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德英
(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近几年来,随着英语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到课堂教学领域,如何实现英语课堂有效教学,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已成为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热点问题。从众多有关英语有效教学的研究情况看,有的文章从理论层面去阐释有效教学,有的文章从教学策略角度去分析有效教学,还有的文章从教师教学风格去探讨有效教学,等等。这些研究文章视角不同,观点有别,有助于拓展人们的研究视野,丰富人们对英语有效教学问题的认识。
我们认为,新课程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能否实现,其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因素。其中,课堂文化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之一,有的研究者甚至指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终极目标是重建课堂文化”[1]19。既然课堂文化对实现英语有效教学具有如此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进一步深化新英语课程及教学改革,就必须革新传统的课堂文化,努力构建起适应英语有效教学的新的课堂文化。
一
众所周知,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它不仅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的场所,其本身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彰显着鲜明的文化品质。课堂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文化,它对处于自身文化氛围中的课堂教学往往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时甚至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人们在重视英语有效教学研究的同时,也日渐关注与有效教学密切相关的课堂文化的研究。然而,目前教育界对于“课堂文化”内涵的理解并没有达成共识。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课堂文化”是指“学校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应”[1]21。有的研究者将其界定为“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环境下,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各种与教学直接有关的价值判断、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2]”还有的研究者从社会学角度将其解释为“是指课堂教学中产生的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的复合体”[3]]。诸如此类关于“课堂文化”内涵的阐释,尽管在语言表达上有所差异,但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课堂文化实质。
倘若考察英语课堂教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将不难发现,课堂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并且,不同的课堂文化往往折射出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价值和教育理念,同时也可能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概括而言,传统的英语课堂文化是建立在工具理性基础上的,是一种以知识教学为本位,以应试教育为核心价值取向的课堂文化。它具有四方面的特征:第一是封闭性。表现为课堂教学以传授应试所需的知识为目的,知识学习处于封闭状态,往往局限于教科书和习题集之中,割裂了学习与生活、课内与课外、教科书和课外书、知识与德性之间的有机联系。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不考就不学”的现象就是典型例证。第二是孤立性。表现为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孤军奋战”的畸形竞争意识。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少沟通、交往和彼此的合作精神,由此而导致学生过早体验到成人的冷漠和自私,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立和隔膜。第三是粗糙性。主要表现为教师以考导教,关注的是教科书陈述性知识层面的“教什么”问题,而对于“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这类策略性知识往往有所忽视。课堂教学不过是应对考试的本能反应,教学过程简单,教学方法拙劣。教师只是起到教科书传声筒的作用,根本体验不到教学创造的乐趣,更感受不到教师职业的尊严与价值。第四是专制性。表现为课堂教学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中心地位,学生课堂上被要求“听话”、“服从”,教学过程师生之间是一种“驯训”或“授受”关系,而不是民主、平等的“对话”关系。正是在传统课堂文化的影响下,英语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导致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
现代教育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的。现代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以及生命价值和意义为旨归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地超越和提升现有的生存状态,从而创造一种更为完满的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观点与结论的过程。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明确强调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打破旧有的课堂教学文化,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和特长,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由关注知识变为关注人的发展,由给出知识到发现、生成知识。强调教学过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处处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
二
从此次英语新课改看,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与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相比较,新课标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十分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学过程非常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这些新的变化无疑对传统英语课堂教学与课堂文化提出严峻的挑战。
新课程英语有效教学呼唤新的课堂文化。新的课堂文化要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英语课堂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主动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等。因此,遵循英语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结合英语作为学生第二语言的教学与习得规律,我们认为,英语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应该注意凸显6方面的文化品质:
1.情境性。英语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应该具有情境性品质。它表现为课堂文化所蕴涵的教学价值规范、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之类的内容是隐性的,并非像英语教科书的知识那样容易被学生认识到。教师要想让学生感知和接受这些内容,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到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加以体验。离开具体情境的支撑,课堂文化所蕴涵的内容要么被淹没,要么变成空洞的说教。秉承课堂文化情境性的特性,在英语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利用不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教师创设平等、交流的教学情境,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学生的人格将会得到真正的熏陶,将会使课堂文化在学生身上发挥和谐的作用,彰显学生的个性品质;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是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要把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去感悟、领会和体验课堂文化的内涵,让知识恢复文化的活力。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源于生活,又实践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环境。著名语言学家克鲁姆提出:“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在课堂内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小小的空间,演绎出各种精彩而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效地进行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把教室看作是一个居民小区、一个街道纵横交错的城市,一个商场、一个车站甚至是一个家庭。在讲述birthday party时它是家庭的会客厅;在讲述weather时,教室的四角演绎着春、夏、秋、冬的美妙变换;在教学shopping时又可以把教师模拟成一个购物场景,学习用英语购物,等等。教师只有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有效教学的生成。
2.开放性。英语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应该具有开放性品质。众所周知,传统英语课堂文化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表现为课堂固定的教学空间,固定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以及课室内机械的知识学习等,课堂教学割裂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英语有效教学必须打破这种封闭的课堂文化,构建起开放的课堂文化。
我们认为,课堂文化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英语教学内容的开放。新课改要求英语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要认识到教科书并不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唯一材料。教师要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对英语教材进行创造性地处理与加工,精心选择与重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英语教学内容的补充、拓展、开发和创新,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丰富英语学习资源。例如,在教学《英语》(新课标)教材中的Animal这一模块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书或上网收集更多的学习资料,包括除课本内容外的各种动物的英语单词,有关动物的诗歌、谜语和图片等。这些教学内容的挖掘和拓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是英语教学过程的开放。课堂教学是极为复杂的活动,教学过程不是僵化、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的生成与变化之中。英语有效教学具有高度的情境性,要求教师不能一味遵循事先预设好的程序开展教学,而是要善于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在具体情境中作出专业决策,即“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方式,对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4]。因此,英语有效教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开放的,包括教师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师生互动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设的要求等等。
3.实践性。英语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应该具有实践性品质。“语言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语言在交际中才有生命,人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才真正学会使用语言。”[5]丹麦语言学家杰斯帕森也认为:“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就是给学生尽量多的事去做,而且用英语做。学生必须沉浸在英语里面,而不是不时地喷一点水儿,他必须全身投入水中,感到自然,作为一位游泳能手而左右逢源。”英语有效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新课程英语教学非常推崇任务型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师传生受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以言行事的语言实践机会。
在英语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强调“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交流是每一节英语课的灵魂”[6]。这就意味着英语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实践和探究,在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中逐渐培养起学生良好的英语能力。英语有效教学要求教师给学生的英语语言实践留出时间和空间,即一方面是要求教师不要占据大部分课堂时间用来讲解有关的语言知识,使学生没有可实践的时间;另一方面是要求教师不要把语言掰开揉碎地讲,使学生没有可动脑筋的余地。毕竟,课堂45分钟是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是相依相存的,要使学生有充分的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减少讲解的比例,增加学生实践的环节。
4.互动性。英语有效教学课堂文化应该具有互动性品质。这种课堂文化的互动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性互动上。从英语语言教学实质看,教育者往往借助语言的双重的中介力进行教学,即用交流性的要求形式来让学生语言性地掌握关于世界的内容。学生通过对话性交互作用发展了与学习对象的反思性关系,并建构了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学习共同体”。新课程英语教学提倡教学过程师生的对话性互动,强调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精神交往,更重要的是反思性的精神交往,不仅有外显的运动,还有心灵的沟通。”可见,英语有效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是外显的、还是潜在的,不管是能动的还是被动的,对话性互动应该是课堂教学本质要求。
理解了课堂文化的互动性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突破教师向学生单向、线性传递科学知识的方法局限,积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重视采用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探究等方式,发展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保持一种平等交流的心态,致力于“学习者与教育者在探讨世界的内容中的语言互动”,用师生间的多向互动取代教师向学生的单向传递,在师生彼此平等地交流、对话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效果。
5.激励性。英语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应该具有激励性品质。研究表明,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的有效学习影响较为明显。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文化的激励性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支持、鼓励、赞赏、肯定等态度上。从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看,学生往往要经历“出错—不意识错误—出错—意识错误—出错—自我纠正错误”这样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学生就不可能有效地掌握和运用英语。新课程强调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因此,英语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善于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耐心倾听学生“支离破碎”的英语,并给予理解和鼓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姆斯也说过:“人类本性最深处的企图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和尊重。”希望得到尊重和赞美,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尊、自信和成功的体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例如,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可以灵活地使用“Very good”、“Well done”、“wonderful”、“Great”、“How clever”、“Try it again”、“Make a little more effort”、“That’s much better”等激励性的词语,及时给予反馈,使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6.创新性。英语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应该具有创新性品质。它主要体现在英语教学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传统英语课堂文化缺乏创新的机制和动力,表现为课堂教学是一种以英语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呆板,并且,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传授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由此,传统的课堂文化扼杀了师生应有的创造力,师生体验不到课堂教学过程创造的乐趣。
英语新课标指出,英语教学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英语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交给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学生获得语言技能的同时,逐步发展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有一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形成新思想和新方法,并大胆付诸实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英语教学中教师善于运用“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去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突破定势思维的限制,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提高英语学习的质量。
三
从上述课堂文化品质分析看,英语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适应着新课程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然而,一种新课堂文化并不能脱离具体内容的支撑而凭空建立起来,它必须依托在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行为上,英语有效教学课堂文化的形成也需要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内容来支撑。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应当大力提倡和实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它们成为我们英语教学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发挥课堂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强师生对传统英语课堂文化弊端的反思和批判,促进对有效教学课堂文化的认识和认同,并尝试用新的文化理念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变化。
总之,英语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对英语教学影响非常深刻,作为新的研究领域,它正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英语有效教学课堂文化的研究,以更好地提高新课程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吴也显,刁培萼.课堂文化重建的研究中心:学习力生成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9-24.
[3]袁银宗.课堂文化的特征及其生成之我见[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12):20-21.
[3]吴永军.课堂文化生成的社会学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1998(1):31-34.
[4]崔永漷,王少非.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5-7.
[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2.
[6]陈琳,王蔷等主编.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