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汉画像砖石初探

2012-01-29 03:58:59河南许昌学院美术学院王雨
中国艺术 2012年1期
关键词:汉画画像砖许昌

河南许昌学院美术学院 王雨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美术史的重要史料,数量多,内容丰富。它也是汉代这个特定时代产生的一种介于绘画和雕刻之间的特殊美术形式,最具有民族特点。河南是汉画的故乡,画像石、画像砖等数量之多居全国首位。但对于中原做过汉都的许昌却没有多少关于汉画情况的研究,这未尝不是件憾事。综览许昌地区的汉画,其画像石年代稍晚,题材简单,内容不甚丰富,具有东汉晚期的特点,但其刻画细致,形象真实,艺术水平不容低估。

画像石和画像砖多是墓葬建筑材料,这是汉代厚葬风俗的产物。汉人厚葬之风的起因一是相信来世,二是提倡孝道。正是这种厚葬风气使人们不惜重金购买良材、聘用能工,留下丰富的艺术遗产。许昌的兴盛是因东汉末年董卓之乱,曹操迎汉献帝于此,使这座汉王朝没落时期的国都一跃成为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皇亲国戚、达官贵人、英雄豪杰云集于此。为世人注目的汉画像石和画像砖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画像砖多出土于许昌近郊和长葛、襄城、禹州。砖的形制有三种:

一、大型空心砖

分竖长条形和长方形两种。竖长条形画像内容多是文史、武士,作门框使用。长方形砖画武士、凤凰或狩猎、车马出行。这种砖每一块为一个装饰图案,主要画像居于中上部,空间饰图案,四周有两三层花纹边框,狩猎、山林、几何纹样铺天盖地,无一空处,装饰性很强。主体画为平面浅浮雕或纯阳线刻,造型粗犷,线条洗练,充满运动感。画像有横有竖,任意性强,表现质朴而拙重。

二、中型实心砖

一砖为一幅主题画,多为横幅、阳线刻。题材多为建筑图,有双阙、门阙楼、楼庙、车马过阙门等。大部分建筑前为小吏,或持戟、执盾,或佩剑、拥彗,还有作为附属物的长青树、凤鸟、仙鹤、龙等。画面多以建筑物为中心,两侧各有一株长青树,建筑物上有瑞禽,布局合理,耐人寻味。笔者观摩过《轺车过关图》,画像为浅浮雕和阳线刻。画面右端门阙高耸崔嵬,阙外有一株长青树,树上栖一鸟。宫门内有持戟门吏,恭守迎谒。一辆载有驭手和主人的轺车奔驰欲过。上有榜题“上人马食太仓”,为祝愿上等人吃皇粮的吉祥语。这种纯阳线刻的画像砖用笔简练,线条刚劲,造型准确,令人想到汉魏之际许都的繁华和达宫贵人的气势。

三、小型花纹砖

有平面浅浮雕和阳线刻两种,一砖为一个完整图案。画像纹样有双鱼、骑马狩猎、铺首等。双鱼为吉祥物,既表达连年有余又是书信的象征。另有很多吉祥文字砖,如“白天大吉”“王百元”“阳遂富贵”“大吉”等。又有各种纹饰的花纹砖:云纹、镜纹、涤索纹、五字纹、泡丁纹、十字纹、图形纹、奕形纹、菱形纹、水波纹、斜线纹、网格纹等,形式多样与同时期铜镜及瓦当上的纹饰相若。

画像石多出于禹州和襄城县,属汉魏时期画像石衰落之际的遗物,墓室为小砖建构,仅门扉、门楣用画像石。主要有两种:

一、门扉画像石

画像为竖幅,减地平雕加阴线刻,边框为斜线纹,画像题材均为铺首衔环,但各不相同,无不寄托吉祥、升仙、驱邪、除恶的内容,在艺术装饰上也有了极大的提高。铺首形象大同小异,它也叫饕餮,是传说中可怕的猛兽,其特点是凶恶、贪婪、慑邪而善守。商代青铜器上经常用这种形象起到威吓百姓的作用。汉代墓门上用大胆的象征手法,只采用饕餮头部为“铺首”,铺首衔环即是锁其贪婪恶性而伏首于门外驱除妖魔鬼怪。它既狰狞可怖又伏首贴耳,两种性格集于一身,是汉代人大胆而绝妙的想象。不同的铺首上刻有虎龙、朱雀或鸟首兽身之物。笔者观摩过的石像有立虎铺首衔环,流畅而有力度的刀法刻出昂首翘尾的凶猛形象;有立龙铺首衔环,立龙作奔走状,姿态优美;还有刻朱雀铺首衔环和共鸣鸟的。虎形纹饰早在春秋战国和秦代的瓦当中已见到,在汉代作为四方神灵之一,也是一种辟邪的神兽。《后汉书·礼仪志》注引《风俗通》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击鸷牲食魑魅者也。”虎的形象可塑性很强,可卧、可立、可跑、可停,可圆可方。汉代艺人把握了虎的造型和动作特点,变化繁复又不失其鲜明特点。汉代把凤鸟看作吉祥物,在四灵之中称朱雀,它是象征南方胜利的瑞鸟,汉代多把它刻在向南的门上。朱雀或伫立、或展翅、或鸣叫、或叼鱼,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这种像鸡又像鸟的形象刻画得既具体又抽象。它本身能鸣、能飞、能舞,已集中了很多美的类型,加上造型的装饰效果,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吉祥、瑞应、升仙的种种美好心愿。

二、门楣画像石

一般为横列式构图,画像亦减地平雕加阴线刻,题材为庭堂、官吏、车马出行,各种门吏、武士及虎、龙、凤等吉祥物。这些画像可以帮我们了解我国传统木版门画的历史渊源。有的画面两部分以帷幔形图案分开,中间刻一庭堂,内有两人对坐,二侍者立于台阶上,庭堂左有一轺车,右有一坐骑对面而来,构图合理,动静结合,从内容上讲无异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汉画像中刻绘门吏的形式很多,一般待立在门的两旁,手执各种用具或武器,有侍卫保护和防守的作用。这种形象多为文职官吏,手执武器只是一种护卫的象征,跟宋元以后的文门神有相似之处。也有短衣战袍神态威武的勇士,很像传统门画中的武门神。有的为一持盾小吏画像石,小吏当为亭长之类,头戴笼冠,手执盾牌,宽袖,下着长裙,形象憨厚可爱。有的为一拥彗小吏,彗为扫帚,汉人迎接长宾往往拥彗却行。有的画像中人物一手执剑,一手前伸,一腿斜弓,一腿伸直作跨步,两目圆瞪显得力大无比,此形象当为一执剑武士。有的石像蹶张的形象亦很常见,显示威武力量,以镇恶驱邪为寓意。

从许昌汉画的题材内容来看,基本是当时生活的一种写照。两汉时期战争减少,社会相对安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豪强地主修建了设施完备的庄园,深宅大院中使用着上百个奴婢。这些门吏、武士都是为维护其统治服务的。把这些形象刻在墓门两旁,无非是想在另一个世界维持他们生前享乐生活的一种精神寄托。在艺术手法上,匠人们取材于现实生活,但因其形象要塑造在门扉、框石的结构内,因此采取了大胆的变形,使之符合建筑的要求,有的拉长,有的变宽,使形象充满整个构图又不失其威勇或谦恭的神态。这种铺天盖地的构图似乎有些笨拙,然而却有后代空灵雅致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汉画像更具有东方艺术的沉稳、流畅的抒情美,以单线平涂传万物之神,用线条使一个个有神的形象跃然面前。

许昌地区出土的画像砖、画像石从时代上讲属于汉魏之际,即汉画的衰落期。许昌是东汉末年的国都,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方。这些画像均完成于这一时期,艺术水平较其它晚期画像为高,这与当时许都的繁荣、文化素质较高有密切的关系。但毕竟这种艺术高峰已过,就题材内容的丰富性而言已无法同东汉盛期相比。汉文化就是楚文化,虽然汉承秦制,但在意识形态领域汉保留了相当多的楚地本色。弥漫在人们观念中的是种种从远古流传下来的神话和故事,它们成了当时文学艺术不可缺少的主题,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无论山东嘉祥或河南南阳出土的汉画都可以发现大量的此类题材。当然在这种题材中原始神话相对褪色,社会和历史内容,日益占据主导地位,这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神话传说在许昌汉画像中只保留下一些吉祥、祈福意义的内容,但充满原始活力的浪漫幻想依然蕴藏其中。尽管儒家和经学在汉代盛行,但汉代艺术并没有受这种儒家狭隘功利信条的束缚。它一方面通过宣扬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来表现,另一方面通过对世俗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多种描写来表现。汉石刻中历史故事非常之多,如荆轲刺秦、高祖斩蛇、鸿门宴之类,但这类题材在许昌已所剩无几。毕竟两汉四百多年历史已发展至最后,中国历史很快要进入三国分争的阶段,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化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都经历转折。魏晋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期,没有过多的统治束缚,没有皇帝钦定的标准,人的活动和观念从两汉谶纬宿命的支配下逐渐摆脱出来。曹氏父子破坏了东汉重节操伦常的价值标准,对现实社会中人的评议成为社会政治文化的中心,不再停留于东汉时的道德操守、气节,人的才情风貌和能力成了关注的重点。两汉琳琅满目的世界开始让位于魏晋五彩缤纷的人格,抒情诗、人物画在稍后的两晋形成,两汉画像砖石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基于此,许昌地区的汉画无论就其美学风貌还是题材内容均与其历史背景相符合。艺术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无论从社会学还是美学的角度,许昌汉画都是不可忽视的汉代艺术的组成部分。

[1]李泽厚·《美的历程》 ·社会科学出版社

[2]《许昌汉砖石画像》 ·河南美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汉画画像砖许昌
汉画中的建鼓舞综论
中国音乐(2022年3期)2022-06-10 06:27:50
汉画
宝藏(2021年12期)2022-01-15 04:19:40
初到许昌
传统纹饰在国潮服饰中的创新运用——以汉画纹样为例
北宋演员画像砖四人组
中华戏曲(2020年1期)2020-12-04 04:12:11
新莽时期“函谷关门”画像砖研究
许昌诗群
天津诗人(2019年4期)2019-11-27 05:04:54
南阳汉代画像砖墓的渊源及其影响
许昌青春诗会
中华诗词(2017年7期)2018-01-22 02:19:56
《河西画像砖艺术》出版
敦煌研究(2017年6期)2018-01-20 16: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