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信国
影像教学
内镜观察出血性胃炎35例
刘信国
(四川省筠连县人民医院,筠连 645250)
探讨出血性胃炎内镜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参考。回顾性分析我院35例出血性胃炎的内镜检查资料,选用法莫替丁、必诺、甲硝唑、克拉毒素四联疗法。治愈25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94.29%;无效2例,无效率5.71%。准确的诊断方法,合理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提高治愈率。
出血性胃炎;内镜;中医病因
出血性胃炎,又名急性糜烂性胃炎,常因服用乙酰水杨酸、保泰松、消炎痛、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因酗酒、严重创伤、大手术、重要脏器(心、肝、肾)功能衰竭引起[1]。突然起病,临床上以上消化道出血为本病的主要表现。下面就出血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及治疗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出血性胃炎患者35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45.6岁;HP阳性26例。发病距就诊时间为8d至3年。
1.2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上腹疼痛、反酸、呕吐、腹胀、纳差及消化不良等。
1.3 内镜下表现 胃粘膜下可见斑点状出血13例,为典型胃窦部四周呈弥漫性针尖样出血点,其中5例胃窦部及胃体部似“芝麻样”弥漫性出血点,均为非活动性出血。绝大部分为暗红及陈旧性局部充血、部分糜烂、无坏死等。粘膜下出血部位分布于胃窦、胃角22例,占62.86%;胃体6例,占17.14%;胃底2例,占5.71%;十二指肠球部8例,占22.86%。呈散在或融合成片,但出血点之间可见正常胃粘膜,均≥8个出血点,以胃窦部粘膜下出血最多见。伴有胆汁反流18 例,糜烂性胃窦出血10 例,胃窦、胃角溃疡(包括点状溃疡)6 例,复合溃疡16例,十二指肠球炎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例。但未发现胃底食道静脉曲张[2]。
1.4 治疗方法 法莫替丁片(雷尼替丁)20mg 2次/ d,(果胶铋,0.1tid)甲硝唑0.4g,2次/d,用1周,克拉霉素片0.5g,2次/d,用1周,抗HP 治疗。伴有胆汁反流者加服硫糖铝或铝碳酸镁1 片,3次/d,用4周,莫沙必利5mg,2次/d,用4周。
2.1 疗效标准 有效:治疗2个月后胃镜复查出血点消失,仍可见粘膜点片状充血,点状溃疡愈合,胃镜下陈旧性出血点明显减少≥60%,泛酸疼痛症状控制;无效:糜烂处出血变成薄苔溃疡,或原溃疡增大,症状加重。
2.2 治疗结果 治愈25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94.29%;无效2例,无效率5.71%。
出血性胃炎即急性糜烂性胃炎,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胃脘痛”、“血证”、“嘈杂”等范畴,乃因肝气郁结,日久化热,加以邪热犯胃,火热内盛,灼伤胃络而致[3],治当清胃泄热、宁络止血为法。
结合临床症状,凡是内镜下见胃粘膜多发性出血点(为非活动性出血,某一部位不少于6~8处)即可诊断为出血性胃炎。由于胃粘膜下出血原因较多,能引起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或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都可导致胃粘膜下出血。有资料报道出血性胃炎可分为两类:一是局部因素,即胃十二指肠的原发疾病,如胃十二指肠的感染性疾病、肿瘤等,胃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已被大家所公认[4];二是全身因素,如消化系统的肝硬化,血液系统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和其他出血性疾病、白血病,泌尿系统的肾功能不全、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休克等。
出血性胃炎的诊断依据即是内镜下检查见胃粘膜下出血点。但实践中经常有见数个粘膜下出血点的情况,根据出血点的数量笔者建议:①粘膜下出血点达到或超过10个并有红白相间表现,诊为出血性胃炎,粘膜下出血点少于10个并有红白相间表现,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并某部位粘膜下出血。十二指肠粘膜下出血的诊断标准与此相同。②糜烂性胃炎、渗出性胃炎、充血性胃炎,不论出血点多少,均应诊为上述病名合并某部位粘膜下出血。因为以上疾病的临床意义重于出血性胃炎。③出血性胃炎和糜烂出血性胃炎是两个病理概念不同的诊断。前者是在病理因素作用下胃粘膜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或凝血功能降低所致的斑点状或针尖状出血,为非活动性出血,局部粘膜在内镜下未见异常;后者却是胃粘膜在病理因素作用下出现糜烂,继而损伤了毛细血管而出血,内镜下表现为糜烂,表面尚有血痂、血污覆盖,甚至活动性出血[5]。
从本组35例患者看出,其中26例有 HP 感染(占74.29%),因此出血性胃炎抗HP治疗是当务之急。选用法莫替丁、必诺、甲硝唑、克拉毒素四联疗法治疗2个月后,胃镜复查,HP 检测仍有6例阳性,占17.14%。为提高抗HP疗效,建议用质子泵阻滞剂(洛赛克等)来替代H2 受体拮抗剂,同时延长抗HP 治疗时间,以彻底根治HP,提高治愈率。
[1] 许国铭,李石.现代消化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696.
[2] 郑长春.出血性胃炎94例内镜分析[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1,18(2):128.
[3] 刘文全.五味消毒饮治疗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50例[J].中国中医急症, 2002,11(2):139-140.
[4] 姚希贤.临床消化病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1999:596-597.
[5] 吴锡琛.消化道内镜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8-43.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1-057
1672-2779(2012)-01-0097-02
(本文校对:苏玲 收稿日期:201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