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云湘 李文彦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这门课程在我校本科生中开设将近十年,近几年出于留学生对这一交叉性课程的浓厚兴趣以及深入了解中医学的需要,学校首先安排留学生插入到本科生当中一起学习。但是由于留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更主要是因为没有针对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因人施教,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于是从2010年就开始单独为留学生设班。在两年多的授课中,虽然在教学方式上做了一些改革,学生评价有所提高,但总觉得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更激发我们精心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生动活泼、易于接受、独具特色的课程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揭示了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母体的息息相关、丝丝入扣的亲缘关系,属于交叉性学科领域。然而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中医学内容均博大精深、语言古朴雅致,外国留学生要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从而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对中医学的进一步的认知,这一直是困扰教学工作的一大难题。
教学内容虽深奥难懂,但是可以探索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多管齐下,使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这也是解决教学难题的有效渠道。以下几点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初步探索:
2.1 1∶1式教学 所谓1∶1式教学,就是指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灌注与师生互动安排要基本均衡,使老师与学生都有机会唱主角,这样的教学效果较理想。对于传统文化及中医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的介绍,灌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需要带教老师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由于教材语言文言色彩较浓,专业术语、引经据典颇多,理论性强,照本宣科显然不适合留学生教学。因此,教师需要经过内化后,深入浅出,转变成通俗的、简单易懂的教学语言,少用甚至不用经典原文,即便引用,也只引用其精神,以留学生能最大限度的理解为宗旨。但是,一味的灌输,即使语言通俗,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乏味,不利于进一步理解灌注的基本理论。而留学生普遍思维活跃,善于思考,乐意在课堂上与教师展开对话和互动。授课教师应根据他们的特点,通过提问、讨论甚至辩论、演讲、表演等丰富多彩的互动形式开展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与此同时更能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就做过一个比较:如在讲到明清时期医文关系中的 “通俗小说与医学”这一章节时,第一年以教师讲授为主,虽也内容丰富,语言幽默,然而学生听过笑过就忘。第二年就转变教学方法,从提问明清时期的 “四大小说”开始,学生们比较熟悉 《西游记》、《红楼梦》,于是给学生一个星期准备,要以各种方式来体现这些著作中体现的中医情节,结果看到学生们的准备非常认真和充分,回答方式出乎意料:小品、相声、双簧、二人转、诗歌朗诵、戏曲连唱、饶舌、B—BOX、海派清口等等,古今中外各种形式轮番上阵,真是叹服这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演完毕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这些名著中记录的丰富的医药学内容和体现的医学精神,最后作出结论:这些小说为医学知识在社会的传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对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1]。这堂课在学生的鼓掌声中结束。两年时间过去了,遇到这些留学生,他们还会对这堂课津津乐道,对授课内容记忆犹新。诸如这样的互动形式还在进一步探索,争取推广到一些理论性更强的教学实践中。
2.2 串烧式教学 通过课前教学设计,老师把一个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并且具有相关性的故事及案例串联在所要阐述的问题上 (就象串烧一样),让留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分析、讨论,由教师作出归纳总结,阐清理论问题。比如在课程中讲到礼教对中医学的负面影响,可以说是 “礼教杀人”,学生可能不甚理解,那么通过给出在治疗学上的 “割股疗亲”“凿脑救父”;诊断学上的“蒙帕诊脉”“牵丝判病”等诸如此类的案例,让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和分析,找出产生这些愚蠢行为的根源,最后由教师作出总结,揭示宋明理学学说被统治阶级采纳并神圣化后,呈现宗教化特征,发展成为儒教即礼教,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尤为明显,亦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枷锁。对这样一种由故事及案例串联起来的教学,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留下深刻印象。作为串烧式教学的有力支撑点,就是收集大量的故事及案例,因此,我们在原有基础上着手扩建教学案例库:收集与课程相关的各种人物传记、逸闻趣事、医事典故、历史文化小故事等,目前已收集了如 《中国历代名医传》、《中医药趣闻》、《千古中医千古事》、《道教养生故事》等100多种文献资料中的故事和案例等,并整理出他们的相关性。收集工作还在不断扩充,力图能极大的丰富教学内容。
2.3 多媒体教学 在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使某些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与直观化,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加强理解,就必须注重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觉与听觉全方位冲击,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丰富,留学生能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更加真切地领悟与感受中医药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此,我们探索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尝试:第一,对原有的PPT课件上的文字资料进行删改、重组,提炼出较少的文字资料,使之与图像资料、视频资料进行整合,使多媒体界面主题突出、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亲和友好。第二,扩展支撑PPT课件的图像与视频资源。目前,已收集的图象资料有 《画说千古中医·中医画说》、《图说诸子百家》、《中华医学文物图集》等二十多部著作中上千幅图片;已收集的视听资料有文献记录片和影视剧近50部。其中文献记录片有 《医道》、《黄帝内经:中医医史文化、医理文化、养生文化 (60集)》、《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国文化精粹——中医中药》、《江南贡院》等三十多部,影视剧有 《医痴叶天士》、《李时珍》、《本草药王》、《大国医》等十多部,我们准备在已积累的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图像资料和影视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有目的地广泛收集此类资料,建立图像资料库与视听资料库。第三方面,将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一步进行整理、分类、扫描、储存、比较、筛选,最后确定教学课件所需要的相关资料。
2.4 观摩式教学 教学不仅仅只有在教室里才能进行,作为中医药文化知识领悟的有益实践,走出教室,在观摩中教学,将这门课程从模糊的古代引入到真实的现代、从理论性的文字引入到可感知的现实,是感受中医药文化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依托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有利条件 (此馆即设在我校内,免费对外开放),把教学地点迁移到馆内,针对授课内容带领学生参观各个相关区域,并做重点讲解,如讲到 “道文化——养生文化”这一内容时,就带领学生走进养生康复馆。因为道文化是 “重生”的哲学与宗教文化,因此极为倡导摄生养生,并作过种种探索:有清净养神,有金丹、草木服食,有辟谷轻身,有胎息,有房中术等[2],有许多直接被中医学所采用,极大的丰富了中医养生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养生康复馆内无论是书法作品、绘图雕塑,还是实物展示和视频资料,都流露出道文化对中医养生学的巨大痕迹,让学生们去感悟体现在这些医学文物中的道文化痕迹。通过观摩,使留学生们有一种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亲身体会到传统中医文化的辉煌灿烂,更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的浓厚兴趣。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选择实践观摩地点可以走得更远一些,譬如我们设想可以到湖南马王堆汉墓陈列馆,这里是留学生接触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和窗口。
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向留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面及其对中医学的渗透和影响,激发他们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使其对中医学有更新更深的认知,进而成为不遗余力地宣传中医与中国文化的使者,随着他们的足迹,使中医传播到世界各地,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一个极好的发展平台。我们开设这门留学生课程的初衷和愿望就是:振兴祖国医药,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尽一份绵薄之力!我们会为这一目标不断探索,继续努力!
[1]黄海波.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4-146.
[2]薛公忱.儒道佛与中医药学[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2:374-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