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伟, 张露芳, 詹 燕
(1.浙江工业大学 先进制造与现代设计技术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32;2.浙江工业大学 工业设计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32;3.浙江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2)
经济全球化使得中国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我国各个行业都急需大量的既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又能熟练掌握并应用英语工具的国际化专业人才,如何培养出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与专业素质相融合的优秀毕业生以满足各专业领域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一直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之一。[1]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早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在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 -10%。”[2]随着双语教学迅速在各高校推广,与之相随的是对双语教学的目的、方法和手段的探讨,以及对多年来双语教学效果的总结与反思。
从目前外向型企业的反馈可以发现,国际化专业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满足以下要求:(1)具有快速检索和阅读相关英语文献资料的能力,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跟踪国际前沿能直接、准确和及时地掌握本专业相关的市场动态、技术进展和国际规则等内容;(2)具有准确的书面表达能力,能撰写诸如专业科技论文和行业研究报告等书面材料,特别是本人所从事工作的技术报告和实验报告等技术类文件;(3)具有无障碍口头表达能力,在本专业技术领域与国外同行合作共事中无语言障碍。目前,多数大学毕业生经过多年的外语课程学习已有一定的外语基础,但真正能够达到国际化人才所需的既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良好的外语使用能力的各类专业人才却是凤毛麟角。
在国际化大背景下,特别是中国的制造业从OEM向ODM转型过程中,对这类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3]因此,在普通高校机械制造类专业中开展双语教学,不能简单地用“英语”代替“中文”上专业课,而是需要积极调整教学方式与方法,探索符合“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目的要求的双语教学新模式。
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充分把握国内外本专业领域理论与实践前沿,又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用外语进行专业讲解,在课堂中自如地把学科的基本概念、相关理论分析透彻,使学生能够较容易地接受、理解并运用,还要不断引入专业前沿知识,引导学生能够用英语开展交互式课堂活动、专业知识讨论等。因此,双语教学教师必须具备较全面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和专业领域知识。
进大学前,虽然学生经过了6-8年的外语学习,有了一定的外语基础,但实际上不少学生只具备一定的外语“应试”能力,其听说能力和交流能力都较弱,有些纯粹只会“哑巴英语”,容易在双语课程的学习和课堂互动中处于被动的状态,从而影响整个教学进程的安排和互动教学的效果。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选择适当的教材对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国内教材建设明显不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国内实施双语教学的院校主要采用原版英文教材,由于专业知识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教材的内容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4]
课堂教学变成对英文教材内容进行翻译,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采用单一的笔试和翻译,双语课程变相成为专业英语课程,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并未改善,没有达到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很多高校开设双语课程直接面临的难题,直接影响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使得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初衷流于形式化。
双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进行自我学习,提高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以达到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及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笔者通过近几年双语教学的实践,体会到处理好课程中“教”、“学”与“用”的关系,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双语课程的选择应适合开展教、学与用。仅从单纯的英语学习上讲,任何课程都可以开展双语教学,但就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的目标而言,双语课程的选择应侧重两个方面:第一,课程在专业领域有较强的应用性和代表性,适于专业教师“教”和学生有兴趣“学”;第二,学生有“用”武之地,课程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投入精力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思考。
从目前公布的2007和2008年度的“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来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重分别是2.5%、65.5%和32%,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占了绝大多数,这一类课程便于教师引入一些国际前沿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些专业主题增强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能够置身于英语的语境去思考和探索专业知识,在使用英语的同时体会到语言工具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作者所在的双语教学团队主要面向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大三学生开设《先进制造技术》专业选修课,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课程内容按团队成员不同的专业研究领域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一位专业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进行深入讲解,将教师的学术研究与课程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作为大学教育主体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理念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尊重,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因此,双语课程的教学方式也需要从以教师为主导的“说教型”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转变,通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和课外的强化训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交流、实践空间。[5]
以学生为主体就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让学生了解社会对双语人才的需求,切身体会到使用外语的重要性,从而转变学习态度,从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在双语课程学习中能切实体会到每个专业领域在国际化大背景下的发展现状,认识到通过使用语言所能获得的巨大的信息资源,激发起学生运用外语这一工具进行专业探索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应用英语工具去探究专业的前沿知识。
在双语课程教学中,教师不是单单的传授知识或者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而应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英语如何去解决专业问题,能够从另一种角度来认识所学的学科,从而扩大视野,加深理解。我们在《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每一个专题的教师都被要求压缩讲授时间,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学生的自主交流环节。对于每一专题内容,教师都会抛出一些问题,学生自由组成若干个专题研讨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较深入的探究。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生必须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查阅主题文献,进行小组讨论,精心准备课堂汇报,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让学生通过置身于英语语境中的高强度训练,提高主动使用英语学习和思考的能力。[6]
实践是锻炼学习能力、检验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实践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每一门双语课程都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结合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特点设定一些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以致用”,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兴趣。《先进制造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在实践内容安排上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参加课程学习的每位学生需要独立完成一个机械产品从创意设计、结构设计到快速原型制造的全过程,并将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用英语介绍设计思想、设计过程和实践体会;学生还按不同的研讨专题自由组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按专题内容开展文献检索、小组讨论和课堂汇报;期末考评则转变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采用模拟举办国际会议的形式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模拟国际会议从确定会议主题、会议通知、会场布置、嘉宾邀请到主持人致欢迎词、嘉宾代表讲话、大会专题演讲、分会场报告、会议论文集编印等各个环节,全程都由学生按照标准的国际惯例进行。[7]每个学生被要求提交一篇参会论文,正装出席会议并在会上作15分钟演讲,分工参加会议各个环节的组织工作。
这些措施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方面十分有效,课程中学生平均有5次以上的英语发表机会,经过调查发现学生每次准备发言的时间平均需要约8课时。经过这一系列高强度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逐步从初次上课时担心在课堂上被点名发言到期末国际会议上主动要求发言,无论是外文文献查阅能力、专业英语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对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效果非常明显。
教学方法是在大学不断适应社会需求对人才变化的探索中改革与优化的。《先进制造技术》双语课程教学团队,针对国际化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将教师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发挥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特点和需求变化,通过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和展示机会,不仅转变了学生对双语课程学习目的性的认识,而且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的能力、兴趣和自信心。
双语课程的教学如何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领域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还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之中,需要我们不断了解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变化,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不断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1]操世元,姚莉.模仿而非接轨:对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以浙江C高校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09(4):71-74.
[2]张同利.加强高校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5):90-92.
[3]上海交通大学高教研究所课题组.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全球工程教育卓越计划”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24-27.
[4]贺利芳,张刚,周围.关于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 高等教育研究,2007(3):54-55.
[5]张远,贾忠田.“模块化+交互式”双语教学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41-144.
[6]周杏莉.“小组合作课堂展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3):108-112.
[7]张屹.实施英语听力自选项目,提高学生听力自主学习能力[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3):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