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莉莉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言文学形式,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的知识与经验的总结。人们在与天地鬼神、自然环境以及人类自身打交道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用简练的话语把他们总结概括出来,口耳相传,形成说明事理、传授知识的现成话。关于谚语,中国历代有不同的解释:
《尚书·无逸》:“俚语曰谚。 ”
《礼记·大学》:“谚,俗语也。 ”
《左传·隐公十年》:“谚,俗言也。 ”
《国语·越记》:“谚,俗之善谣也。 ”
《汉书·王行志》颜师古注:“谚者,俗所传言也。”
《说文解字》:“凡经传素称之谚,无非前代故训。”
《文心雕龙·书记》:“谚者,直言也。”
这些解释看起来不一样,其实它们从不同方面说明了谚语的特点。
汉语谚语可以说是人生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广博多样,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方方面面。如:劳动生产、生活学习、婚姻爱情、风土习俗等等,不胜枚举。汉语谚语内容方面体现的和谐性,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的最有力体现。
中华民族是内陆民族,农业是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的,由于生产力水平低、生存环境严酷,所以先民们更加关注土地的收成、气候的变化。但是农业社会并不具备大规模开发自然的手段,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时进行农业生产,才能取得好的收成。这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或者说,人在努力地改造并适应自然、积极地促进天人和谐。在汉语谚语中,关于农业的谚语占三分之一,这些谚语在内容上无不体现出和谐的特性。
1.农事谚 农事谚内容包括很多,从土、肥、水、种到田间管理都有涉及。如:
春灭一条虫,秋收万颗粮。
家土换野土,一亩顶两亩。
要想害虫少,除尽田边草。
这是历代农民在积年累月的农业生产劳作中,经过反复的实践、验证,所取得的大量的宝贵经验。
2.农时谚 农时谚是人们根据经验,把天时变化与植物生长等自然变化联系起来,指导大家适时耕种、适时收获,强调不误农时。中国古代的农时意识特别强烈,这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有关。在人们尚无法改变自然界气候的条件下,农事活动的程序不能不取决于气候变化的时序性。所以,先民们根据日月运行的位置,把天气和农作物生长等自然变化联系起来,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一等份取一个名字,以此来记述一年中太阳处于不同位置时我国的自然状况,这是人类适应自然的表现。民间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本身就是一段谚语:
打春阳气转,雨水湮河边。
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
芒种五月节,夏至不纳绵。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冬至不行船。
小雪封了地,大雪地封严。
小寒大寒又一年。
这二十四节气歌,哪个季节要干什么,说得清清楚楚,使节气、天时变化和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和谐统一。
3.气象谚 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相当频繁,据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从公元206年到1936年,我国水、旱、蝗、雹、风、疫、地震、霜、雪等灾害共发生5150次,平均每四个月发生一次,其中旱灾1035次,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水灾1037次,平均亦每两年发生一次。因此,预测天气的变化是顺应天时、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天人和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汉语谚语中表现气象内容的谚语有很多。
太阳颜色黄,明日大风狂。
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天下起了鱼鳞斑,大雨不久要翻山。
蚂蚁成阵皆主雨,蜻蜓点水多主风。
我们的先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日积月累的生产活动中,通过各种迹象和征兆,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总结了一套丰富的预测天气变化的理论,准确率还是相当高的。以上所举都属于短期的天气活动,主要依据的是日月、星云、动物的表现,还有一些谚语则是中长期的预报,这还得考虑时令、节气之间的相互关系。如:
夏天有奇热,冬必有奇寒。
小暑锄头火,来年雨水多。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农事谚、农时谚、气象谚是中国农业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产物,反映的是人们遵循和改造自然规律的经验之谈,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这类谚语占汉语谚语的大部分,是汉语谚语中最具科学性的部分。在过去的漫漫岁月里,他们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是古代先民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例证。
4.社会谚语 在汉语谚语里还存在一类谚语,它反映的是人间万象,包括人生哲理、文化、传统、情操修养等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它的重要特点即是把自然规律与人事规律相比较而存在,以自然规律喻人事规律,通俗生动地说明事理,使天与人成为相对应而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使自然现象和人事道理在谚语的内容上达到完美的统一。如: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天无常圆之月,人无不散之席。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
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易长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儒家文化一直处于核心地位,经久不衰。“和”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子主张“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即是和谐,从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到现代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谐”一直是中国人做人处世的原则,从而造就了中国人的知足、忍耐、不喜与人冲突的特性。由此产生的谚语,从内容上来讲,都直接体现了汉语谚语的和谐性,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和”字经。从儒家的角度看,“和”的基本精神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以利彼此沟通、协力合作。下列几类谚语在人与人相处的多方面体现出“和”的思想。如:
表现家与国方面的:
家和万事兴。
和得邻里好,犹如捡大宝。
家不和该穷,国不和该亡。
这强调了和谐的重要性,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则国泰民安,不和的结果就是家道败落、国运衰竭。
在生产领域,和谐是成败与否的关键。
和气能招万里财。
和气生财。和气致祥。
在集体活动中,和气能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人心齐,泰山移。
大家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人多力齐推山倒,众人拾柴火焰高。
2.知足经。儒家思想认为人本身可以自足完善,强调修身养性、自我净化。当一个人遇到矛盾时,应首先克制自己的情感,通过自我的斗争,从主观上消弭各种矛盾,以达到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和谐状态,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克己、知足、安分”的心态,表现最为明显的即是中国人奉行的知足经。
知足常乐。
知足者,贫贱亦乐。
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3.忍字经。儒家的中庸思想主张:事物的矛盾既不要“弱胜强”的转化,也不要“强凌弱”的过分对立,而要保持矛盾的统一、平衡和长期稳定,反对斗争,强调和平共处“与人无争,与世无求”。“忍”是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套独特的哲学,被作为美德加以赞扬,他们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忍经。如:
吃亏不算傻,让人不算歹。
忍字头上一把刀,忍得住大英豪。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中国人善于以一忍息事宁人。在与人相处时,力求这种近乎于畸形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此作为保持传统社会和谐的条件。
汉语谚语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汉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汉语谚语内容和形式上体现的和谐性,是对汉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是汉民族富于个性的民族心理和民族习惯的重要体现,是汉民族文化发展的产物。可以说每一条谚语都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印记,它让人从一个侧面领略到了汉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