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

2012-01-28 15:33:04汤医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腹膜病人心理

李 嵘 张 洁 杨 君 汤医涛

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

李 嵘1张 洁2杨 君1汤医涛1

(1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肾脏内科,西安 710032;2 解放军第三零五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北京 100017)

加强对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达到充分透析并提高生活质量。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专职人员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教育、自我护理指导。将个别指导与集体教育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心理干预。腹膜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医护人员的关注,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生活、生存质量,减轻个人、家庭、社会负担。使患者愿意接受心理护理,透析效果显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加强心理护理对长期透析患者有显著意义。

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心理问题;护理干预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尤其是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是终末期肾病替代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绝大多数患者进行家庭腹膜透析治疗。但值得重视的是大多数腹透患者受疾病本身和长期透析费用以及透析并发症的影响等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焦虑、忧郁、沮丧、恐惧甚至绝望等心理问题。从而使患者免疫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1]。近年来,我科在对腹透患者做好常规治疗的同时,按照整体护理要求,重点强化了对腹透患者的心理护理。不仅增进了护患关系,而且使更多的患者融入社会。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2年1月至2009年在我科行CAPD的患者,共计110例,透龄(治疗时间)15d至8年。其中:男53例、女57例;年龄12~82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炎,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等。

2 心理问题

2.1 怀疑心理 大多数尿毒症患者在确诊后,不愿或不敢相信,特别是一些自身无明显症状,而在体格检查中无意被查出的患者,自我感觉良好,否认疾病的存在,拒绝透析治疗。有的则怀疑医生的治疗方案,到处打听民间偏方,存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彻底治好自己的疾病,摆脱终身的透析,结果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2 焦虑心理 腹膜透析患者由于长期疾病的折磨、身体上的不适、经济上的负担以及患病带来的工作、生活等改变,使病人产生严重的焦虑心理。

2.3 恐惧心理 由于透析治疗的特殊性,病人对透析治疗的安全性、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都会产生恐惧心理。

2.4 悲观心理 随着透析治疗时间的延长,家庭经济负担越来越重,许多病人自行减少透析次数及停止服用药物,导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并发症也越来越多。日复1日,年复1年的透析治疗也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加之家庭成员态度的逐渐淡漠,使病人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

3 护理干预

3. 1 方法 首先对腹膜透析患者的年龄、职业、个性、家庭环境调查,确认患者的心理问题。采用讲座、录像、图片、发放小册子,由专科医生、专职护士、营养师等负责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自我管理教育、自我护理指导。组织肾友会,请做得好的患者介绍成功经验等方式。个别指导与集体教育相结合。

3.2 措施

3.2.1 帮助病人树立正确的透析观念 对于慢性肾衰竭病人,医护人员要明确告知肾脏损害的不可逆性,一旦进入尿毒症期,就只能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或通过肾移植重新获得一个有功能的肾,使病人放弃幻想,不要去做有害无利的尝试[2]。

3.2.2 鼓励 在充分透析及积极预防和控制并发症的前提下,假如透析患者以积极的态度去正视现实与疾病,他就有可能活得更长、活得更有价值,Karen和Meer等人的调查研究均证实透析患者良好的心态明显影响疾病的预后[3-4]。病人诉说内心感受时医护人员对透析病人要热情关怀,主动与其交谈,鼓励病人诉说内心的苦闷与焦虑,并表示理解与同情。在倾听过程中不要随便打断病人的谈话,恰当的给予点头表示同意其观点,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应给予耐心的讲解。对透析治疗丧失信心的病人应积极鼓励他们,使其打消放弃治疗的念头,使病人懂得只有依靠自己的毅力和决心,长期与医护人员配合治疗,才能使病情得到长期的稳定。

3.2.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士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服务病人,使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要理解尊重病人,与其建立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既要多关心体贴,又要维持其独立人格。要注意语言得体,把握好分寸,多给予鼓励和肯定;对做得不够甚至拒绝配合治疗的病人,避免使用责怪批评的语气,应耐心劝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其利害关系,使病人能理解护士的苦心,自愿的改变不良习惯,积极配合治疗。

3.2.4 方案的个体化 因患者的原发疾病、身体状况(如失明、失聪等)、文化程度及生活习惯等不同,因此教育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应尽可能做到个体化。如糖尿病腹透患者教育计划应特别强调饮食指导、血糖控制、胰岛素的用量及注射途径的选择、糖尿病足的护理等;对失明患者应以声音教材为主,失聪患者则首选书面教材;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应选择简单直观的方式进行宣教[5]。

3.2.5 提高家庭及社会的支持力度 腹透患者家属因长期精力财力的大量投入会出现厌烦心理及异常行为,护士应理解家属的困难,积极做好家属的心理工作,告知家庭成员的关怀对病人的重要性。同时,护士应鼓励病人回归社会,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经济收入,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同时充实自己,体现自我价值,增加自信心[6]。对极少数家庭经济状况特别困难的病人,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向当地政府民政部门反映,向社会呼吁,最大限度的减轻经济负担。

4 体会

医学模式的转变,强调了疾病的产生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有直接的关系。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以及人们精神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十分关注,并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治疗中。要求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根据他们不同的实际情况,给予安慰、心理支持,及时与家属沟通,鼓励患者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接受透析治疗和护理。通过建立和谐的医、护、患关系,以及良好的医疗氛围,人性化的服务,尽量拉近与患者之间的心理差距,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帮助解决,从而有效地提高患者的透析质量,生活质量。

[1] 王涛,叶任高.慢性透析病人的生活质量[J].中国肾脏病杂志,2005,11(4): 227-229.

[2] 王海燕.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存率、生活质量[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3: 05-15(3).

[3] Gokal R. History of peritoneal dialysis//Gokal R, Krediet R, et ai. Textbook of peritonral dialysis[J].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0:1-18.

[4] Gotloib L,Shostak A,Wajsbrot V.F unctional structure of the peritoneum as a dialyzing membrane//Gokal R,Khanna R,Krediet R,rt al. Textbook of peritoneal dialysis[J].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0:37-106.

[5] 刘伏友,彭佑铭.腹膜透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23.

[6] 周安琪,季建林,徐俊冕.终末期肾功能衰竭透析病人心理问题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4,3(2):73-75.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1.071

1672-2779(2012)-01-0118-02

(本文校对:张文娟 收稿日期:2011-11-20)

猜你喜欢
腹膜病人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谁是病人
活血化瘀药对腹膜透析腹膜高转运患者结局的影响
山莨菪碱在腹膜透析治疗中的应用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病人膏育
故事大王(2016年4期)2016-05-14 18:00:08
关于腹膜透析后腹膜感染的护理分析
哈尔滨医药(2015年2期)2015-12-01 03:57:36
我帮病人“走后门”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8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