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育桃李 汗水润深山—记河北省首届教学名师牛树银教授

2012-01-28 23:06
中国地质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学院老师学生

陈 超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2.石家庄经济学院 资源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地学人物

丹心育桃李 汗水润深山—记河北省首届教学名师牛树银教授

陈 超1,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2.石家庄经济学院 资源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摘 要:本文简述了河北省首届教学名师牛树银教授参加工作33年来,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丹心育桃李、汗水润深山的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就。牛树银教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地学人才,带领科研团队探索性地提出了幔枝构造找矿新理论,为地质教育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牛树银;教学名师;幔枝构造;地质找矿

牛树银教授,男,1952年出生,河北昌黎人,中共党员,石家庄经济学院二岗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兼职博士生导师,河北省特等劳模,河北省首届教学名师,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资源环境与工程系主任(1996~2002年),任资源学院院长(2003~2008年),兼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河北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等职务,现任幔枝构造研究所所长。

197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同年分配到河北地质学院工作,一直从事构造地质与成矿控矿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自主创新地提出了幔枝构造成矿控矿新理论,先后获省、部级奖励11项,出版专著8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文章3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中国地质大调查、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5项,培养了上千优秀本科生和多名研究生,桃李满天下。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一心为公、严谨为学、高学为师的崇高品质与精神。

一、一心向公,无怨无悔

牛树银教授197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同年分配到河北地质学院任教。刚参加工作的他,爱岗敬业,重视学业,乐于奉献,内心渴望上进。根据工作需要,多次放弃了考研的机会,至今,他仍是本科学历,但看到学院的蓬勃发展,内心非常高兴与满足。

1996年,适逢地质行业短时间的萧条和衰退期,学校组织部任命牛老师为资源环境与工程系主任。当时学院正面临部分教师转行、学生生源不足、就业率下降等问题,工作受到影响,难于开展。牛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内心一直坚持着,分析着地质行业关乎民生和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进展,认为只要大家一心挺过“寒冬”,地质行业一定会迎来“春天”,并这样一直鼓励和感染着学院的师生们,极大地增强了学院工作、学习的凝聚力和奋斗精神。他就是这样一位学院护航者,果然地质行业2000年伊始迎来了“初春”。

2003年,学校专业调整,牛老师任资源学院院长。在他的带领下,学院科研经费逐年增加,专职教师队伍实力日益增强,至2008年资源学院连续5年获得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院由资源勘查工程1个专业增加到3个专业,每年招生或就业人数近200人,就业率100%。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荣获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且该专业被提高到省内一本招生行列,资源勘查团队获得河北省高校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所负责的地学实验教学中心荣获国家级地学类实验教学中心。尤其是他所带领的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团队于2003年申硕成功,成为学校第一批硕士点,实现了硕士自主办学零的突破,并相继成功组织申请了矿物、岩石、矿床专业和构造地质学专业的硕士点。集体辉煌荣誉的背后,牛老师从来不去计较个人荣誉,每年学校的先进教师、优秀个人等荣誉评比他都是极力优先推荐工作成绩突出的年轻教师。

多年的风霜染白了牛老师的头发,也加重了额头上的深浅年轮。鉴于学院已步入正轨的良好发展态势,2008年牛老师退居二线,专心致力于自己的科研工作,并积极创办了幔枝构造研究所。此外,作为学校地球科学博物馆“建馆大将”的牛老师,一遇到学校工作需要,常有种义不容辞的使命,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经常放下手里繁重的科研工作而热心地向社会各界讲解和宣传地学科普知识,义务指导博物馆工作。通过他的努力,不仅培养了大批学生讲解员,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博物馆的科教功能和影响力,博物馆也先后荣获河北省、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二、汗润深山,注重科研

记得很早笔者就听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一名言,指出只有从日常的点滴做起,生活工作中的碎片方能构筑品质上的万里长城。笔者已无法计量牛老师为了科研理想走了多少山路,磨破了多少双铁鞋,流过多少汗水,但他勇于探索和一丝不苟的科教精神永远印在笔者心中。

探究地质规律,牛老师倡导与高山为伍,与岩石为伴,特别重视野外地质科研工作,始终密切联系群众,而收集较为全面而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则是重中之重。2010年笔者跟着牛老师去内蒙古科右中旗的一个铅锌矿实习,受到了矿区同志的热情欢迎。会谈结束后,牛老师就急于奔向“前线”,面带微笑地与矿区地质人员、井下挖掘工人和年轻的运输工人一一握手,就矿区构造与矿体之间的关系,各中段矿脉的展布情况,矿石的品位变化特征等地质问题,虚心地向他们“取经”,并这样教导学生们说:“对于野外的原始资料,他们的资料来自一线,很真实,也很可靠。”

野外地质工作条件艰苦,但科研需要一种无畏精神。牛老师充分践行“以人为本”的要求,在极为艰苦和充满危险的地段,比如危险的坑道、陡坡、悬崖、腹地等基本不让学生参与。而他自己为了能够探寻真理,亲眼看到矿脉的情况,时常奔赴闭坑通道(随时有塌坑的可能)的采掘面,有时甚至多攀登两三个小时的陡坡高山等地去收集第一手资料。例如,据孟恩套力盖铅锌矿老矿长描述,部分主矿采坑已闭坑几年,地下部分积水阴冷潮湿,且有些坑道支护发生部分变形,时常会有岩石碎屑滑动等安全隐患,建议不要下井。可牛老师为了更好地收集资料,研究区内地质构造,他不顾危险就下井探险,当观察到构造变形等地质现象时,一边照相,一边素描,根本顾不上饥饿和疲劳。

牛老师常说:“要研究好自然科学,就要读万卷书,且行万里路,方能提高认知。”牛老师不仅饱览群书,家里书柜堆满各种书籍资料,桌椅沙发上,甚至地上也堆放着错落有致的书籍,走进牛老师家,简直是进入了一个图书资料室。多年来,牛老师辛勤的汗水洒遍了太行山、燕山地区的大小山脉,大兴安岭、胶东、小秦岭等成矿集中区,同时幔枝构造新理论也在这些土地上结满了新“果实”。例如,在原本认为没有多大前景的太行山北段,通过幔枝构造新理论的指导,亦在多个金矿取得进展,太行山北段金矿远景储量经预测可达150吨,已被列入国土资源部的重点研究工作区。张宣、冀东等地区也是如此。一个普通的黄土梁金矿,通过预测、指导,找到了多个新的矿体,新增金矿储量十数吨,使黄土梁金矿一跃而成为大型金矿,新增潜在价值几十亿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非常显著。目前幔枝构造找矿理论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内蒙等地受到了广泛认同和推广,为国家新一轮地质找矿作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牛老师先后出版了《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及其成矿作用》、《幔枝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幔枝构造与资源环境》等8部专著,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其中,三大检索文章30余篇,受到大多同行专家、学者的肯定和引用。

学术上的高屋建瓴,主要来自于牛老师对自然科学的勤于思考和永不停止的积极探索以及与时俱进的科研精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牛老师通过野外考察和查阅大量资料,根据太行山区的阜平杂岩、赞皇杂岩及其外围盖层之间的组合关系及其变形特征,首次提出阜平变质核杂岩和赞皇变质核杂岩的概念。而到90年代中后期,在把太行山区与相邻华北断陷盆地进行对比时发现,华北断陷盆地地幔上隆与上部地壳的断陷和太行山区山根下坳与上部地壳地形的隆升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它们之间的物质存在一定的迁移规律,牛老师提出了造山带与相邻盆地间物质的横向迁移,即一盆一山的耦合观点。

而到21世纪初,随着科研视野的开阔,发现以华北盆地为中心,其东与胶辽山地、南与大别山、西与太行山、北与燕山都存在耦合关系,便发展地提出了华北东部中新生代一盆多山的耦合成因。现在,牛老师主要关注地幔热柱的进展,在研究各个矿集区的同时,发现大多数金属矿产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球深部,且成矿物质的迁移与富集主要受控于成矿构造,某些金属元素比如金、银以气液态的形式随着地幔热柱多级演化向上运移,上升到地壳构造扩容带聚集成矿。经总结成矿作用,牛老师创新地提出了幔枝构造理论与找矿实践规律。现今,牛老师主要把幔枝构造与诸如生态、地震等资源环境联系起来,希望能够完善理论和解释更多的地球壳幔活动与资源环境等地质现象。

三、关爱学生,潜心育人

即使最普通的三尺讲台,亦是由无私奉献和辛勤的汗水浇铸而成。人们都说老师假期多,但牛老师除了每年4个月的野外工作时间(主要是暑假期间及其前后),其他8个月时间都放在室内的研究和教学任务上,一年中连顺道花几天去天津与儿孙绕膝这一天伦之乐的时间都舍不得挤出来。

无论身上的担子有多重,牛老师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对待教学同样是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他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主讲了“构造地质学”、“矿田构造”等多门地质基础课和专业课,并认真指导学生实习。

牛老师反复强调科研和教学是两兄弟,要携手共进,一个都不能少,教学为科研提供理论基础,科研则反哺促升教学质量。“构造地质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门较为抽象的课程,通过科研实践,牛老师把自己通过科研实践掌握的大量一手资料和科技进展情况介绍给学生,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点的理解。此外,对重点、难点实例,牛老师经常在黑板上画图,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独立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倡适当自由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内容丰富而生动。

同时为了便于学习,强化学习效果,牛老师把多年野外亲自采集的典型构造标本收集起来,结合学院其他老师的成果,倾力创建了构造园地开放型实验室,这在提高地学研究生、本科生教学质量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3年,“构造地质学”以明显的优势被评为学院精品课程,并通过了省级评审,成为学校第一批省级精品课程之一,牛老师本人也被评为河北省首届教学名师。

对学生负责是教师的天职。牛老师非常重视学生们的学业,鼓励学生申请科研立项,参加会议交流,撰写学术论文,欣慰于学生学业的进步与发展,目前已指导博士生2名,研究生16名。牛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引导启发的方式要求学生定期做好学习计划,并于合适时间召集所有研究生以小型学术报告的形式交流核查。报告期间,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发言,充分发挥自身学业所长,用科研立项的方式汇报近段时间的学业认识和进展,而由自己充当点评和最后总结。这样不仅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极大地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此外,牛老师常说:“即使二人行,交流亦使人进步。”因此,他非常关注行业内的学术活动和团队教师与学生业务发展,只要有充足时间,就会亲自带队。忙时则安排课题组其他老师和学生去参加交流学习,会议回来后,要求第一时间把地质矿产最新研究动态和热点内容介绍给大家。

自1979年参加工作以来,牛老师培养的学生有不少已经成长为单位地质行业的领头人和技术骨干,这是他对学生的悉心帮扶和关怀的结果。例如,刘晓煌,山西人,1997年以优异成绩从石家庄经济学院毕业入伍,来到武警黄金七支队工作。刚参加工作的他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不少问题,总是积极请教和善热情的牛老师,有时对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讨论就能通话几十分钟,甚至夜静人深的时候还在交流。凭借着勤奋好学的劲头,入伍第3年就独立承担技术项目,成为支队史上最年轻的技术负责人。看着他健康成长,牛老师非常开心,并建议和支持、辅导他继续深造。2004年刘晓煌最终以笔试和专业2个第一考取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并于2008年底提前2年博士毕业。鉴于日渐杰出的成果,牛老师经常邀请他来学校给同学们作报告,也便于他交流经验和日后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出了心怀祖国矿业且意志坚强的优秀武警战士,他曾连续7年受奖立功,3年钻研出8项科研成果,发表论文20篇,其中2篇被SCI国际检索,2篇被EI国际检索,现正攻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后。

同时,牛老师积极鼓励学生考研并关心学生就业。因此,每年学生考研和就业期间,也是他更为忙碌的时候,但从不厌倦。现任职于新疆石河子大学的程建军在石家庄经济学院本科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但由于家境贫寒交不起学费而处在人生最困难的时期。牛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为他出主意、想办法,并从并不宽裕的积蓄中拿出1万元,鼓励他继续学习,帮他渡过了难关。在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程建军仅用2年就提前完成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考取中国铁道研究院的博士生。潘伟,重庆人,单位项目负责,年轻技术骨干,在校刻苦上进,成绩优秀,2005年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签约四川一地质队,工作不到1年因其家属不能适应工作地点的气候条件需要工作调动,牛老师得知情况后,主动积极地帮助他们咨询石家庄、保定、唐山、秦皇岛等地的地勘单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他推荐到河北唐山地质二队。此外,笔者曾于2005年考取本校的硕士研究生,由于当时思想不太成熟,想放弃上学。牛老师知道消息后,积极劝说和开导,让笔者真正懂得了从事地质行业的可贵之处,明白了来之不易的深造机会。牛老师关心学生的例子数不胜数。也正是有了牛老师的指导,许多年轻学子少走了许多弯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每逢过年过节,牛老师都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贺卡、祝福短信。

四、亲力亲为,坚忍不拔

关爱学生,乐于奉献,牛老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如学生的父母一般替学生着想,对自己的事情从来都是亲力亲为。他常说:“时间对于每个人都一样珍贵,你们也要珍惜和利用好自己的时间。”野外出差时,年近60岁的牛老师总是背着沉沉的包,手提样袋,汗雨淋漓的时候,也一样从不让年轻教师和学生们帮着背。每次下完矿井上来,即使饥饿,但是在吃饭之前有一件事情牛老师一定会认真对待,并也深深地感染着周边老师和学生们,那就是把自己弄脏的矿井靴子和安全帽等物品清洗干净才安心。

地球科学是古老而神秘的科学,历经46亿年的地质过程复杂且不可重现,留给人们研究的内容是支离破碎的。牛老师一直认为要想研究好它,必须具备数、理、化、生、地等多科知识,以牛一样的倔强和牛一样的干劲,实事求是,坚忍不拔方能有所建树,为此,他非常仰慕地学界各位前辈、专家,常说他们的成果来之不易,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地质工作者,并为自己能从事伟大的地质行业而荣耀。牛老师经常对身边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们说:“我自己愿攀登高山,踏破铁鞋,追求真理,探索奥秘,寻找宝藏,开发资源,高效利用,服务人类。地球科学的探索者应与高山为伍,与岩石为伴,胸怀宇宙,心地开阔,其乐无穷。”

五、结束语

33年的辛勤耕耘,沉淀出累累硕果,坚忍不拔的科教精神和一心为公的作风令广大师生学子及同行们敬佩和折服。当他听到年轻学子学业取得佳绩时,当看到学校事业蒸蒸日上时,当他想到国家建设如火如荼时,他都会由衷的高兴,几十年来,牛老师日复一日地科教工作,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是名副其实的辛勤园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372 (2012)02-0016-04

收稿日期:2012-03-14;修回日期:2012-04-16。

基金项目:石家庄经济学院科研基金(XN201031);石家庄经济学院招标项目(2008JZ01)。

作者简介:陈 超,男,2010级博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专业。

Devoted to Geological Education and Scientifi c Research —Professor Niu Shuyin, the First Hebei Famous Teacher Award Winner

Chen Chao1,2
1.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2.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s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endeavor in geological teaching and achievement in scientifi c research of Professor Niu Shu yin, the First Hebei Famous Teacher Award Winner ,in the past 33 years. Professor Niu Shuyin is mainly engaged in structural geology teaching and research work, is committed to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and put forward the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which is a new prospecting theory. This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geological education and scientifi c research. For most teachers and students , as well as geological colleagues, he is our role model in indomitable scientifi c spirit and style of self-sacrifi ce for the public good.

Key words:Niu Shu yin; famous teacher; mantle branch; geological prospecting教育论坛

猜你喜欢
学院老师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西行学院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