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海兵
“‘最美现象’,已经从开始的一株株‘盆景’发展成为一片引人入胜的‘风景’,形成生命力极强的‘蒲公英效应’,持续释放巨大的正能量……”这是被网友称为“最美妈妈”的党的十八大代表吴菊萍,在参加十八大时对记者发出的由衷感叹。
作为“明星代表”,以“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当代雷锋”郭明义为代表的道德模范群体,在十八大上受到国内外媒体的追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这些先进人物的成功塑造,对我们如何搞好平民典型报道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美”,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亮”词。“美”,也是公众对时代的一种期盼。从徒手接住坠楼女童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到从车下救出两岁女童的“最美婆婆”陈贤妹,从奋不顾身救学生、双腿截肢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到身负重伤、依然紧急刹住大客车的“最美司机”吴斌……一个个“最美”的个体正在成为照亮人们前行的灯塔和旗帜,如何通过宣传引导,让更多的“最美”涌现出来,最终实现一个心灵层面的“最美中国”,这是媒体的责任所在。
综观最美现象报道,以吴菊英、吴斌的事迹报道为例,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吴菊英、吴斌等“最美人物”,从事的行业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小人物”,却一次接一次地激发社会的“正能量”。这其实代表了一个可贵的社会信号。一方面,媒体越来越“喜欢”捕捉这样的“小人物”,媒体的关注不仅会让“小人物”的价值得到放大,更会让小人物的“善和美”得到进一步认可和放大。另一方面,公众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小人物”的一言一行,喜怒哀乐,这种“变化”也是公民崇尚善、美、德,让社会向善迈进的一种标志。
吴菊英、吴斌事迹的发现和宣传,与传统做法相比均有较大不同之处:都是最早出现在网上,然后网友通过网络广泛参与传播,传统媒体紧密配合,有关部门顺势而为,迅速对其加以肯定和表彰。这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典型人物筛选机制。
这种网络筛选的典型人物,更具草根性,也更符合公众的道德要求和审美需求。同样可喜的是,在最美人物报道中,党委政府在民众广泛参与基础上,及时顺势而为,上下互动,使得典型人物的权威认可与民意相呼应,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吴斌的事迹传播过程中,肇事司机及事故原因,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人们积极要求警方尽早寻找肇事车辆,更多的是为了弄清真相,而非因个人情绪而夸大事实,强行问罪于司机。最后,警方称,“5·29”事故被定性为一起交通意外,“闯祸”大货车和司机不是该案的犯罪嫌疑人,司机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平视肇事者,丝毫不损害吴斌的形象,也丝毫无碍于我们缅怀英雄、致敬英雄。礼赞英雄的同时,能够以法治理念审视这起交通意外,这也是一种进步。
在吴菊萍报道中,有她说的这样一段话:“阿里巴巴奖励的20万元以及省市给的一些奖励,我要留给父母和孩子。像我这样的家庭,也不富裕,还是需要钱的,我想大家也能理解。一个人如果对家人都不好,就不可能对社会好。我想做一个真实的人,就是这样。”这番话,从传统的人物典型角度来看,似乎不那么“典型”“完美”。但事实上,这番话反而让很多读者对吴菊萍更生敬佩,因为她的平凡,她的真实,她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全媒体时代丰富多样的传媒手段,为典型人物宣传形式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从而也产生更广泛、深入的影响。以吴斌事件报道为例,除浙江本地媒体以罕见力度报道外,中央媒体也高效率、大力度、全方位地宣传。央视多个频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均突出报道吴斌的英勇壮举。还有百余家境外媒体跟踪报道。网上也引起强烈反响。事发1周内,新浪微博关于吴斌的内容就多达35万多条,评论4万余条。
不过,各地在“最美现象”的宣传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
如今流行的“最美”新闻,虽然极少作假,但显然有惰性操作的痕迹。很多原本值得重视的社会问题,却被“最美”有意无意地淡化、掩饰,而没有及时去追问和反思,反映出一些媒体存在的浮夸之风,采访不仅缺少追问,也很不扎实,稿件经不起推敲。而很多评论也就在没搞清事实的情况下,开始道德批判。
像张丽莉勇救学生的壮举让无数人感动,可这一事件暴露的教师编制、违规补习等问题,却似乎被遗忘了。而“最美孕妇”彭伟平救人背后所折射的留守儿童监护,及作为不会游泳的孕妇该不该这样“舍己为人”等问题,似乎也没什么人去关注。
本人在2007年12月20日《浙江日报》上曾刊发一篇题为《民警“毛卡”的另类传奇》的报道,但被一些网站转载后,标题就被篡改为《“最牛气”民警“毛卡”的另类传奇》。
在道德滑坡的语境下,“最美”反映了一种可喜的迹象,说明道德价值的感召力依然存在,人们对于重建道德社会的期待并没有改变。但人们尤其是媒体也应该清醒认识,对平民典型的壮举,需要恰如其分的评价和赞美,而不是无节制地拔高,进行无限放大的标签化解读,甚至人为神化。
吴菊萍对自己的“最美妈妈”称号,就很是“避讳”,多次诚恳地对媒体记者直言,她当时的所作行为,是出于身为母亲的天性。她还曾发出这样的心声:“媒体把我塑造的太完美了,以后平淡地过日子,人家发现,咦,这个人不是有很多缺点吗?”
对媒体而言,“最美”太多,其实也从另一方面提出了一个新课题,那就是该如何宣传好平民典型?
简单而言,笔者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策划要以人为本。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但长期以来,很多媒体更热衷于对平民英雄在形式上的追逐,而缺乏真正能够引起共鸣的内在人性思考。我们在策划报道时,一定要注重体现平民典型的个性色彩和社会意义,探讨人性和社会的深度思考,而不是简单的、个体的“高、大、全”人物塑造。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的“最美中国人”板块、《浙江日报》等媒体推出的“最美浙江人”栏目,就去浮华、留真性,平实感人,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采访要客观全面。真实是平民典型宣传的生命。弘扬真善美,并不意味着必须掩盖假丑恶。把一个平民典型的有血有肉的情感世界展示给读者,这样的典型即使不够高大、不尽完美,但有利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对事件中暴露的社会问题,进行全面、客观、冷静的分析,非但不会损害典型的形象,还有利于全方位解读,增强报道厚度、深度。
此外,典型人物是在与相关人物互动中产生的,他们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应被忽视。如采写广东托举哥,就不能忽略他背后那个“救人团队”的努力,这样的报道才完整、准确,也更有社会价值。
写作要平实准确。应慎写“最”字新闻,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形容词,尤其要避免主观臆断。《广州日报》2007年2月5日公布的《采编行为准则》就明确规定,避免使用“最大”“最好”“最坏”等最高级形容词。如果媒体不严格甄别事实真伪,而为追求一时的点击率、关注度,不负责任地去浮夸炒作,最终失去的将是媒体公信力。写平民典型的行文、用词、言语,更应该特别注意平实、准确,符合其身份,这样才真实可信。
宣传要节制有度。塑造典型不是“创造”典型,宣传典型不是夸大典型。在这个讲求眼球经济,典型容易被误读、被透支的时代,宣传中要特别注意强化以绝大多数受众为核心、以社会效果为目标的新闻理念,精心研究、准确把握、灵活调整平民典型报道的规模、节奏与周期。还要注意保护平民典型,宣传应该适度,不能“无限”延伸,也不能乱贴标签、乱扣帽子,这样才能确保平民典型宣传的最佳效果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