和技能。

大力开展对企业员工的培训 企业一线工人流动性较大,在“用工荒”后,企业不得已招用甚至完全没有专业背景的工人,这就必须进行技能方面的培训。为满足企业这方面的需求,我院从2009年开始就开展了明阳电器公司和蒂森电梯公司的员工培训,送教上门,并将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挂钩,在取得技能证书的同时,同时发成人大专学历证。对企业而言,对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在提高员工素质的同时,一是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二是使企业对员工的向心力和吸引力大大增强;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开展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在了解企业的需求之后,可以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无形中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

校企合作,联合指导顶岗实习学生 顶岗实习具有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体验的综合性等诸多优点,因而成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极其重要的环节,无疑需要校企双方共同来完成。我院对每一个顶岗实习的学生不仅为其指定了校内指导教师,而且也聘请了企业兼职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平时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校内指导教师定期下企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并和企业指导教师一道对学生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校企联合指导使顶岗实习落到了实处,保证了实习培养的质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大力配合政府,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 我院充分发挥在师资、设备、场地等方面的优势,与中山市政府合作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先后培训了维修电工、车工、家电工、村居安全巡查员等方面的技术工人,为企业解决了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也进一步扩大了学院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与行业协会合作,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 行业协会最了解本行业领域的技术前沿、内在运作规律、人才需求等情况,所以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院高度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大力开展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先后为30多个行业协会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所,行业协会也为我院与企业合作架起了一座座桥梁。同时,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能力标准和从业人员资格标准,指导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针对新职业、新工种或特殊工种制定新的职业资格标准和技术规范,帮助高职院校及时将岗位的关键知识、技术纳入教学内容,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

与研究院所合作,加强产学研结合 自2007年开始,广东省装备制造研究院和中山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先后落户我院,为我院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如装备制造研究院和我院的电子信息工程系合作建设了“中山市精密电子(SMT)公共平台”(SMT实训室),平台不仅提供了相关的教学培训服务,而且接受企业的产品订单,按照企业的质量要求组织师生进行生产。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对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大有裨益。此外,我院还与这两个研究院联合开展了几个前沿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并联合申报了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不是短期行为,不能随心所欲,应建立长效机制,开展长期的合作,同时应有专人负责。为了将专业教师从校企合作的琐事中解脱出来,我院在每个系任命了一个校企合作专干,专门负责校企合作的日常工作,如去镇区或者企业联系开展订单班、产学研项目合作、继续教育、学生实习实训等。此外,我院还选派了70多个科技特派员到镇区和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和产学研工作。派驻到镇区的科技特派员,一方面,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此外,以我院各个专业群为依托,成立了8个市级研究所,这些研究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便于开展产学研结合,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开展政校企合作,建立三方联动机制 以往校企合作的效果不理想,与政府的长期缺位有关。政校企三方联动机制的建立对推动校企合作深度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山市由一个县级市发展而来,下辖有二十多个镇区,乡镇企业发达,某一产业的集群化和规模化比较突出,如小榄镇是全国有名的五金锁具生产制造基地,古镇的灯饰生产与销售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是首屈一指。“用工荒”提高了企业的人工成本,使得其产品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这些专业镇要想继续保持其核心产业的优势地位,必须转变思路,在产业上有所发展和创新。借助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专业镇可以在产业发展方面获得良好的智力支持。正是基于这些现实需要,一些镇的政府部门和我院签订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内容包括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

综上所述,我院在“用工荒”之后拓展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不仅培养了适销对路、广受欢迎的高技能人才,而且扩大了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顶岗实习和就业率在广东省高校中位居前列,和企业联合申报项目、产学研结合也结出了硕果。此外,校企深度合作也为我院实施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和方向,对我院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武培锋.诸城市“用工荒”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2]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李秀红,刘伦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力不足的经济学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49-51.

[4]陈桂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其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75(11):87-89.

[5]孙全军.论顶岗实习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59-61.

[6]王建梁,魏体丽.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6):15-19.

猜你喜欢
用工荒顶岗用工
以“灵活用工”破解用工荒是有益尝试
公民与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 00:57:08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儿子签了『用工合同』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9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18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政企联手应对“用工荒”困境 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