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高校科技期刊网络化进程的策略研究*

2012-01-28 13:47:27周红兵
中国出版 2012年21期
关键词:网络化科技期刊期刊

文/周红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化、数字化出版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传统出版业。国内,2009年数字出版国内总产值首次超过传统出版业的收入;2010年数字出版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比2009年增长约25%;2011年数字出版总产值不断提高,热点迭出。传统报刊出版社开始走向数字出版的前台,从单一提供内容逐渐转向内容的多元化经营。[1]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对人们的阅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5.13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8.3%。[2]国际上,大型出版机构均以数字化产品作为主营渠道,并以此奠定新型赢利模式。网络化、数字化出版已是大势所趋。

一、 期刊网络化的定义及其优势

准确定义期刊网络化,首先需区分电子期刊、网络期刊、数字化期刊和期刊网络化这几个相关概念。电子期刊和网络期刊都是以数字形式存储的数字化期刊,可通过计算机等设备在本地或远程读取利用,是从期刊存储介质和传播媒介角度而言的期刊的具体形式,是一个物化的概念。科技期刊网络化是指与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有关的从组稿、收稿、审稿、编辑加工到出版、发行全过程的计算机网络化,包括智能化知识服务,还包括期刊人员绩效和期刊财务等方面的网络化管理。它不同于简单的期刊上网,是一个系统、全面的由内容到服务的整个流程的自动化、数字化过程。[3]因此,期刊网络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期刊的一种发展态势,其内涵和外延都要广于电子期刊和网络期刊。

相对于传统出版业,网络化出版具备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便捷、经济且高效、资源丰富、信息多样化、时效性强、交互性好的优势。网络传播不受时空限制的优越性为科技期刊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因而网络化出版是扩大期刊影响、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之捷径。

二、 国际上网络化出版趋势

世界知名出版集团爱思唯尔(Elsevier)、施普林格(Springer)、威立(Wiley)、泰勒弗朗西斯(Taylor and Francis)及著名科技社团的出版社相继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便创建和完善了集采编、数字化出版、全文数据库,并集资源与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网络出版平台。并且,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加以完善,使其功能越来越好、客户群越来越多。目前,基于网络的科技期刊商务出版平台,正以信息套餐、捆绑销售、大宗交易、大额订单等方式引领科技期刊信息的流动。网络成为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他们对网络出版平台的高度依赖,使在线出版后来居上。基于数字化的科技期刊出版形态向在线期刊、开放存取期刊、网络数据库等方向发展,呈现出日益强劲的网络化趋势。

国外期刊的网络化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出版单位独立建站,如《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二是大型出版集团旗下数据库平台出版,如爱思唯尔的科学导航(ScienceDirect,有2000多种期刊),施普林格的施普林格链接(SpringerLink,有1900多种期刊),泰勒弗朗西斯集团(有1100多种期刊),威立出版公司(有1300多种期刊);三是学会平台出版,如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联合会(IEEE,有350多种期刊),美国物理联合会(AIP,有160种期刊),英国物理学会(IOP,有54种期刊)和美国化学学会(ACS,有35种期刊)。[4]它们的共性是网络化标准化程度高,网络平台集资源与功能于一体,呈专业化、集约化和国际化趋势发展。

三、 中国科技期刊网络化历程及现状

中国科技期刊集中上网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6年,科技部研究部署、组织实施期刊集中上网工作,把科技期刊上网工作列入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纳入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付诸实施。同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将其在1996年开始建设的光盘版全文电子期刊上网。1999年,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所属重庆维普公司在其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的基础上建设了中文科技期刊的全文数据库。[5]至此,万方数据、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三足鼎立之势形成。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三大数据库在期刊收录来源、文献总量上成绩斐然;在检索方式及链接技术上,日臻完善;在服务与功能上,不断扩展。

目前,中国科技期刊网络化发展主要也有三种形式:一是出版单位自建网站;二是加入国内大型期刊数据库,如中国知网等;三是专业期刊集群网站, 如中国地学期刊网等。

与国外期刊界相比,中国科技期刊大多还处于网络化出版程度较低的阶段,这表现在:出版单位自建网站的比例偏低,已建的网站上信息量较小、编读交互性较弱、更新周期较长,没有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和潜能,在内容整合、附加服务、商业模式等方面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国内大型数据库,出版单位仅扮演资源提供者的角色,网络版通常滞后于印刷版,且多数只是纸质期刊的复制品,简略的期刊介绍无法体现刊物的个性特征与传统风格;专业期刊集群数量不多且规模偏小。这与国外期刊网络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与出版单位的办刊理念、体制、资金及技术等皆有关系。

四、 提升高校科技期刊网络化水平的途径

高校科技期刊是科技出版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肩负着传播学术信息、服务学术交流的使命。据资料显示,科技创新知识有70%首先发表在高校科技期刊上,在有的学科领域超过90%。[6]高校科技期刊要体现核心价值、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加快自身网络化进程以缩小与国外期刊的差距,这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齐头并进。

1.转变观念,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办刊理念

读者是影响期刊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树立读者意识,将读者需求作为编辑工作的核心和归宿,是期刊做大做强的关键。因此,期刊工作者应研究并调整办刊理念、内容取向、服务方式及服务对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探索增值服务的新路,显求贤若渴之态、海纳百川之度于服务中。如在网站上添加与期刊相关的其他信息和功能,以吸引读者并使其了解更多的期刊动态;鼓励编辑、作者、读者撰写博客,以扩展交流空间;建立期刊QQ群,以增强编读交互;开展在线问卷调查,以了解读者的需求,使他们有机会参与到期刊内容的策划与生产中来;开设智能参考咨询,如自动答疑、在线答疑等,为读者提供帮助性指导;增加文献链接、检索、查询及导读等功能,便于读者选择信息;扩展期刊个性化服务,如电邮提示(Email Alert)、信息推送服务(RSS)及电子公告服务(BBS)等,以节约读者的上网时间,使其获取更多有针对性的资讯。

2.建好期刊网站,打造高效网络平台

期刊网站是信息时代期刊自我宣传的重要途径,是吸引读者、编读互动、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竞争力、推动期刊国际化、规范期刊管理及提高编辑部工作效率的得力助手。借助期刊网站,不仅可以实现期刊信息和内容的发布、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网络化,而且可以实现期刊编辑流程、出版发行和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功能的数字化和网络化。[7]

但目前国内期刊在网站建设方面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自建网站比例偏低。中国1800多种科技核心期刊中,1100多种有自建网站,占59%;中国大陆学术期刊(约8100多种来源期刊),有自建网站的占49%,而国外学术期刊有自建网站的比例为73%。[8]部分期刊依托大型数据库上网,扩大了传播途径和影响力。但依靠大型数据库上网,题名和摘要可免费检索,全文检索仍需付费,这无疑使期刊的下载率和引用率大打折扣;同时,千刊一面的介绍信息难以体现刊物一贯的个性特征与积淀的传统风格。因而这种“搭载”式上网方式只能作为期刊自建网站的有益补充。二是期刊网站流于形式者居多。理想的期刊网站应集信息发布、采编系统、网刊发布与综合服务于一体;且界面清晰、友好,栏目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内容丰富、实际,功能完备、实用,更新及时、有序。既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又便于读者查询与检索。高校有人才和技术的优势,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应积极争取学校的支持,开展广泛的校内合作,如通过立项等形式争取合作经费,建设、改进期刊网站,完善网站功能,扩展服务内容,甚至开发期刊管理软件等。

3.加入OA期刊群,提高传播效度

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是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通过网络传播的新型出版模式,它倡导“公开、免费、及时”的传播理念,使学术信息的传播“公开、公平、共享”,其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不可估量。同时,OA是提高科技期刊显示度的有力途径,OA论文与非OA论文相比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更高的引用率。Steve Lawrance 在《自然》上发表的Online or Invisible (在线或不可见),通过对119924篇公开发表的计算机科学方面论文的调查发现:OA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为7.03,非OA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为2.74。[9]国内学者对OA期刊的统计分析显示:OA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数的5年平均增长率分别高于非OA期刊7.3、6.2和59.0个百分点,说明实现OA出版可切实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10]因此,推动开放存取、建立新的学术交流模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目前全球已有8000多种OA期刊,约占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总数的30%以上。而在6082种中国期刊中,实施OA的只有754种,仅占12.34%。[11]按各国建立开放仓储知识库数量排序,依次为美国(411)、英国(208)、德国(151)、日本(136)、西班牙 (91)、波兰 (76)、意大利(68)、法国(66)、巴西(62)、澳大利亚(57)等。可见,发达国家都很重视OA知识库的建设,注重科技成果的传播、共享和使用。

4.组建高校科技期刊集群,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专业化、集约化是期刊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内外实践证明这是提高期刊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中国科技期刊处于小、弱、散的局面,这不仅受制于国家政策、体制及机制,另一方面受制于期刊主管、主办单位的规定。

高校科技期刊内容综合性强,少有专业性期刊,严重制约了它的发展与传播。高校科技期刊内容的综合性是由高校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要改变现状,阻力重重。为此,具有远见卓识的期刊工作者纷纷献计献策,以探索专业化、集约化发展之路。佟建国[12]等提出,借鉴《自然》的办刊理念,把高校学报看作一个整体——《高校学术研究》,将高校学报按学科专业重新汇编成在线期刊,形成《高校学术研究》系列在线出版。其核心在于打造出中国高校的期刊品牌,让世人瞩目中国高校的科研活动。吉海涛[13]提出构建高校学报虚拟组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把具有不同学科优势、市场优势及人才优势的各高校学报组成阶段性联盟体,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提高竞争能力。王士忠[14]等提出将一定范围的高校期刊联合起来,以联办期刊网站为起始点,打破校界,联合办刊。

诚如上述同人所言,高校科技期刊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的可行之道是:借助网络平台,组建高校科技期刊集群。将高校科技期刊资源重新整合后集约出版,这既不影响各高校目前的办刊模式,还能增强其在科技期刊中的整体竞争力。当然,高校科技期刊集约上网,并非纸版的简单重复式的集体上网。在网络平台上,高校科技期刊按照学科重新分集归类。这样,避免了涵盖学科范围过广的问题,既可节省检索时间,又可使检索结果更加精准。

5.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巧借外力求发展

2012年1月,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应乘着东风,通过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合作,借助他们先进的出版发行系统、灵活多变的宣传手段和数字化网络平台,使中国期刊在更广阔的范围里传播,以提高论文的下载量和引用率,扩大期刊的国际影响,吸引更多的优秀稿件;还可吸取对方在网络化出版中积累的丰富的办刊经验,以弥补不足,缩小差距。此外,通过开展编辑人才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对方先进的办刊理念和编辑技术,熟悉国际期刊的运作模式,培养优秀的集专业、技术、管理与营销于一体的复合型编辑人才,为期刊网络化发展提供急需的人才,把中国科技期刊做大做强。

先行者如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中 国 化 学 快 报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植物学报》)等,通过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合作,在技术上与国际出版界接轨,增加了国外发行量,扩大了国际影响,促进了作者群、读者群的国际化。他们的实践表明:合作促进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

五、 结语

科技期刊出版必须转变传统的出版模式,迅速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高校科技期刊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快网络化进程,逐渐接近并达到国际期刊业的发展水平。各期刊出版单位由于基础和条件不同,实现的途径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但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传播又快又好、信息交流更宽更广。高校科技期刊应顺应时代潮流、激流勇进、乘势而上。

[1]欧阳友权,柏定国.2011中国文化品牌报告[R].武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学术出版中心,2011

[2]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

[3][4][5][10]曾建勋,宋培元.我国科技期刊网络化发展动因与趋向[J].编辑学报,2008,20(6):555-557

[6][8][9][11]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67-474

[7]李傲霜,郑大渊.学术期刊网络版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出版,2010,(10):42-44

[12]佟建国,颜帅,郑进宝,等.高校学报的集群出版与集团化经营[C].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4次年会论文集,2010

[13]吉海涛.高校学报虚拟组织构建思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5):816-818

[14]王士忠,冯民,张士莹.高校科技期刊改革及其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 22(4):510-513

猜你喜欢
网络化科技期刊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基于OPC的网络化群梯管理系统开发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