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舒羽
(江苏省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辐射遗传教研室,苏州215123)
培养一名优秀的硕士研究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必要条件,研究生阶段进行的是探索性学习,科学研究是在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进行合理的探索,而实践可以加深、巩固理论知识。而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探索:①不管是知识积累还是操作实践,都离不开时间的付出,尤其是基础医学的研究更需要一颗沉下去的心,耐得住寂寞,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要想得到一瓢水,你得准备一桶水,在不知不觉之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②要培养一颗善于发现问题的心,要培养研究生在文献调研中去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要引导研究生在充足理论指导的实践过程中,善于挑战传统思维,摒弃形式主义,不要害怕失败,批判性地对待阴性结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连接理论与实践最美妙的桥梁。③改善科研微环境而言。其一,定时开圆桌会议,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其二,是制度上的管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旦和懒惰沾上了边,就显得无比软弱,为了保证整个课题组的顺利进行,对人员进行制度上的管理是必须的。整个课题的顺利完成,离不开大家的齐心协力,也离不开适当的良性竞争,平衡的机制能对其进行有效调节。
对于放射医学的研究生,大部分是跨专业,对于放射方面的知识非常欠缺,甚至可以说完全不懂,老师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理解得不透彻,所以,实验课教学是放射医学教学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目前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①教学目标定位过时。②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设置欠合理。③实验室相对独立,开放性差。④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为了提高放射医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实验教学改革中应采取一些措施。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紧跟学科前沿优化课程设置。在日常教学中发扬创新精神,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1]。可以增加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元素,开阔了各自的视野,为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和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断地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实验教学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知识、验证理论、训练实验技术,更重要的是锻炼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精神;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科学思维方法的掌握以及养成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多学科交叉,这就对科学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创新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多学科交叉。医学的多学科交叉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是医学和自然科学间的交叉融合;第二是医学科学内部的互相融合;还有就是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2]。
放射医学将临床医学与放射生物学、放射卫生学、核医学、放射化学、核辐射物理学、电离辐射剂量学、肿瘤放射治疗学等电离辐射相关的学科融合起来。使医学不仅在对病患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更进一步在环境卫生的保护、放射性污水的处理、食物的辐照灭菌、农作物的育种、工业产品的检验、矿藏的开采、核电站的防护与应急处理等许多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电离辐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例如医疗X射线诊断及治疗、工业X线探伤、食物的γ射线辐照灭菌、核能发电等。在与电离辐射接触的过程中,因为事故照射,人们有可能会受到不必要的过量照射,短期大剂量照射会导致急性放射病,远期效应包括辐射致癌、遗传效应。这就要求我们清楚各种射线的性质及防护特点,以及过量照射后的处理措施。只有将辐射防护与医学联系起来,才能使损失降到最低。事故照射中全身照射可致不同组织器官发生病变,而不同的组织器官对辐射的敏感性不同,受照后的反应也不同,这就要求未来的放射医学专业的医务工作者不能拘泥于单一科室,而应该加强各个科室之间的交流,促进医学学科内部的融合,使急性放射病病人得到有效的救治。
另外,在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融合的方面,由于公众及某些医务工作者对电离辐射相关知识的匮乏,例如在CT诊断过程中,病人及其家属受到的超出年有效剂量限值的电离辐射照射;在核电站的建造过程中,引起的公众恐慌。这些都需要未来的放射医学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将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避免不必要的照射和恐慌。
在医学领域中要取得国际一流的成果,就必须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相结合,只有最终能使广大病人受益的成果才应该是科研人员的努力方向。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可以从分子、亚分子及基因水平研究生命现象,认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临床医学展示了美好的前景。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提出与提前完成之后,临床医学的发展却远远滞后于基础研究,包括肿瘤在内的很多疾病还无法治愈,甚至有些还没有完全认识。临床与基础之间存在巨大间隙,难以跨越。因此,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只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跨过这个间隙,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在基础培养中,要求我们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放射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有人体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病原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临床医学导论、内科学、外科学、预防医学、放射医学及防护、影像诊断学、肿瘤放射治疗学、核医学等);用放射诊断、核素诊断、影像诊断等各种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并掌握其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应用γ射线、深部X射线、放射性核素等各种射线进行诊断及放射治疗,并掌握其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放射损伤及放射病的诊治技术;放射防护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医学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
在专业建设上,必须对内坚持挖潜改造,调动一切办学力量,与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相互融合、渗透和促进,深化专业内涵,拓展研究领域;对外加强交往,拓宽专业方向,与从事放射医学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密切交往,紧跟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等国际相关组织。为新世纪形成的“广义的放射医学”开展有效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1]李娅,张明,陈彦,等.多媒体技术在放射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1):113-114.
[2]龚政,薛辉.放射医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体系改革回顾与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01):13-14.
[3].韩艳清,岳保荣,范瑶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11,20(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