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自群
语文课堂提问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若干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语文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它也应该包含学生在课堂上向老师以及同学提出自己的疑惑。合理把握课堂提问,才能让课堂动静相宜,师生互动,充分展现学生和老师的智慧。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课堂提问激起学生心底美丽的浪花呢?我认为课堂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度。有些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这类问题大多需要学生去记忆。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类问题可以开启学生的思维,灵活运用已有的语文能力,适宜在课堂上集体讨论。语文课堂锻炼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有一定开放度的问题可以激起学生思想的火花,在讨论中训练听说,在寻求答案中可以检阅学生平日的阅读量,若是经过一番精彩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还很容易将看法观点整合,形诸笔端,写成文段。
例如学习刘心武的《等待散场》时,要理解文章结尾处“(我)沉浸在永恒的旋律里……”的省略号,若直接问“这里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简洁而唯一的,完全不能发掘出这个结尾的妙处来。但如果执教者换个方式,问:“作者在这里用省略号结尾,根据前文,你觉得省略号包含着一些什么内容呢?”这个问题开放度较大,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会去想象后来的种种结局,会水到渠成地领悟到,这种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在各种假设后,如果你再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请续写《等待散场》。学生经过课堂上的交流,课后定能文思泉涌。
2.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把握好难易度。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那么问题的设置也要兼顾好中差各个层次的学生,避免一节课下来总是那几个成绩好的说来说去,中等生和差生坐在旁边看热闹。一位青年教师在一个基础平平的班级上《祝福》,他在分析祥林嫂的性格时,直接让学生脱离文本,用自己的话概括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结果课堂气氛很“冷”,学生抓不住方向,不知所措。其实,如果这位教师先让学生找出对祥林嫂的描写中印象最深的片段,然后再依据这个片段让学生感知祥林嫂形象,那么不管学生基础有多差,他总能找出自己欣赏的描写,而基础好的同学则可以追本溯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祥林嫂的性格特点。
3.教师设置的提问要有挑战性。即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于去探讨。关于这一点,我印象最深的是江苏省苏州中学胡惠敏老师的 《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录像,胡老师整合了学生在预习中的三类问题进行研讨。第一类问题:请问你是怎样看待你的这场恋爱?你感觉你自己什么时候最幸福?现在有什么话要对华连卡说吗?第二类问题:你总觉得会出乱子,你究竟在怕什么?你可知道全城的人在怕你么?第三类问题:你不觉得少了很多乐趣么?你羡慕别人的自由生活么?如果有来世你会选择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环境?按照这些问题要求学生找出一个搭档,一个扮演采访记者,一个扮演别里科夫,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经过了胡老师的加工整理,问题首先就能吸引学生,同时采用记者访问别里科夫的问答方式更是别出心裁,在这种 “交锋”之后,学生必然能深入别里科夫的灵魂,深入理解课文,感知人物内心世界。
4.一堂课应当有一个核心的问题。我们常说一课一得,日积月累,学生最终可以收获很多。那么,一堂课的核心问题,往往就是这堂课的关键所在。一篇小说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那么核心问题就如同小说中的高潮,它能将众多的问题矛盾集中于一点。在全面的探索讨论之后,让学生对这个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学习《段太尉逸事状》,这篇文言文篇幅较长,我们可以分为三节课,头两节课的提问我们主要围绕解决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来设置。第三节课我们则可以围绕文章的写法来设置问题,那么这节课的核心问题就让学生去发掘本文的写作特点,并借鉴这些刻画人物的方法。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我们可以设置许多小问题,比如文章主要记叙了段太尉的三件事,这三件事在详略取舍方面是如何安排的?记叙这三件事时,作者分别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段太尉?刻画段太尉这个人物形象,作者用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从这三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段太尉是怎样一个人等等。而所有这些问题最终是围绕写法提出,都可以教会学生刻画人物当用多种描写,通过事件的叙述可以全方位展示人物性格,在选取事件是要有详有略。这些有益的写作启示将对学生记叙人物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5.注重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既包含老师预设的提问,也应该包含学生的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古人又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许多事实告诉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创造的开始。课堂上在适当的时机,大可挑起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发问。
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师生互动,课堂上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思想碰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以前我们在归纳《项链》一文的主旨时,教参偏向于批判马蒂尔德,指责她的的虚荣心,而完全忽略了马蒂尔德身上的优点,此时若教师适时引导,引起学生质疑,学生就会发现你马蒂尔德还有诚实、敢于承担责任等优点。
6.给学生的回答一个公正准确的评价
幼儿园中,不管小朋友哪方面做得好,老师都可以用“你真棒!”来表扬,有了这句表扬,小朋友就乐滋滋地跑开了,至于棒在哪里,小朋友未必知道。但对于一个各方面业已健全的高中生而言,这句表扬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本身的认同。
我们在许多公开课中见到的“景象”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回答得不好,老师只冷冷地说“请坐下!”继续叫下一位,若回答得还可以,老师会稍展笑颜,说一声:“好,请坐下。”好在哪里?不知道。而今有相当数量的青年教师为增加课堂的声响效果,还会在学生回答得好时,像歌星影星一般煽情地说:“答的好!大家给点掌声,鼓励一下。”于是掌声雷动,好在哪里,也不知道。老师说一下自己的答案,接着讲别的了。
其实,老师的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反馈,而学生回答问题之后,也渴望老师做出反馈,“画眉深浅入时无?”作为老师,你得给学生一个公正准确的评价。好,好在哪里?不足,不足在哪里?老师应该做出明确的评点。
例如在余映潮先生的《我愿意是急流》的教学实录中,先生提出“把你欣赏的结果告诉大家”这个问题之后,有这么一段:
生2:它所比之物都平凡、荒凉,并不伟大,但也正说出了爱情的真谛:平凡的美。也许“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是伟大的,但它一百年只有一次。这种爱情也许是平凡的,但它也许每天都有一百次。(掌声)
师:充满诗意的表达!如果说得慢一点就更好了,大家就更能领略你的诗味。
余映潮老师的这个简短的评点,既肯定了这个同学回答中的亮点,好在哪里明确之后,还委婉地给这个同学指出了回答中的不足之处,可谓言简意赅,让回答者心悦诚服。
对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评点,既可以看出老师的功底,又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知不足然后能改,知道自身的优点而后再接再厉。有时候老师的评点还能激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从而更深一层解决问题。
课堂离不开提问,老师的提问会开启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提问会引发师生更多的共鸣。合理的提问,恰当的评价,就如那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头,必将在平静的课堂中,激起千万层美丽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