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霞
(佛山市南海区信息技术学校 广东 佛山 528225)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与之相应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已显得滞后。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安排,大多仍停留在若干年前的水平,学生缺乏最新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和应用方法的掌握,特别是缺乏新的计算机软件和专业化、行业化软件的应用技能。同时,由于教学投入的缺乏,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多,缺乏系统的计算机操作实践训练,毕业后往往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计算机专业是知识更新速度最快的专业之一。一些计算机专业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与外界接触的机会不多、不注重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更新和提高,对计算机新知识、新软件缺乏必要的了解,知识和观念落后于形势的发展,这是中职计算机专业难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毕业生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在当前形式下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人才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保证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学”从属于“教”的僵化模式;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体需求,从多方面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要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应用最新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学到最新、最有用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导师制作为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之一,是学校内部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其宗旨在于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创新型人才,探索制定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体系及基本模式,进一步形成办学特色。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尝试在本科生、高职生中推行导师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也给我们一些提示:能否在中职学校的各个专业实施导师制?
在中职学校各专业实施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全程全方位跟踪学生,参与一切教学活动,讲授主干课程,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等进行指导和规划,帮助他们加深对本专业的全面认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中职学校实施导师制面临着导师队伍不稳定、导师水平较难得到持续提高、导师职责不明确等问题。有关机构对各地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1)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比例偏低;(2)专任教师80%以上是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的,来自企业的不到5%,普遍缺乏实践经验;(3)“双师型”教师缺少且主要是“双证型”,他们对实际生产过程并不熟悉,而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有困难。
导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的品格及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导师的师德修养、学术研究水平、指导水平息息相关。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导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在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过程中,导师的师德修养、人格品质、学术态度、科学道德对学生的思想、学习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与导师的交流中,可不知不觉间达到品德与学问俱进的效果。当然,导师指导的成功主要依赖于关注学生个体、师生双方的互动与合作以及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组建一支由具有“双师”资格、可持续发展的教师组成的实践导师队伍非常必要。导师还应不断完善自身师德修养,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指导水平。
导师制的宗旨是由导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中国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课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灌输式”教学,重“传授”而轻“启发”,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学生对如何“学会学习”比较茫然,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中职生因为年龄、过往学习经历等因素,“失败者”心态较为普遍,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他们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更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导师制的顺利实施。
导师教学应是一个“交流-互动”的教育活动过程,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导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目标进行指导,向学生介绍专业方向的技术核心知识与前沿信息、就业前景和企业文化等,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我校计算机专业成立于2002年,目前专业教师共32名,全部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双师型”教师28名,高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18名。经过多年的改革,本专业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学生自备电脑的“网络实验班”教学模式和模块化教学模式,为实施导师制创造了有利条件。学生自备电脑,保证了学生课余学习时间。实行模块化教学,专业教师在4到6周集中教完一个教学模块后,可在模块教学间歇期下企业实践,保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教师下企业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2009级计算机专业学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前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图形处理、网络应用、3ds Max建模、网页制作等基础知识,对计算机应用已有了系统认识,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情况也有了一定了解。在这样的前提下,学校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决定在2009级计算机专业实施导师制教学改革。
经过几个月的市场调研,针对我校计算机专业的现状,暂定以下导师指导方向:平面设计广告、网站制作、计算机维护与网络工程、综合布线与安防以及3D效果图制作。学校首先就导师制度、计算机就业方向等向学生做了详细介绍。而后,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基础、兴趣爱好和就业目标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选择导师。2009级计算机专业有学生207人,专业教师21人,分成5个导师小组,按照学生的意愿,一个导师指导不超过10个学生。根据学校 《专业导师实施细则》,每个导师要保证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次面,保证至少两节上课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设计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案和培养方案,向学生介绍专业方向的技术核心知识与前沿信息、就业前景、学习心得、职业规划、企业文化等内容,并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布置相关的课外作业,例如指导学生阅读专业期刊、了解专业发展动向等。同时,每个导师每学年都要下企业实践至少两周,以便更新自己的专业技能、丰富自己的教学案例。不少导师将自己在企业接触的项目带回学校与学生探讨,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都得到了很好提升。
实施导师制半年后,我们明显感觉到专业教师的教学更科学、更自信,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就业目标也更加明确。导师制在计算机专业2009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导师制体现了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工作模式,它以咨询、指导为核心,兼具管理职能。导师与班主任共同承担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计算机专业2009级学生实行导师制后,学风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主动性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作为“第二班主任”的导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班主任的管理压力。
二是实行导师制有利于密切师生交往,优化师生关系,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成才的全面咨询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林老师带的计算机维护小组多次为我校维护机房和监控设备,林老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他的推荐下多名学生利用假期前往佛山电脑城实习,学生尚未毕业就已有7人被实习单位录用。
三是实行导师制后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张老师的网站制作小组两名学生参加佛山市计算机技能竞赛获得了一等奖,又代表佛山市参加广东省计算机技能竞赛获得了一等奖;党老师的综合布线小组3名学生参加广东省计算机技能竞赛获得了三等奖等等。
四是一个导师带不多于10个学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程。如平面设计帅老师根据自身在企业社会实践的经验,为学生量身定做学习计划,并积极开展接单生产,所带学生先后完成了我校的广告宣传制作、佛山亿网科技的网站商贸通制作等工作,学生的技能水平经受住了实践考验。
在推行导师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中职生自觉性不高、对课余时间的利用率不高,部分学生总是在小组学习中落后;导师带学生下企业的机会很少,学生难以充分感受企业氛围;导师同时也承担日常教学任务,指导学生的力度很难加强。
[1]杨德荣.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拖驳式”结构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
[2]范丽波,冯团徽,王鹏.浅谈我国本科生导师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26(2).
[3]李亚玲,鄢家利,王东杰.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革思路[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8,25(2).
[4]吴晓茅.导师制:为了师生共同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