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彦雪 曾庆宇
科技类出版社是图书出版单位中的重要一类,全国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中将出版单位划分为社科、科技、教育、少儿、文艺、美术、古籍和大学八个类别[1]。2010年,全国有581家出版社(包括副牌社33家),[2]其中中央科技社120多家,地方科技社30家,科技社占总量的1/4还要多。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10年图书出版单位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前10名中科技社占4家。[3]作为经营性出版单位,科技社在加速科学技术的积累与传播、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科技水平和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其社会职能与其他出版社存在很大的不同。
1.集聚和传承国内优秀科技成果。科技类图书是科技社主要且重要的图书出版范围,其中学术专著、技术著作和基础论著等科技著作是优秀科技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政府设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以解决优秀学术专著出版难的问题。优秀科技著作的奖励工作也纳入到国家科技进步奖序列,奖项中设立了“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暨科技进步奖(科技著作)”这一奖项,科技社和科技图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学者和专家都承担着大量国家和地方科研项目,无论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还是应用技术研究或是软科学研究,这些项目在结题验收后一般都会以科技著作或其他形式发布、出版。一方面,学者和专家会选择出版社将成果公布、出版;另一方面,出版社注重跟踪科研项目工作进展情况,以自身优势吸引学者和专家出版科技著作。当凝聚科研项目的重要成果,特别是反映中国甚至世界前沿科研水平的成果以原创著作形式付梓时,不仅增添了出版社品牌优势、提升了出版社形象,还能为出版社富集更多优良出版资源。因此,许多科技社都将科技著作出版项目确定为重大或重点出版项目。
2.“引进来”实现引进国外优秀科技成果,“走出去”实现国内优秀科技成果对外交流。集聚和传承优秀科技成果不仅包括国内资源的出版,还包括科技图书版权的引进与输出。对于出版社,引进国外优秀科技图书可以弥补某些领域原创力量的不足,利用直接“拿来”的优秀科技图书提升自身竞争力、树立专业品牌;对于读者大众,可以满足其对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的需求;对于科技发展,引进国外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空白领域的科技图书,可以为科技进步和发展服务,形成有效助推力。我国科技图书版权输出以我国的港台地区为多,为增强“走出去”力量,200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实施“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为对外版权输出提供翻译费资助。5年来,该计划资助图书1690种,[4]资助项目中有40%[5]都属于科技类出版物。
1.科技图书本身也是科学作品,是科学普及与传播的重要形式。科技图书既是对当前科技现状的经验总结和成果体现,又是科技传播的重要载体,对推动科技进步与知识创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承科技成果的过程本身也是科技传播的过程,对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多方面的基础功能。科技图书介绍科技前沿技术与成果、叙述科学技术进展和科学思想等,是科学普及与传播的较高级形式。从科学角度看,可以为科学研究和技术产业化服务;从人文角度看,可以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2.科普图书是图书出版的重要市场领域,科技出版社任重而道远。当前科普图书市场比较冷清,各科技社为此较为纠结。面向少年儿童、具有科学启蒙性质的少儿科普与面向成人的成人科普两个细分市场都鲜见亮点。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还十分欠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7]从日本大地震后国民哄抢食盐事件可清晰看到科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鼓励科普创作,国家设立了“国家图书奖”的分支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些地区和城市还制定了地方性科普创作鼓励政策,如北京市科委设立了“北京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并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科普图书等科普创意项目。有些科技社经专家评审后被命名为科普传媒基地,如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是北京市科普传媒基地,每年都组织参加全国科普日和北京科技周及其他科普活动。
1.科技社出版大量教材、教育类图书。科技社出版的教材和教育类图书包括高(中)职高(中)专、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执(专)业注册(资格)考试等。在出版规模和实力上,科技社与教育类出版社和大学社已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不少科技社的教材、教育图书出版实力在全国都名列前茅。机械工业出版社专门设有高等教育分社、高职教育分社、中职教育分社、技能教育分社和基础教育分社等,科学出版社专门设有高等教育出版中心、职教技术出版中心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也是一种成果表现形式,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长迟宝东博士认为,好教材“既要反映学术成果,又要适合教学活动……”[8]全国113家出版社出版的11863个[9]“十一五”规划教材中,科技社出版的教材占据一定的比例,在出版社品种排名前20名中科技社占据半数以上,前三名分别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三家出版的品种集中度已达到42%,[10]科学社和机工社两家品种总量与高教社相敌。
2.科技社还注重发展图书外延教育资源。除了出版大量教材,科技社还注重围绕教材开发各种外延产品和配套产品,常见的形式有期刊、光盘及各种在线服务,如机械工业出版社为读者提供各种课件下载服务,化学工业出版社提供电子教案下载服务。科学出版社提供更为延伸的个性化服务,于2006年成立高校教师中心,该中心通过组织培训、学术会议、教学研讨会和各级精品课程论坛,定期向会员提供优质教学样书及相关教学资源,不仅成为高校教育的得力助手,还为出版社本身集聚了更多资源,双赢发展。
科技离生活不远,科技社出版各类生活图书,以科技来引领和带动百姓生活。目前有关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大众生活读物各式各样、琳琅满目。人们不仅要吃得更健康、穿得更漂亮、住得更舒心,多省钱、更省心、少生病,还要生活得更简单、更方便。如,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因此图书市场上各种养生保健类图书热度不减。2010年,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也显示,公民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程度最高的是医学与健康信息,比例高达82.66%。[11]当然,也有一些出版社由于背后利益的趋动,出版了一些误导消费者的图书。非常恶劣的是,一些养生保健图书由于提供了曲解的经验和毫无科学根据的引导,结果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2011年7月,新闻出版总署向社会公布了53家具有养生保健类出版资质的出版单位名单,对养生保健类出版物实行资质准入制度,从源头把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总体来说,生活类图书能够提供给人们更多创造精彩生活的信息、经验、秘诀等。
当前,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后,科技社全部走向市场,图书出版竞争更加激烈,科技、科普和生活等图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和云出版平台的建设,科技社也在转型的同时开拓新的出版方式,拓展其出版领域。科技社的社会职能在诸如上述各种大环境变化中不断地发展、延伸或转变,但其主要的四项基本职能的本质不会变。
注释:
[1]新闻出版总署.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等级评估办法[Z].2008-6-17
[2]新闻出版总署产业发展司.2011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3]新闻出版总署产业发展司.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R].新闻出版总署.2011-7-20
[4]王玉梅.“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5年推出图书1690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08-26
[5]科技图书“走出去”:成就与困难[EB/OL].中国网.2009-9-18
[6]本文未论述科学普及与科学传播内涵的差异与层次的高低,泛化“一般科普”、“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传播”等概念,笼统简化为“普及和传播”
[7]中国科普研究所.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R].中国科学技术学会.2010-11-25
[8]张国.“山寨”教材满天飞“马甲”一穿谁怕谁[N].中国青年报.2010-01-26
[9][10][11]阅读行为调查中心·大中专教材出版数据分析课题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出版品种分析报告[N].新华书目报.20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