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服装设计中“抄”的一点思考

2012-01-29 03:58:59西南大学育材学院美术学院高燕
中国艺术 2012年1期
关键词:服装业服装设计服装

西南大学育材学院美术学院 高燕

引言:

在服装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照“抄”现象一直普遍存在,已经成了不能回避的事实。毋庸置疑,在我国服装业发展的百废待兴的初期,“抄”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中国的服装业已由起步阶段迈向发展阶段,要使中国的服装业腾飞,就必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它正是现今阻碍中国服装业发展的重要症结之一。如何解决“抄”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行业内外更多人的关注。希望这种现状的改变,使中国的服装业能够更健康、更快速的发展。

一、“抄”的释义

“抄”,一个提手旁,一个“少”字。从字面上看,就是直接把别人的东西拿来,自己少花点功夫,这是“抄”的第一种释义;现代英汉词典里,“抄”即“copy”,意为抄写、复写、复制,这是“抄”的第二种释义;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一种解释为从侧面或较近的小路过去,“抄”近道走,这是“抄”的第三种释义。

二、“抄”的得与失

对于“抄”的第一种释义,如果出现在一个事物发展的初期,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是有益的。中国服装发展的初期也经过了解、摸索、借鉴、反复实践这样一个过程。中国的服装产业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特别是近二十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原始积累的时期。如果这时还紧抱照“抄”不放继续为之,不仅无任何意义,反而会成为阻碍中国服装业发展的绊脚石。在国内一部分城市,“抄”的现象却是非常普遍的。有些企业,依靠“抄”袭,以极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益,严重损害了创新品牌的发展。同时,这种产品在市场上的大量占有,也制约了一些人群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以武汉为例,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精明的服装商人凭借外加工和小规模生产完成原始积累,然后开始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90年代初,此地服装畅销全国,成为中国最早的地区性服装产业的楷模。然而进入90年代中后期,此地服装却渐渐在全国的服装市场失去优势,不但服装公司数量锐减,能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品牌也寥寥无几。据调查,在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城的服装卖场中,此地品牌服装的销售只占15%—30%,与鼎盛时期的市场份额占70%相比差距较大。

究其原因,症结之一正是服装业起步后,真正需要扶持和大力发展的时候,没有及时调整设计方向,仍然停留在大量低级抄袭的基础上。比如当海派服装盛行时,它抄海派服装;当广东服装异军突起时,它又抄广东的服装……结果在抄袭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也失去了自己的设计能力。以夏装为例,该地区四季分明,服装的季节性消费明显。夏装往往款式较多,更新较快,需要较强的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而该地由于服装设计人才的大量外流,使服装设计能力显得薄弱,且缺少鲜明的风格和个性,整体上缺乏品牌效应,适合地区空间的需求不大,在和外地知名品牌和海外服装品牌比较时难以显示其档次。同时众多当地服装厂商在极为狭窄的同类市场上,为夺一杯羹,大家打折降价,互相残杀,致使发展受到制约。正是这些低级抄袭的普遍存在,使设计不能称之为设计,一些地方的服装才失去了往日的青春和活力。

在设计之前,通过各种咨询手段获得设计资料,调查市场的状况是必不可少,无可厚非的,但设计上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别人的款式。一个品牌从无名到有名,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需要时间和文化的沉淀,对于赋予产品高附加值来说是完全有必要的。然而商业竞争中的唯利是图现象使一些不法商贩利欲熏心,企图以仿冒产品窃取著名品牌的前期投入。服装行业知识产权不健全现象更使这些商贩有恃无恐,让大量的仿冒产品流入市场,虽然有一定市场的需求,形成一定的销量,但是却打击了正牌服装厂商与真正设计者的信心,导致有的中小服装品牌破产,也造成有的服装设计公司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抄的原因。

然而缺乏品牌理念支撑的产品,将面临品牌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品牌将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空壳,犹如纸上谈兵的理论框架,设计就像过场一样没有任何意义。长此以往,负面效应逐渐累积,使服装行业的发展走进一个死胡同。

三、“抄”与借鉴

“抄”的第三种解释为抄近路。作者认为把这种概念应用到设计中,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齐白石的关门弟子许麟庐生性聪慧,得到真传,“东成齐白石”的美誉让他非常得意甚至有些飘飘然。这时白石老人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学我者生,似我者亡。”许麟庐牢记恩师教诲,悟出了“寻门而入,破门而出”的八字心得,博采众长,形成了大写意画风格而享誉海内外。

在服装中这样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唐朝极度开放,大量吸收和改进外来文化服饰,使唐朝女装款式大胆开放,色彩富丽堂皇,在中国的服装史上抹下厚重的一笔;由于孙中山先生对日本学生装的借鉴,才有了富有中国革命意义的现代国服——“中山装”;虽然John Galliano作为设计师已经退出了Dior的舞台,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他大胆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服装,大大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才使Dior这个老的品牌重新恢复了青春与活力,活跃在今天的法国高级成衣界。

同样是“抄”,却不同于先前提到的“抄”的概念。我们主张的“抄”,是借鉴的“抄”,它叫创新。创新的“抄”是对“照抄”最强有力的反叛,是我们的服装设计应该把握和持重的,最具生命力的品格。

品牌的价值是经年累月酝酿出来的,一个品牌从酝酿到成熟,设计是决定性的因素,而设计的灵魂正是创新。如果把这里的抄称为借鉴,那么我们说创新的设计就必须借鉴。借鉴传统,借鉴历史,借鉴市场,借鉴其他设计。变与不变的关系是否处理好,是设计的根本;抄与不抄,如何抄,如何把握抄的度,更是品牌成败的关键。

那么如何抄呢?

1.抄历史

法国服装设计大师Christian Lacroix年轻时一边学艺术史,一边学服装画。他毕业后曾在博物馆工作。正是这一段工作,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历史的东西,给他今后的设计打下基础。他的设计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既复古又有现代特点。同时,他的作品不仅融会历史,还贯通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华贵典雅,千娇百媚,既有东方女性的神秘莫测,又有伦敦女性的古板怪异,还有法国女性的浪漫随和。他生活在现实和幻想之间,却又无时不在试图以时装的方式描绘心灵深处的梦境。

我很欣赏皮尔·卡丹说过的一段话:“我对中国的古老文化很有好奇心,很难设想没有中国人发明的丝绸、染织、刺绣,今天的人类服饰会是怎样。我尊敬中国人的智慧,中国在这个世界上有独特的文化优势,所以我相信中国。巴黎是世界时装之都,但那里只是一个地方,好主意不见得都是法国人想出来的,可能是美国人,可能是日本人,也可能明天的成功者就是中国人。”

不懂历史不以为今天的设计,不懂历史也难以指导今天的市场。前人以自己的心血铺就一个台阶,我们为什么不能站在已有的高度去拓展未来的事业?相信,经过中国服装设计师的努力,也会形成象征中华民族特色的服饰典范或深入人心的品牌典范,而这种根植中国本土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典范必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2.抄时尚

“东成西就”这个具有美好愿望的词汇,用在服装行业中,可理解为:西方的时尚借鉴东方的民俗传统,东方的传统服饰融入西方的时尚观念。它不是简单的拼合和生硬的抄袭,而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华人著名导演李安讲述他成功的秘诀时,曾说:“用国际的眼光去诠释中国的情感比较容易被大家接受。”中国的设计师想要推出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品牌,登上国际舞台的殿堂,就必须在不放弃与生俱来的中国文化的同时,用时尚的视觉来做设计。

中国品牌吉芬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吉芬在巴黎时装周上亮相,一家著名的欧洲报刊评论道:“除了几件绘画着桃花的礼服和短裙,你几乎感觉不到这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品牌,相反,这个系列充满了英国女孩或者浪漫空姐般的西方情调。虽然有点‘太不亚洲’,但你绝不能否认这是一个漂亮的系列。”Crumbach先生的一番话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在巴黎做发布会,设计师所代表的是一种顶尖的流行,而不是民族特色。”但这恰恰是许多中国设计师的误区。过于注重旗袍、刺绣、龙凤图案的表达,让西方设计界对中国设计师的作品带有成见。吉芬品牌的设计师谢锋希望吉芬成为一个有着东方情怀的品牌,摆脱生硬的民族符号,取而代之以国际化的审美标准。但与此同时,血液中带有的自身文化的烙印,和能被一眼就辨别出来的风格化差异,恰恰应该是一位中国设计师成功必备的元素。

3.抄市场

维持人们对品牌的兴趣,就必须依靠设计,这个过程就像品牌和消费者在谈一场恋爱,设计是让爱情保持新鲜感的灵丹妙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消费者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你必须了解你的女朋友现在需要什么。抄市场就应运而生了。比如,市场上这款服装卖得好,一定有它受欢迎的原因。分析其成功的因素,加以借鉴和创新运用在自己的品牌中,你的服装也会达到一样或更好的效果。但同时还要注意,由于品牌有着固定的面貌和风格,也就是它的传承性,抄的时候也要看是否与自己的品牌风格相一致。一味地迎合,也会失去自己。这又印证了齐白石老人的话:“学我者生,似我者亡。”

中国服装业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服装加工。虽然服装加工让中国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工厂拥有亿万资产,也让中国的服装制造水平跻身世界前列,但是随着国际经济和政治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国际大牌将自己的工厂迁移到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中国的服装加工市场已经渐渐失去自己的优势。如果在这个时候还不进行转型,中国服装企业将很难发展。

国际服装对我们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国际流行的全世界复制。中国服装能够得以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这种拿来主义。在诸多的中国服装品牌中,对某个国际品牌的模仿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且,谁模仿得好,谁就可能首先走到中国时尚的前沿。当然,拿来主义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做法,那就是代理国际品牌。通过与国际品牌长期的合作,中国服装企业不但要学到形似,更要学会神似,即学习他们的管理模式以及运营方式等。

结语:

对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抄”字,在服装设计上却大有文章可做。照抄是损人利己,是要坚决摒弃的。借鉴的抄是聪明的,是抄的艺术,是借鉴别人的精华发展自己的风格。设计师谢锋在巴黎的成功给了其他中国设计师很好的启示。

刘晓刚.《品牌服装设计》.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1年

猜你喜欢
服装业服装设计服装
《福“运”》系列服装设计
几何思维在服装设计上的应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8:56
让人心碎的服装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基于服装设计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改革
服装业如何进行供应链管理
中国市场(2016年15期)2016-04-28 08:49:33
服装设计
湖南包装(2016年2期)2016-03-11 15:53:11
OEM服装业的自主品牌战略研究
论服装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