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中强
众所周知,以往我们的教育,比较多地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思想的进步,虽然这些关注是正确与必要的,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这些关注经常转化为让学生去适应学校的课程,有时还演变成“心为形役”,教师和学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知识和概念所束缚。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低下,个体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对各门功课的学习就变成了必须应付的任务,能力难以得到提高,学生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学生的种种表现使得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大大降低,平时工作变成了一种负担,毫无幸福感和成就感可言,教师也就成了应试教育的奴隶。
当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从义务教育到普通高中,从普通高中到职业学校,一片如火如荼的景象。仔细推敲,新课改精神,特别是职业学校的新课改精神,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恰恰是不谋而合,或者可以说,现如今的职业学校新课改精神,恰是七八十年前先生教育理论的重现、深化和升华。
职业教育新课改的先行者戴士弘教授提出:按照“以能力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应当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1]笔者尝试将两位大家的理论和观点加以比照,认为以下几点令人感触颇深,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育就是营造具有“健康之堡垒,艺术之环境,生活之园地,学术之气候,真善美之人格”的“和谐教育”。[2]特别是职业教育,更应该把“真善美的人格”培养作为首要目标。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学校必须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树立全员德育观,将德育全方位融入学校各方面工作。”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以教人求真、教人学做真人为基础,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学生是人,是富于生命意义的人,这是一种最朴素的观点,也是第一位的学生观。即使学生入学的成绩再差,素质再低,我们都要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作为第一教育教学目标,真正落实“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职业生活要遵守相应的道德和法律,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提高法律素质,这是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方面。所以,职业学校的学生除了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法律外,还需要认真学习职业道德和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正确认识和对待职业道德,为走上工作岗位、解决好立业成家的人生重大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重要支柱、学校教育的主导者——老师,不仅要传播给学生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传递给学生人的情感和生命的脉动。
“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做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一些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进取心不强的学生,甚至有些是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影响的学生,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多数职校生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继续深造、考大学,而是直接就业。做一名技术工人就是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以后要过的生活。对于这样的学生,与其逼着他们掌握枯燥的、对他们来说非常高深的理论知识,还不如让他们锻炼专业技能,为以后踏上社会做一个能自食其力的人、一个能为社会创造效益的人做准备。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教育源于生活,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生活服务,生活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他说:“教育就好比是蔬菜,文字好比是纤维,生活好比是维他命。以文字为中心而忽略生活的教科书,好比是有纤维而无维他命之蔬菜,吃了不能滋养体力。”那么,这样的教育又有何意义呢?与其培养一个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哈佛高材生,我们还不如培养出一个既能自食其力又能造福于社会的职校生。
当今教育改革提出的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的教学目标,即是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为其以后的就业,以及自食其力和造福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当前职业教育愈来愈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技能,从而真正体现了教育教学为生活服务的宗旨,这不能不说是新教改、新课改的一大成功之处。毕竟学生以后的生活不是整天呆在校园这个象牙塔中,他们必须接受社会的历练,只有踏上工作岗位后,才能尽快地融入社会、融入他必须的生活中。这可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概括:“要从整个生活出发,过整个的生活,受整个的教育。”
“我们培养的学生还应当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有“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而不是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既是“应用”,意即为“做”。早先,陶行知先生就提出“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一原理将“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
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意图之一既是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又是为了把学生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死教书”的教学中,转到培养其能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有“创造力”的轨道上来。这一意图恰恰与当今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初衷不谋而合。我们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而不是研究型、设计型的人才。所以,我们重在提高学生应用的能力,即“做”的能力,着力进行“做”的方法指导。《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指出:学校要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的衔接。
“教育是一种行动”。“教育就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教育产生生活力或创造力。这些“力”产生的大小取决于是否用多数人的力、行动的力、有组织的力、自动的力和手脑并用的力。“惟有从行动上得来的真知识,才是真的力量”。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实在是大智慧的结晶,在此笔者无法以短短的文章,将它与当今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一道明,只能略有涉及。但是我们相信,在职业学校教改之风愈演愈烈的今天,我们重读陶行知理论,切实地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定会给职业教育的新课改增加意想不到的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职业学校新一轮课程改革定会走出传统教育的阴霾,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从而使得职业教育的教改之花能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