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梅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放疗科,潍坊261041)
放射性肺炎的临床观察及防护
刘淑梅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放疗科,潍坊261041)
放射性肺炎是胸部肿瘤放疗过程中及放疗后出现的危害性较大的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放疗的效果,严重者可导致肺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预防和控制放射性肺炎并对此进行有效的护理尤为重要。本文就近几年我科对放射性肺炎的观察预防及护理经验作一综述。
胸部肿瘤;放疗;放射性肺炎;预防;护理
鉴于放射性肺炎的危害性,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一并发症,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现概括如下。
临床上常将放射性肺炎分为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慢性放射性肺炎,前者一般在放疗中或放疗结束1~3个月内发生,5~6个月左右达高峰。病理基础早期是肺泡毛细血管充血、渗出、肿胀,纤维栓子形成,间质水肿,胶原纤维肿胀,继之身不适等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化验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胸片检查见与照射野一致的片状模糊阴影,后者多发生于放疗后6个月左右,1年左右达最严重的地步。病理基础是肺纤维化和肺硬化,伴支气管壁瘢痕形成,支气管扩张、变形和囊性变,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肺底罗音,合并感染时,上述症状常反复发作。胸片或胸部CT检查显示与放射野区域一致的纤维索条或网状阴影[1-3]。实质上,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慢性放射性肺泡纤维化只是一个病理过程的两个阶段,皆可引起严重的肺功能不全。急性期之后,炎症逐渐吸收消散,形成不同程度的进行性血管硬化及肺实质纤维化,即逐渐转入慢性期[4]。在放射性肺炎中,慢性放射性肺炎所占的比例较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度干咳,极易漏诊,临床医生应提高认识,保持足够的警惕。
2.1 与年龄及合并症等因素有关 放射性肺炎易发生于年老体弱、全身情况差者、肺功能低下者,易发生于慢性肺部疾患、糖尿病、免疫系统性疾病等合并症患者,以及有吸烟史者。
2.2 与放疗前及放疗中进行化疗有关 在放疗前或放疗期间进行化疗的易发生。国内廖颖曦、聂青等[5,6]的研究也显示同样的结果,均认为放疗过程中(特别是放疗前)若加用化疗,尤其当化疗方案中含有博莱霉素、平阳霉素、环磷酰胺等药物时,可明显增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认为若化疗与放疗同时进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会明显增加;若二者不同时进行则对放射性肺炎无显著影响。
2.3 与放疗总剂量及放射范围有关 放疗总剂量及照射范围对放射性肺炎有较大的影响,通过临床观察认为照射剂量越大放射范围越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越高。研究资料显示放疗总剂量小于36Gy者无放射性肺炎发生,还认为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受照射的肺容量成正比,面积大于120cm2照射40Gy和大于210cm2照射30Gy,容易发生放射性肺炎[3]。在相同的照射剂量下,放射野面积越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越高[7-9]。
2.4 与肿瘤位置有关 通过对60例肺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对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一定影响,尤其当肺下野位于照射区域内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3.1 预防 放射性肺炎以防为主,放疗前应详问病史完善各项检查并据患者的特点制定周密的放料计划,一旦发生放射性肺炎立即停止放疗。对年老体弱、儿童、全身情况差、有肺部疾患、糖尿病、冠心病、免疫性疾病等合并症者应减少放射剂量缩小放射野。在放疗过程中应加强必要的支持治疗;对放疗前及放疗过程中出现的上感、发热、肺部感染等合并症,应及时给予抗炎治疗;选择合适的照射剂量及分割方式,合理射野,及时缩野,以有效地控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放疗前告诉病人及家属放疗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如:注意保暖避免感冒,饮食方面多吃营养高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饮水每天2000毫升以上;勤晒太阳、避免劳累增强抵抗力。
3.2 护理
3.2.1 心理护理 一旦发生放射性肺炎,病人出现咳嗽、发热、气喘、容易怀疑肿瘤复发,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机体的恢复,护士应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和病人一起分析战胜疾病的各种有利因素,通过心理疏导帮助病人摆脱恐惧情绪,减轻心理负担以配合治疗。
3.2.2 生活护理 放疗期间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病室温湿度要适宜,保持病室内空气新鲜,适当活动避免劳累,饮食要求进营养高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多饮水每天饮水量在2000ml以上。
3.2.3 雾化吸入 放射性肺炎是因放射线损伤所致的肺间质性炎症,用激素、化痰药物、抗生素合并雾化吸入,使药物以气雾的形式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达到消炎、湿化痰液、减轻肺组织水肿等作用,从而达到缓解症状之功效。
3.2.4 呼吸困难的护理 严重的放射性肺炎可出现呼吸困难、紫绀、肺部听诊有干湿性罗音,应立即将患者取半坐位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放松心身并深呼吸,采用缩唇式呼吸(即用鼻吸气,用口呼气)给予持续吸氧2~4L/min,对合并肺部感染者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消炎减轻反应。
[1] Bentzen SM, Skoczylas JZ, Bernier J. Quantitative clinical radiobiology of early and late lung reactions[J]. Int J Radiat Biol,2000,76(4):453-462.
[2] 牛道立,盛蓁,胡惠玲.放射性肺炎27例临床诊断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8,18(5):304.
[3] 谷铣之,殷蔚伯,刘泰福.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518-519.
[4] 沈峰.放射性肺炎的临床及X线表现(附30例分析)[J].中外医用放射技术, 1997,(10):74.
[5] 廖颖曦,李高峰.胸部放疗与放射性肺炎[J].中国肿瘤临床,1997,24(2): 149-150.
[6] 聂青,方燕敏,孙土林.放射性肺炎25例分析[J].人民军医,1995,(11):23-24.
[7] Yamada M, Kudoh S, Hirata K, et al. Risk factors of pneumonitis following chemo- radiotherapy for lung cancer[J]. Eur J Cancer, 1998,34(1):71-75.
[8] Imanaka K, Hashimura T, Soejima T, et al. Clinical study on development factors of radiation pneumonitis[J]. Gan No Rinsho, 1990,36(13):2326-2330.
[9] Kono K, Murakami M, Kuroda Y, et al. Optimal thoracic irradiation for stage IV lung cancer[J]. Nippon Igaku Hoshasen Gakkai Zasshi, 1999,59(12):689-697.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5.078
1672-2779(2012)-15-0119-02
苏玲
201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