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文 郭起华
生态文明作为世界发展潮流,已经成为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领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好坏乃至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高等院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教育引导青年并由此辐射带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的重任。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作为江西省内唯一一所以生态环境为特色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与“知行合一”的思想精髓,与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高职人才培养相结合,积极打造以“和为生、行为态”理念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校园,营造“和气、合力、和谐、天人合一”的校园风尚,倡导“行言、行知、行德、知行合一”的师生精神,为使学校成为“自然生态优美、管理生态高效、人文生态厚重、服务生态高远”的高职院校,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生态伦理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凝结。中国古代思想家将“天人合一”作为人性的最高境界。早在先秦,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继而“天人合一”的观念由庄子、董仲舒等人发展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使“天人合一”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观念。
“和”既是事物的状态,又是人类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而且是人类高尚的道德。世界的存在是“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实现三者的和谐共生,是人类存在的根本,即:“和为生”。“和”所体现的“和气、合力、和谐、天人合一”,正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和兴校之基。
“和为生”思想虽然跨过了漫长的历史时空,但其中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关怀、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等思想,不仅为当代生态文明校园的建设提供参照视角,而且为高职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思想启迪,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自然观。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治学施教的重要思想,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最早提出。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为“善”。
“知”决定指导“行”,而“行”检验“知”的真伪,“行”是“知”的检验方法、途径和标准,在工作和生活中倡导言行一致、德行一致、注重行动的工作和人生态度,实现行为、思想、精神层次的高度和谐统一,这是大生态观。即:“行为态”。“行”所体现的“行言、行知、行德、知行合一”也正是高校治学施教、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
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树立生态文明观的 “知”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行”的有机统一体,“行为态”倡导授之以知、导之以行,培养知行合一的良好行为习惯,使生态素养内化为品质,外化为行为,形成健全的生态人格,自觉投身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
生态大学“是指将生态和谐理念作为学校的基本价值取向,立足学校长远发展来组织和实施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保持持续发展潜力的大学。在这种价值取向下,强调学校运转要为社会及参与教育的各方提供最大的服务,而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1]“生态大学应该是开放、竞争、和谐的现代大学,其核心是生态化教育。建设生态大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适应与引领社会发展的学校定位;二是注重个性、全面发展的生态人培养;三是体现竞争和谐的管理制度创新;四是营造弘扬生态文化的育人环境。”[2]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正是在“和为生、行为态”理念的指引下,以生态文明校园为目标,从“自然生态优美、管理生态高效、人文生态厚重、服务生态高远”四个方面,进行了由表及里、不断升华的践行。
校园自然生态环境作为相对静态的“长时段”,是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物质载体。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以及环境中蕴含的人文关怀,是无声的育人载体,对陶冶师生情操、启迪智慧、积淀高雅的校园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实施“载体建设”工程,实现“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充分赋予校园内包括楼堂馆所花草树木等在内的建筑、设施和环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散发出大学的荣耀历史、不俗品格和高等学府特有的知识殿堂的庄严、肃穆和凝重,时时展现出现代大学的科学、文明与进步,充分发挥校园环境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之功能。”[3]为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构筑支撑点。
1.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凸显生态理念。一是重点做好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核心区域及主要楼栋的空间文化布局,进而形成园林景观、文化特色、产学结合三大板块基本架构。二是注重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抓好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和净化工作。
2.绿化景观独具特色,彰显生态品味。学院现有各类树种成百科、植物群落多个,植被覆盖率达70%。使校园即树木园,既体现生物多样性,也为公众认识树种、学习生态文化提供了天然条件;同时在学生宿舍、教学楼宇安置生态画,在主干道设置植物造型景观和叶型生态古诗词灯箱,设立“树的故事牌”和“纪念树种植区”等。
3.文化设施丰富多样,展示生态成果。除利用各类设施为生态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场所外,还单独兴建了江西省内高职院校最大的生态科教馆,收藏各类动植物标本万余份,同时运用图片、文字、活字、模型等形式多视角展示生态文化,集标本收藏、科普教育、科学研究、观赏品鉴为一体;此外,还相继创建了校报、校刊、校内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手机报、短信平台、橱窗专栏等宣传阵地,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平台更加拓展了生态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
管理制度涵盖了校园内部各种关系,被生态文明浸染的人际关系,能够有力促进和谐、保证民主,达到公平。当前,高职校园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与矛盾,有些比较突出、普遍。良好的组织管理系统,适度的发展规模,高效率的资源配置,绿色办公理论的倡导,是一个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通过推行生态管理,有助于解决现存的问题和矛盾,实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和谐发展,营造一种和谐发展、包容差异、崇尚个性的校园风尚。
1.构建教学、科研、行政的生态组织系统。协调生态特色学科和其他学科共同发展,教学和科研并重,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生态环境,实现质量、结构、效益相协调的开放式办学。
增强民主意识,坚持平等原则,营造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砥砺、心理相容的和谐师生关系。建立以人为本和服务规范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和二级管理体系,明确校院两级职责,激发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明晰行政与学术的关系,秉承学术自由理念,行政发挥有限作用,使行政与学术、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4]
2.构建科学民主、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运行机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将学校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将“以情感人”和“以章律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在制度面前一视同仁、人人平等、公平公正;提倡持续发展、竞争有序的价值导向,形成有利于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同心同德的竞争环境,使全校各二级学院、各部门、全体师生各负其责,有序竞争,形成合力。
3.倡导绿色高效的办公理念。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还应当是一种生态节约型校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防止校园基本建设贪大求洋,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美学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5]积极推进低碳校园建设,建立绿色办公制度,推行无纸化办公,定期回收废纸、报纸等可利用废物资源,办公用电设置成节能模式;实行“人车分流”,在校园指定位置设置生态化停车场,师生步行进入学院核心区;实施校区内汽车尾气、汽车噪音“零排放”计划、“低碳校园”计划和“无烟校园计划”。
高职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教材、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课程设置都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生态要素,具有一定的生态位。人文生态观注重人的全面培养、知识结构和整体教育,促使理性、非理性因素、智力、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和协调发展,注重习得者的体验、理解和感悟性教育,增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内心感受。实现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生态人”的愿景。
1.立足林业行业,建设生态特色专业。“在众多大学以竞争求发展的生态环境下,不同的大学要保持自我持续发展的活力,必须准确定位,寻求自己独具特色的办学道路。生态大学在确定自身定位时……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发展的重点和非重点。在激烈竞争的共生环境中,只有切实找准自己办学层次的定位和领域,才不至于陷入高等教育盲目“大跃进”的泥潭之中。”[6]学校紧紧围绕建设江西生态强省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立足林业行业,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重点建设了林业技术、园林技术、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环境监测与评价等五个专业群,凸显生态的专业特色。
2.建立绿色教育课程体系。从“专业化”转向“综合化+专长化”,既开设专业课程,又开设绿色教育课程;对所有专业都开设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必修公共课和选修课;在课程建设中渗透绿色意识,把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渗透于各个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绿色素养;同时将绿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宽基础、可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3.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和谐身心。学校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高自我应对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使生态文明教育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和谐身心一脉相承。
作为人类社会新文明与新智慧发源地的高职院校,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由精英走向大众,以系统的方式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现实社会中,成为社会的“服务器”。 学校通过开展生态文化建设和对接地方生态产业,提升师生乃至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实现生态文明的传播与辐射,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动力支持。
1.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倡导生态文明的价值体系。 在校内外举办 “植树节”、“地球日”、“环保日”、“母亲节”、“感恩节”、“爱鸟周” 系列主题节日活动,鼓励种植班级树、同学树、友情树、入学树、毕业树、家庭树,进行校园道路命名方案征集等活动,向师生和社会倡导低碳生活,促进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各种关系,形成兼具生态思维定式、可持续发展观念、绿色生活方式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2.开展生态科普教育,宣传普及生态知识。通过组织生态科教馆参观,邀请国内外生态环保方面的专家学者作主题讲座,开展生态影像展播、生态法制图片展览、“花卉知识普及周”、“植物识别大赛”、“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主题论坛、“生态文明校园”主题班会和征文、消防避震演练、“电子废品回收与利用”活动,实施垃圾分类等等,帮助师生和公众丰富生态知识,激发审美情趣,提高生态素养,遵循生态法则,成为“知行合一”的生态践行者。
3.对接地方生态产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在农林、生态方面的人才、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直接参与相关科技服务社会达百余项,开展相关培训达数万人次。在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学校也为自身打造了生态特色品牌,谋求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总之,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在“和为生,形为态”理念的指导下,正逐步形成和彰显生态文化办学特色的独特魅力。2011年9月,学校被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2011年11月,在全国职业院校宣传部长联席会议年会上,学校再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的殊荣。
[1]洪世梅.建设生态大学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03):62-63.
[2]杨克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大学建设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06):11.
[3]高永蓉.生态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生态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6(08):7.
[4]杨克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大学建设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06):34.
[5]张忠迪.大学教育生态化与生态型大学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17.
[6]杨克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大学建设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0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