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君
为加强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拓宽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海外视野,学习借鉴国外高校学科建设经验,在浙江省教育厅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由全省31所高职院校的32位教师,以及15所本科院校的22位教师组成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高等教育创新领导力高级海外研修,于2012年8月在新加坡开班举行。该项目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科技创业中心(NTC)承办。笔者以亲身的培训经历和感受心得,介绍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理念与特色,以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在这次培训中,NTC安排了《新加坡国家发展与政治经济概况》、《新加坡高等教育体制与创新人才培养》、《高职教育的领导力与原则》、《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教学评估》、《行动研究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与管理》、《高等院校的创业创新教育》、《高职教育中学生素质的培养》、《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与教学法》和《高职学生创造力、创新与创业课程的开发》等13个专题讲座。授课的教师均在世界著名大学取得过博士学位,现以教授、教育专家身份就任于南洋理工大学。他们用不同的课堂风格,从不同的认识角度,通过教学引领、互动讨论、案例分析、现场角色模拟、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突出实战经验的传授,给人以启迪和创新思考。
培训期间,还穿插安排参观考察了南洋环境与水资源研究学院、南大媒体创新学院、南大未来教室、南大华裔馆、新加坡理工学院、新加坡国家科技发展局、新加坡工艺教育学院和南大图书室等,这些学校和科研院所先进的实验条件、强大的专业队伍以及对于高科技的普遍运用,使参观人员耳目一新。
新加坡国土面积714.3平方公里,人口526万,是一个连淡水都要从马来西亚输送的人多地少,资源稀缺的岛国。1965年独立时,新加坡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国,但后来迅速成为举世闻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并于1996年升级为发达国家。新加坡经济迅猛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新加坡没有简单地照搬别国的成功经验和模式,而是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立足本国、加以创新,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从而使国家得以迅速崛起。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以及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加坡政府是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承担者,其财政拨款占高教总经费的80%以上。为专门指导职业教育发展,新加坡还先后成立了国家成人教育促进局、国家生产力局等机构,专门统筹运作,不断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新加坡职业教育注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后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在重视职业学历教育的同时,十分注重对企业职工进行持续培训,为他们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提供保障。
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为先实践后理论,为在实践教学中增进学生的理论知识,所有的教学设置都是以学生专能的开发为目标。其课时分配比例为:理论课40%,实验课20%,项目开发18%,工厂实习10%,其余为素养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政府各高职教育机构和各培训中心与企业共商培训计划,所有的培训内容和课程都根据生产对技术的需求而制定。新加坡政府通过立法强化职业技术教育,使“先培训,后就业,未经培训不得就业”成为一种制度。刚毕业的大学生需见习一年时间,由政府用人部门或资方安排到有关岗位实习,并指定专门人员进行指导,使他们尽快熟悉业务,提升实际操作能力。这一举措无疑为高职教育非学历培训提供了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而职业教育的相关制度中缺乏“未经培训不得就业”的制度设计。
新加坡重视教师的实践经历,不唯职称,而完全凭工作能力与业绩,这一举措充分保障教师能专注于教学工作。新加坡各高职院校从企业物色师资,引进业界精英,80%的教师都曾是企业的经理或业务骨干,他们到学校上任后还保持着与相关企业的密切联系。他们在校时教学,到企业时解难,是能力非凡的真正的“双师”。因此,一般而言,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没有经过企业实践的锻炼,没有企业业绩,是很难进入高职学院从事教师职业的。
新加坡建立终身进修制度,专业教师每隔2~3年就要从事一段时间的工业项目的研制,这样,使专业教师能不断从生产实践中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以南洋理工学院(NYP)为例,该校明确规定,每个员工平均每年必须有25天的培训时间,其中,很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到企业进行短期培训。新加坡不仅非常重视教师的进修和培训,而且重视教师接轨国际,鼓励并帮助教师创造机会到海外讲课,在海外企业学习或兼职,以培养师资的区域化和国际化教学水平。
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带来了新加坡高等教育的高度现代化,也带动了新加坡创业教育教学的现代化。由于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硬件的改善,新加坡大学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革。教师从过去传统式的讲授中解放出来,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很多大学相对减少教师直接授课节数,而增加了辅导课节数,并突出个别辅导,采用创新互动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融入创业的生态圈,使师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启迪,形成“互通、互助、互联、互促”的交流氛围,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增进学员的自信、沟通与思辨能力,优化学习效果。与此同时,他们还采用案例分析、现场角色模拟、分组讨论、计算机模拟、拓展训练和企业考察等多种形式,一方面在教学中进行计算机实战模拟,另一方面将学生直接导入创业环境,为学生提供与成功企业家、政府官员、风险投资人、发明家、知识产权律师直接对话的机会。
为了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新加坡大学对课程进行了调整和改革,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学分制,并开设了许多国际性的课程。其中,创业教育课程的国际化更为突出。一些公立大学对课程设置实施了校外评审制度,即由海外大学的资深学者担任校外评审。
为了使创业教育得以有效实施,新加坡的一些大学对于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也非常高。新加坡的重点大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重金聘请高水平教师,每年选派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到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一流大学深造。同时,鼓励并帮助教师创造机会到海外大学讲课或在海外企业学习、兼职,以培养师资的国际化教学水平。
中新网2011年2月16日电: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调研组在最新一期《求是》杂志撰文指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未达4%,在有限的投入中,政府对于重点大学支持力度还远远超过高职院校,教育经费投入中的绝大部分都分配到了办学条件相对较好的重点高校。因此,我国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必须加大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传统模式是:先通过主要的理论讲授,逐渐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实践知识,然后再通过单纯的实践实训来强化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新加坡的经验启示我们,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改变纯院校式教学,改变理论多于实际操作的局面,就必须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并确立超前意识,使高职学生接受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既需要高素质的科技开发人才,也需要大量富于创新的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人才,同时还需要大量改造传统低技术产业的人才以及大量低技术操作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仍然十分必要,仍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借鉴新加坡师资国际化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培训。要正确分析教师队伍的现状,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加大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力度,增强教师的应用意识,提高其培养实践技能的自觉性。
要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内培外聘”,从企业、政府中聘请一些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和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咨询师、创业投资家等到高等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同时,还应当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咨询、研发和管理等工作,增加其实践经验。
要多渠道、多方法,不断扩大“双师型”教师、实践性教师的比例。同时,应根据每个学校、每个专业、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教师学历层次和理论素养的提高计划,全面提升高职教师队伍的素质。
要建立一套有利于教师“双师型”素质提高的激励机制,要加强对教师的宣传、教育,引导其观念的转变,形成一种积极发展、主动发展、乐于奉献的校园氛围,从“要我干”的被动状态上升为“我要干”的主动状态。
此外,还应形成教师能进能出的良性局面,由政府适时地推出用人制度的改革措施,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要营造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为大学生提供更为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更优惠的政策。提升创业课程国际化水平,就是要引进国际性的教材和课程,调整教学计划,加强与世界创业教育发达高等学校的合作。通过合作研究、联合培养、共建分院等形式,吸纳和借鉴对方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创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加快教学计划的调整,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创业课程体系。
Prof.Kwok KianWoon提出,南大毕业生应该具有的品质:良知、创新、交流、专业、职业,这些都是针对新时期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提出的,值得其它高校借鉴。学生的创新创业并不是指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需要大家的团队协作。莫慧钫教授《设计思维》中的学生团队合作方案给了我们很好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