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上海金融行业职工队伍发展特征分析

2012-01-29 07:03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职工队伍金融中心金融业

汤 潇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 200020)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09年4月14日,国务院正式颁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首次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上海金融业已建立起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在内的多类型金融机构体系,逐步成为对上海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根据上海市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10年落户上海的金融机构数量为910家,金融从业人数为24.11万人,职工人数为21.64万人,国内和国际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人才集聚上海的态势已基本形成。

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上海金融行业职工队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金融职工队伍的建设和培育,以及良好人力资源环境的构造,无疑成为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任务。目前,上海金融职工队伍的整体规模和职业素质在国内居于首位,但与国际比较,无论是总量和相对数量,还是人员结构和专业素质,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有许多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不相适应的地方。本研究在上海市总工会和上海金融工会的帮助支持下,对当前上海金融行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归纳出如下几方面的发展特征。

一、规模特征:职工人数持续快速增长,就业空间依然巨大

回顾上海金融行业近十年的发展,2001年上海金融业职工人数仅为9万多人,到2005年达到近14万人,到2010年已超过21万人,10年间增加了1.3倍多,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将近15%。而金融机构的数量更是从2001年不到200家,增加到2010年的接近910家,增长了近4倍。可见,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上海金融业无论是职工人数还是机构数量都呈现出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见以下图表)

据上海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超过2300万人,由此可推算出上海金融行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市人口的1%左右。对比已建成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纽约有77万金融从业人员,其中华尔街就有40万人,而伦敦仅金融城内的金融从业人员就有30万,其金融从业人员的规模都是超过当地人口的10%以上,相比之下,上海金融从业者仅占大约1%的人口比例实在是差距甚远。

尽管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一些大型国际金融机构纷纷裁员,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和金融市场进一步拓展,中国金融人才的需求总量又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据《上海金融报》2010年9月21日报道,2010年上半年,全国各类金融机构人才需求同比增长55.3%,其中北京增长了101%,上海增长了78.5%,广州增长了69.3%,深圳增长了46.4%。

根据相关研究预测:到2015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将达到2260亿元,从业人员总量相应达到35.9万,占城市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5%;到2020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预测为3345亿元,从业人员总量应达到46.6万人,占城市就业人员的比例达到4%(王振,上海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研究,2008年)。由此可以看出,上海金融行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保持旺盛,金融职工队伍的规模仍将持续壮大。

二、素质特征:专业素质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人才集聚优势明显

上海金融工会的统计资料显示,金融行业职工大专以上学历占78.36%,中级以上职称占47.3%,在全市各行业中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职工平均年龄为36.1岁,其中35岁以下职工占52.19%,比全市35岁以下职工43.8%的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根据《上海统计年鉴》,自2007年以来,金融业的平均工资一直位于行业门类的首位,成为全市平均工资最高并且增长最快的行业,2007年金融业平均工资是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2.85倍,2008年是3.16倍,2009年是3.3倍。由此可看出,上海金融行业的职工队伍呈现出明显的“三高一低”的特征——高学历、高职称、高收入以及年龄低。

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目前,上交所员工总量已从初创时的30多人增加到目前的580多人,员工总量增长了近20倍。全所员工平均年龄38岁。94%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达67%、具有博士学位的达17%。全所信息技术、经济金融、财务会计、法律等专业人才总量占员工总数的近90%。具有高级职称员工占总数的近10%,其中有教授级4人,有2人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

随着一大批老职工的退休离岗,和具有金融相关学历和知识的年轻人的加入,上海金融业这种高学历和低年龄的比例还将继续增长。尽管大多数年轻人金融从业时间较短,但上海金融工会近几年在全行业大力推行的“金融理财师”专业认证和“银行柜员”技能鉴定的工作,得到各金融单位和广大金融职工的热烈响应,包括金融客服专员、车损定损员、期货师等专业水平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探索推行,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全行业职工在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上的整体提升态势。现在全市金融系统已有5.8%的人员获得各类职业技能水平认证证书,其中1.2%的人获得了国际职业资质认证。

金融行业职工群体在年龄、学历、专业上的优势,为上海加快实现经济结构转型以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三、流动特征:职工来源广泛,非本地化乃至国际化趋势显现

随着上海金融行业的迅速扩张和人才政策的推动,上海金融行业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和容纳越来越显著,职工队伍的来源更加广泛和多元化,外省市、港澳台、留学归国人员等一大批新鲜血液加入金融职工队伍。根据调查显示,2007年底上海金融行业职工中已有约10%的人来自外省市;截至2007年10月,在上海金融业工作的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已达到2300余人,占本市金融从业人员总数的1.4%;港澳台及外籍人员约1600人,占比约1%。一批优秀海外金融人才担任金融机构高管以及总精算师、投资总监、信息技术总监、财务总监等高级技术管理职务。

金融危机以来,欧美金融市场遭受重创,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金融人才市场的流向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具有西方教育、从业背景的金融专业人才开始把目光聚焦到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市场。据美国《商业周刊》杂志近日的报道,在美国商业管理学院进修的青年学生,不管是美国籍,或者是国际学生,毕业后前往亚洲工作的比例越来越高,目前已经达到了10%。《商业周刊》称,这种情形是美国从来没有预见过的。

但是对比国际上主要金融中心城市可以发现,2005年,纽约金融从业人口中外来移民约17.37万,占金融从业人口总数的30%以上;伦敦金融城金融业及相关行业就业人口中约有22%毕业于英国以外高等院校,有些金融机构中这一比例高达50%;香港在对高端国际金融人才的吸引力方面一直处在亚太地区的前列。由此可见,和纽约、伦敦相比,上海金融职工队伍的全国化和国际化还只是刚刚起步而已,金融人才的引进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四、人力资源特征:人才结构性问题突出,高端金融人才匮乏

在金融职工队伍的素质方面,上海位于国内前列,但队伍的结构体系仍不合理,突出表现为“六多六少”现象,即:一般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操作性人才多,创新性人才少;单一行业人才多,跨行业的复合型人才少;产品营销人才多,创新研发和风险管理的人才少;熟悉国内资本市场和业务的人才多,熟悉国际资本市场和业务的人才少;传统金融领域人才多,现代新兴金融领域人才少。一方面,从事金融行业简单操作的初级人才供大于求,并且随着金融行业外包趋势的发展,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型的金融人才依然匮乏,加剧了职工队伍中高端与低端进一步分化的趋势。

从国际经验看,人才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第一资源。金融高端人才主要包括二类,一类是经监管部门认定,具有高管任职资格的金融机构高管人员,如公司的董事长、行长(经理)班子成员、财务负责人、内审负责人等;二是在某一方面具有较高专业素养、丰富专业经验,在团队中起到引领和核心作用的专业领军人才。如精算师、高级投行经理、投资总监、基金经理等。高端人才是一个单位、一个机构、一个团队成败的关键,而高端人才的存量有限、增量不足,已成为制约金融企业乃至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以基金市场为例,2010年上半年,市场对基金经理等高端人才的供需比例为1:9,下半年即上升到1:11,尤其是精通金融各个领域,包括法律、会计等方面的综合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各金融机构竞相追逐的热点。

数据表明,目前上海金融业精通国内金融、又熟悉国际金融规范运作的高端人才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1%。有关资料显示,根据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人才需求测算,到2010年本市金融业需要大约6万名左右的中高级金融人才,但目前仅为3万多人,其中投资银行、宏观金融分析、中高级保险精算、高级管理人才等是金融业人才需求的重点。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逐步走出危机开始复苏,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准入进一步放开,上海金融机构数量仍将快速增加,业务种类和规模将不断扩大,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和竞争势必更为激烈。

五、劳动关系特征:企业用工方式多样,职工权益保障问题突出

由于金融业属于现代服务业,近年来从业队伍急剧扩大,企业用工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出现了多种用工形式大量被采用的情况。除了有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职工外,还有大量员工通过劳务派遣、劳务协议、人事代理等用工形式被企业招用。目前,上海金融业非正式编制员工的比例已经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而且,这种非正规的、弹性的用工方式相当普遍,甚至有成为主流的趋势,由此导致金融行业的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原有的劳动关系协调与监管机制受到了严峻挑战。据上海市金融工会的调查数据,2009年上海金融行业窗口职工22472人,其中劳务工已超过8000人,也就是说劳务用工已超过窗口职工总数的36%,尤其以银行业的一线窗口员工为主。

毫无疑问,非正规用工方式的过多使用,反映出我国转型期社会阶层与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而法律和制度的滞后与缺失,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金融行业职工的权益保障。比如,许多企业采取劳动合同短期化的做法,大量使用较低报酬的、黄金年龄段的劳动者,以降低用工成本,拉大收入差距。又如,金融业职工加班有常态化、普遍化发展的趋势,对此非正式编制员工很难向企业提出合理的补偿要求。再有,一些企业模糊管理岗位的界限,将一批在管理与专业技术岗位上应该55岁退休的女职工提前至50岁退休,或先办理退休手续后返聘,直接或间接损害了国家和这部分女职工的利益。

在收入分配上的表现更为突出。有数据显示金融行业不仅位于所有行业平均收入之首,而且其行业内部的收入差距也是最大的。一是体现在员工层级上:据《智联招聘》薪酬数据研究中心的调查,2009年,金融业高管的年平均收入约75.5万元,而一线操作工平均收入两万余元,二者相差近30倍。二是体现在细分行业上:2008年,金融行业内的证券业人均工资为17.2万元,而保险业仅为4.1万元,高低相差4.18倍。劳动关系的复杂与不和谐,对金融业的不利影响是双向的。职工的就业稳定性差或权益受到损害,必然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忠诚度不高,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被忽视,企业的凝聚力也随之下降,导致职工队伍整体的职业素质和服务水平难以得到提升与巩固,最终影响金融企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1]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09-04-29.

[2]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09〕25号);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www.shanghai.gov.cn,2009-05-08.

[3]王振.上海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内部资料].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2008.

[4]屠光绍.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N].上海证券报,2009-05-16.

[5]上海市总工会.上海职工队伍调查研究报告[内部资料].2007.

[6]上海市总工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职工队伍发展报告(2010)[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职工队伍金融中心金融业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一〇六团连队承包经营地非职工纳入职工队伍培训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企业文化在油田职工队伍建设中的价值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我国金融业的促进作用
五部门发布“十三五”金融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北京金融业享营改增红利
构建昆明市面向沿边离岸金融中心的探究
PYRAMID P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