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不合理配伍危害概述

2012-01-28 15:33:04张明旆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氯霉素氨茶碱喹诺酮

张明旆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及不合理配伍危害概述

张明旆

(辽宁省抚顺市中医院药剂科,抚顺 113008)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不合理配伍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目前仍比较普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易引起过敏反应、不良反应、耐药性等一系列问题。比如一般伤风感冒使用抗生素治疗,这不仅是一种浪费,还会引起不良反应,促进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合并症,延长病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亦得不偿失,病程多数因之延长。使用抗生素预防细菌性感染,合并症常增多。不合理使用耳毒性抗生素如卡那霉素、新霉素、万古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等,对耳蜗神经可造成损害,产生听力减退,甚至耳聋,老人及小儿尤易发生,必须警惕。大量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族、氯霉素等)导致体内各处敏感细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及真菌乘机大肆繁殖,形成二重感染,其中以白色念珠菌感染多见。长期使用抗生素,可抑制肠内有助消化的非病原性菌如双岐杆菌的繁殖,从而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总之,抗生素的广泛不合理使用,必须引起警惕并设法加以制止。

1 常见的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1.1 肝脏损害 抗菌药物吸收后在肝脏代谢,故肝脏易受抗菌药物损害。如四环素、利福平、红霉素均可引起肝损害。临床表现:①肝细胞损害,如变性和坏死,常见药物有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大剂量-内酰胺类药物亦有报告,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②胆汁淤滞,主要有氯霉素类和林可霉素类。

造成肝脏损害的主要机制:①药物干扰肝细胞的代谢过程,致肝内胆汁淤积;②通过有毒物质破坏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坏死;③通过免疫反应等致肝细胞损伤;④干扰肝脏血液供应和破坏血管结构,导致肝血管病变;⑤通过诱变的致癌作用而导致肝肿瘤。

1.2 肾脏损害 药物经肠道吸收,吸收后均以原型或代谢物经肾脏排泄,故肾脏最易受到药物损害。肝功能减退的患者应避免应用氯霉素、氨苄西林酯化物等药物。机制主要有:①对肾组织的直接作用;②过敏反应,较多见,可能与I、Ⅱ、Ⅲ型过敏反应有关,一般引起肾小球肾炎、间质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③尿路闭塞,磺胺类多见;④抑制前列腺素(PG)合成,常在感染治疗中合并应用解热镇痛药,使肾血管收缩而致肾脏损害,但抗菌药物单用少见。肾损害最常见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与剂量和病程有关,偶为过敏所致。其毒性严重程度顺序为:新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多粘菌素类、抗真菌类、两性霉素B都有较强肾毒性。磺胺类致尿路闭塞的危害性严重程度顺序为磺胺噻唑>氨苯磺胺>磺胺甲基异恶唑。

1.3 神经系统损害 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听力、视力、周围神经系统病变以及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作用等。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不恰当地使用耳毒性药物而造成耳聋。通常青霉素仅有少量透过血脑屏障,但在用量过大(超过1000万U/次)、静滴速度过快或颅内有感染时,可使大量药物迅速进入脑组织,干扰正常的神经功能而引起青霉素脑病。青霉素、链霉素、多黏菌素在鞘内注射较大剂量时,早期可出现脑膜刺激征,严重者伴昏迷、高热、惊厥、呼吸衰竭,常在注射后数小时迅速发病。

1.4 血液系统损害 各类抗菌药物在长期和大量应用时都可以影响血细胞的生成,致血细胞减少,包括白细胞及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及全血细胞减少即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类抗菌药物如氯霉素类最容易影响粒白细胞的生成,甚至全血降低而致药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可以发生于应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及两性霉素等药。广谱抗菌药物常因抑制肠道细菌而致维生素K合成障碍而致出血。

1.5 消化道反应 多见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可引起,特别是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真菌类,甚至三代头孢菌素。有的医生应用三代头孢口服治疗肠道感染,反而引起腹泻加重。长期应用抗菌药物除了要注意肠道菌群紊乱及二重感染外,更多的是由于个体差异及药物引起的消化道反应。也有不少患者口服大环内酯类药物,特别是无味红霉素而致急性黄色肝萎缩。

1.6 二重感染、菌群失调及院内感染 发生于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是由于体内敏感的细菌被杀灭,耐药的菌株得以繁殖引起。其发生率约为2%~3%。一般用药后20d内出现,多见于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婴儿、老年人、体弱者以及腹部大手术者。二重感染的致病菌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等,这类感染因耐药而很难控制,且有较高的死亡率。

2 常见抗菌药物的不合理配伍

2.1 含二价、三价金属阳离子的药物 含二价、三价金属阳离子的药物与喹诺酮类[1]、四环素类、大环内脂类抗生素配伍口服可使后者的吸收减少,降低疗效。如含Fe2+、Ca2+、Al3+、Zn2+、Mg2+等的药物较多,如铁制剂、锌制剂、抗酸剂等。另外,有些中药也含二价、三价金属阳离子,如龙骨、磁石、海螵蛸、石膏等。喹诺酮类与这些药物同时服用可发生络合作用,从而减少喹诺酮类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

2.2 氨茶碱 大环内脂类、喹诺酮类使氨茶碱血药浓度升高导致中毒[2],表现在红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最为突出。与氨茶碱合用使氨茶碱血药浓度异常升高而致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振颤不安、激动、抽搐、心悸等。因此大环内脂类、喹诺酮类与氨茶碱配伍使用时应测定氨茶碱的血药浓度,以调整剂量。

2.3 青霉素 青霉素或链霉素与四环素类、氯霉素联用,在低浓度时略成协同作用,但到达一定浓度以上其疗效反不如单用青霉素或链霉素。青霉素与分子量较大的胺类,如普鲁卡因、异丙嗪、氯丙嗪等一起作静脉滴注,可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产生沉淀。四环素类与青霉素配伍,可使青霉素的有机酸游离出来[3]。

以上不合理药物配伍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对于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如某些消化道疾病,哮喘合并呼吸道感染以及补钙、补铁期间感染性疾病等的治疗过程中,如果医生只注意根据上述药物作用而配伍,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将造成不良后果。

3 抗菌药物的滥用危害[4]

3.1 诱发细菌耐药 耐红霉素的金葡球菌已超过50%,耐头孢菌素的菌株已达40%以上,耐喹诺酮的菌株在35%左右。

3.2 损害人体器官 抗生素在杀菌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常见的有影响肝、肾脏功能、胃肠道反应等。如喹诺酮类可致年幼动物软骨损害,使承重骨关节出现水泡,少数病人出现关节痛和炎症;氯霉素服用后难以灭活,可引起儿童心血管衰竭的“灰婴综合征”,严重者可致死。

3.3 导致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拮抗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诱发又一次的感染。

3.4 浪费医药资源 抗生素的生产有天然、半合成、合成3种方法,其中前两种都需粮食作培养基;同时新的抗生素价格昂贵,滥用将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治疗费用居高不下。国家仅不合理使用第三代头孢[5]这一项,每年就浪费7亿元。

[1] 邓万俊.喹诺酮类药物的相互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3,13(10): 449.

[2] 张大禄.药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5:250.

[3] 李家泰.临床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568.

[4] 李家泰.临床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2:571.

[5] 严朝贵.我国头孢茵素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药房,1999,10(3):103.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1.050

1672-2779(2012)-01-0089-02

(本文校对:苏玲 收稿日期:2011-11-13)

猜你喜欢
氯霉素氨茶碱喹诺酮
一种氯霉素高灵敏消线法检测试纸条的制备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无氟喹诺酮:奈诺沙星
婴幼儿慎用氯霉素眼药水
多索茶碱与氨茶碱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观察
多索茶碱与氨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持续静滴氨茶碱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44
HPLC法同时测定氯柳酊中氯霉素和水杨酸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