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 谭志君
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是一部动画片创作环节中的前提和基础, 也就是说,在创作动画片的整个工作流程中,首先要根据影片剧本的要求,把影片里所有的角色造型都预先设计出来,其他的工作才能随之展开。在一部动画片中,角色造型设计往往左右着整部影片的故事情节、风格、趋势的形成和走向,是构成影片整体风格的重要元素。因此说在每一部优秀的动画片中,角色造型设计都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塑造好一个性格鲜明、形象突出的角色形象是一部动画片取得成功的前提。“角色”顾名思义是指一部动画片里的每一个表演者。动画片里的角色形象多种多样,既有各种人物、动物,也有设计拟人化的各种其他物体。动画角色造型设计,是指对动画片中每个角色的外形特征及性格特征,根据影片剧情的要求进行形态特征、服装服饰、道具及动态等方面的造型设计。可以这样说,一部动画片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角色造型设计是否成功。因此说动画角色造型就是动画影片的灵魂。一个动画角色形象设计的成功,不仅可以满足广大观赏者的审美需求,更可以使这个角色成为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艺术典型形象。同时,这些动画角色形象,也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审美情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是支撑经典动画作品的核心要素。
自从动画影片从西方传入中国至今,中国动画片作为一种电影艺术表现形式走过了90年的历程。早期的中国动画的创作,从角色造型设计到故事情节的表现都是仿效当时欧美动画片的风格和方法来制作的。中国动画电影早期制作的三部影片《大闹画室》、《一封书信寄回来》、《纸人捣乱记》,这些影片的角色造型、故事表现形式等创作风格就是模仿迪斯尼的。在这之后陆续创作的动画片,也大多是模仿西方的风格。一直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动画影片由原来向西方学习转为向苏联学习。尽管这个时期中国创作出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动画片,在国际的电影节比赛上也获得了一些奖项,但是,由于影片创作风格与苏联的风格过于相似,导致许多电影节评委以为这是苏联的动画作品。凡此种种,深深地刺痛了中国动画工作者的内心,他们开始意识到要另辟途径,寻找有自己独特民族风格的道路,也意识到动画片是一种舶来品,一味地模仿,只是在重复别人走过的路。这种舶来品只有通过创新改良、输入自己民族的艺术精华,才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从此,中国的动画工作者开始把学习的目光由国外转向国内,开始去挖掘、探索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吸取其中的精华融入到动画艺术之中,逐渐形成拥有自己独特民族风格的动画艺术形象。1958年出品的《猪八戒吃西瓜》是第一部以中国传统皮影戏为表现手法的动画片,片中的角色造型就是运用了皮影的造型手法。接着在1960年,另一部折纸动画片《聪明的鸭子》问世。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代表,创作出了一大批有着浓郁民族艺术特色的优秀动画影片, 这也是中国动画片在国际动画片评奖中获得最多奖项的时期。在这期间,陆续推出了许多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有着浓厚民族特色的动画片,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等作品。紧接着又创作出了一批以中国水墨画为表现手法的动画片,如《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水墨动画以其独特的、富有韵味的表现语言,引起了世界动画界的极大关注和好评。这些优秀的动画片,为中国动画创作的民族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在动画片《大闹天宫》里, 孙悟空角色造型设计的形象是腰间束着虎皮裙,手握金箍棒,在观众的心目中是一个疾恶如仇、勇猛矫健的美猴王。角色造型运用了传统线描和色块的表现形式。片中角色的形象综合了多种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如借鉴了中国年画、京剧脸谱、古代壁画等表现手法。《三个和尚》里的三个人物造型和场景里的山水、庙宇运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手法,用简洁明了而又充满韵味的笔墨,生动洒脱地把三个和尚不同的形象和神情表现得入木三分,充分体现了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力。还有《九色鹿》里的角色造型手法与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风格同出一源,《哪吒闹海》的哪吒形象则是借鉴了山东民间年画的表现手法。另外还有一批运用木偶戏、皮影戏、剪纸等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优秀动画片。正是中国动画先驱者从源远流长而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吸取精华并加以消化利用,才使这样一批动画片成为至今都让中国动画人引以为豪的经典。
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经过中国动画前辈们的不懈努力,中国动画在探索民族化的道路上曾经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国门对外打开,大量外国的动画片开始涌入我国,对我国动画从业人员的观念以及动画市场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同时由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人力、财力投入短缺,再加上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致使中国动画影片出现明显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低迷状态,这是摆在中国动画界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当代流行的欧美、日韩等国的动画角色形象乘虚而入,取而代之地深深根植于我国许多青少年心中,成为年轻一代的视觉偶像。面对这些压力和冲击,在动画如何发展的问题上,许多中国动画工作者渐渐迷失了自我,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在内心里逐渐滋生了急功近利、一夜成名的浮躁心态,放弃了我们前辈好不容易探索出来的道路,丢掉了自己本来拥有的市场和民族文化观念。另外在动画教育上,由于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动画专业都是近年才陆续创办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经验相对薄弱,在教学上多是借鉴或沿用国外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中国民族文化语言符号似乎在新一代动画人身上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创作出来的动画角色及故事内容没有丰富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内涵。他们对我国动画市场没有进行足够的了解和掌握,缺乏振兴、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在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上常拿国外的东西生搬硬套、东凑西拼,作品充斥着大量模仿和抄袭的内容,动画角色没有自己鲜明的风格,角色形象上缺乏民族艺术造型的元素,这样设计出来的角色形象看起来不伦不类,非常别扭,使得曾经引起世人瞩目的中国动画角色形象沦为附庸。这种状况就体现在1999年出品的动画影片《宝莲灯》里。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角色造型设计大杂烩的现象:主人公沉香的造型有着许多日本动画的风格痕迹,孙悟空的造型承袭了《大闹天宫》的原型设计,没有太多的新意,二郎神的造型风格则偏重于写实,而片中的小猴子造型则是模仿迪斯尼风格。在2008年推出的号称代表现在国产动画最高水平的《风云决》中,依然延续了这种杂烩创作风格,在角色造型上,主要借鉴日本动漫中的角色造型,而次要角色的造型却是运用中国风格。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习、借鉴国外优秀的动画作品,问题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消化、吸收,如何融入自己民族的文化精华和精神内涵。完全的模仿和抄袭只能适得其反。我们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反省,加深认识,这样才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在探索、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事业上更上一层楼,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现在国情的动画发展道路。
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传承传统艺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们常说,“一个民族没有了独特性”,其文化也就即将消亡。这种“独特性”是什么,就是一个民族经过数千年文化沉淀的精华,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的真性情,而不是靠模仿和抄袭出来的矫揉造作的外表。作为我国新兴的行业,中国动画要想立足于世界动画之林,就必须体现出它的“民族文化”特征。从这个意义来说,动画艺术不仅仅是种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 更是对本民族精神内涵的完美诠释。目前中国动画界应该像老一辈动画先行者一样,怀着振兴中国民族动画的决心,真正以心灵进入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这样才能够真正体会、理解、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动画艺术创作更需要时间和耐心来进行构思和制作,少一点急功近利的心态,多一点耐心的探索与思考。在动画创作上要持有正确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状态,越急求成功就越会留有更多的不足,越是有沉稳的心态就越能够出优秀精品。
传统民间艺术是一个巨大的艺术素材宝库,是中国动画角色设计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动画艺术的民族风格不仅仅是对表面的造型元素符号的运用,而且要透过这些外在的造型元素符号,去更深层次地挖掘、体现我们民族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民族特性。动画角色造型的表现形式民族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有精神内涵的民族化。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民族风格的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向前发展而不断丰富、更新和发展的。优秀的动画作品往往是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的。
随着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动画的表现语言正在呈现国际通行化的情况下,我们在创作动画角色形象时既要注重民族造型元素的利用,体现民族特有的精神内涵,又要结合现代的造型审美理念和价值观念,这样才能够创作出既有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又有鲜明现代气息的动画角色形象,使得中国的动画角色形象在深受国人喜爱的同时,重新以新的面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