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莉
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陈明莉
研究了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分析了目前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探讨了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循岗施教;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一)职业面向。主要面向铁路运输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生产一线。
(二)主要就业岗位。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有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岗位繁多,通过现场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高职学生毕业后从事的突出岗位分别是车站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货运值班员。
(三)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素质。
1.知识结构:(1)掌握专科层次毕业生必需的高等数学、应用文写作、英语阅读、计算机操作等文化基础知识;(2)掌握岗位所必需的铁路线路站场、机车车辆、信号设备等专业基础知识;(3)掌握岗位所必需的铁路运输组织等专业知识;(4)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
2.技能结构:(1)能够按照操作规程完成接发列车、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特殊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货运安全管理、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作业;(2)能够根据行车组织、客货运作业的要求,合理选择完成接发列车、车站技术工作组织、列车调度指挥、铁路行车安全管理、一般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特殊条件下货物运输的组织、货运安全管理、旅客运输服务、铁路客运应急事件处理等作业的工具;(3)能够针对不同的应急事件采取合理的方法正确处理;(4)能够按照铁路运输企业作业组织方式组织行车、客货运作业;(5)能够按照行车、客运、货运规章的基本要求检查、评价运输作业。
3.素质要求:(1)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3)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能力;(4)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5)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6)具有节约资源和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7)具有人民铁路为人民的职业情操;(8)具有作风严谨、反应灵敏的职业素质;(9)具有“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服从统一指挥”的职业道德。
目前在我国铁路本科院校经过高校合并及升级后,原来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更名为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在交通运输专业课程里,保留了原来的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等铁道交通运输管理的主要专业课程,这些课程以学科体系为主,主要培养铁路运输的设计、管理人员。
铁路高职院校基本上是2000年后由原来铁路中职学校合并后组建的,在高职院校保持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服务铁路运输生产一线,具备具体操作技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归纳总结,与铁路运输企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专家座谈,同类高职院校资深教师探讨,确定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中级职业资格,在毕业时,应同时获得毕业证与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目前,各铁路职业院校学生毕业时,应至少获得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职业资格证书的其中一种。
由于铁路高职院校基本上是2000年后由原来铁路中职学校合并后组建的,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沿用的原来中职专业的课程体系,原来中职专业是沿袭的是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基本相同,以学科体系为主;教学内容都是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进行编排,基本上都属于本科教学内容的“压缩饼干”与简化,仍然以知识体系为主,没有把职业场景、职业氛围、职业人角色和工作过程等职业要素融人到教学内容中。无法满足高职教学对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系统训练的整体性要求。
近年来,以国家示范院建设为契机,各高职院校也在与运输企业合作,研究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但各铁路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以服务铁路运输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深入企业,开展人才需求、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知识与能力规格要求调研。根据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与武汉铁路局等企业合作,以培养学生铁路运营管理能力为本位,积极探索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行车组织、货运组织、客运组织三大工种对应的三个岗位群,各岗位群内部岗位之间由低到高呈递进关系,岗位之间的递进关系是由不同岗位所需要的不同能力形成的,能力与岗位的递进关系成正相关联系。针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工种对应的岗位群能力递进的特点,推行“循岗施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明晰岗位与能力的递进关系,确定构成各岗位能力的要素,构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设置递进式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始终围绕岗位与能力,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分阶段、分层次逐步递进。
(一)以岗位任务为导向,开发“双证书课程”。主要分析国家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任务,兼顾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其他岗位任务,开发既体现铁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同时又符合学历教育要求的“双证书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步同提高。使学生在毕业时可以通过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二)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以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能力为核心,考虑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三大岗位群的其他岗位能力要求,参照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整合应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将中级车站值班员、中级货运值班员、中级客运值班员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以岗位任务难度为线索,序化课程安排。行车、货运、客运三大岗位群所主要从事的工作任务分别具有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难度逐步递增的内在关系,据此将相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合理排序,学生系统学习后,可以获得完整的岗位能力,为学生职业成长奠定基础。
(四)以运输组织模式为依据,组织实施教学。以旅客运输服务、货运组织、列车运行指挥等运输生产任务为载体,依据铁道交通运输生产半军事化及高度集中、统一指挥、岗位联控的组织特点,创设真实的工作情境;以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模式为依据,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过程,融“教、学、做”为一体;在逐步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增强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逐步养成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
(五)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行之有效的考核积分体系。改变传统的以结果考核为主的评价方式,构建以过程为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积分体系,将每一个学习任务作为一个积分单元,每个积分单元都设置为100分制,根据任务的难度及重要性,设计加权平均系数,从学习过程的日常行为规范、学习过程表现、个人工作任务完成、团队任务的完成方面进行全面考核。
对于每一个任务的考核采用教师考核、团队考核与个人考核。考核主体由一元化变为多元化,学生评价不单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而是一个群体决策的过程,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最终的考核结果,由教师汇总学生完成每一个任务的积分后得出。
(六)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工学交替教学组织形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传统的高职教育是三年六个学期,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岗位能力,结合铁路运输生产实际情况,增加两个小学期。将第二学年的寒假设置为一个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春运社会实践,铁路旅客运输服务为抓手,初步了解铁路运输的性质、作业流程,建立对铁路运输生产感性认识及职业基本能力;将第二学年与第三学年中间的暑假设置为另一个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署运社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运输生产的应急处理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
[1]章安平,编著.基于职业导向的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7.
[2]金川,唐长国.高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的模式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0).
陈明莉(1963-),女,河南焦作人,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铁道运输职业教育。
G712
A
1001-7518(2012)17-0076-02
责任编辑 夏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