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文晶 贺 婧
“新闻评论,简而言之,是新闻传播工具中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看法和意见的文章。”[1]新闻评论是新闻中的论说文,不仅对时事有着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着很强的指导性。网络新闻评论是指借助网络媒体发布的,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看法和意见的文章或节目。
网络新闻评论借助了网络媒体这个新兴媒体,由于网络媒体具有许多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特性,使得网络新闻评论也具备了自己不同于传统评论的新特点。
“网络新闻评论一般是就某个重要新闻事实或新闻事件借助网络媒体所发表的评论。”[2]网络新闻评论不仅包括网络媒体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事实进行的评论性报道,还包括网络媒体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以及网络民众在网上发表的对于新闻事件或新闻事实的评论性言论。例如,新浪网新闻频道设有专门的评论版,包括网站转载的各大报纸评论文章栏和新浪专家评论栏,而在每篇评论的下方,都设有网民评论的留言板,为网民提供了发表评论的空间。
网络媒体的开放性,给了新闻评论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性空间,任何人都可以就新闻事件或新闻事实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评论,尤其是博客和微博客的出现普及更是扩大了网络评论的阵地。
网络新闻评论是一种交流性的评论模式,媒体、专家在网络上发表评论后,都会有受众评论和留言的空间,一个网民就网络媒体发表的评论给出自己的意见时,其观点也成为网络新闻评论的一部分,可供其他网民参考评论。
网络新闻评论模式的交流性这一特点,在微博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如新浪、腾讯等大型门户网站的微博,都设有认证功能,名人、机构、记者、评论员等都可通过认证来向大众确定自己的身份。很多微博认证的媒体机构、评论员在微博上发表的评论性言论,都可算作是网络新闻评论的一部分。
网络媒体没有时空上的约束,在一个新闻事件引发大众评论时,都尽可能地将不同媒体的评论转载到同一版面里,受众在关注一个新闻事件时,从传统媒体里得到的评论观点是单一的,但从网络媒体中却能看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观点。论坛、博客、微博的发展,给网民评论热点新闻提供了更为良好的交流平台,人们可以各抒己见。例如网络媒体对“卡扎菲死亡”事件的报道及评论,网络媒体不仅转载了各大报纸的评论,更在微博上设置了热点话题讨论,网民可以看到不同的媒体观点,也能看到其他网民在新闻评论下发帖留言,还能通过微博互动,交流观点。
新闻评论本身就要求有很强的群众性,要求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论。网络新闻评论继承了传统媒体新闻评论贴近群众的优良作风,专栏作家所撰写的新闻评论使用大众化的语言,网民对新闻评论的留言更是言语朴实生动。博客、微博的兴起,使得人人都能成为记者,人人都能成为评论员。网民在自己的博客和微博上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时,在语言上真正实现了大众化,迎合了新闻评论自身对群众性的要求,不仅符合了“三贴近”原则,更强化了传播的效果。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怀疑的、审慎的心态,是一种理性精神、思维品质和人格特征,这种心态不轻信别人的思想言论,不盲从别人的行动。”[3]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判断能力,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网络新闻评论中,必然会给网络新闻评论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网络新闻评论中,用批判性的思维审视新闻事件,抓住新闻事件背后的实质性问题进行评论,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把对新闻事件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网络新闻评论才能就新闻事件给出正确的观点,让受众了解新闻事实,从而更好地引导舆论,扩大影响力。在网络新闻评论中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够更好地用正确的言论引导舆论,让舆论发生力量,提升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力。
新闻评论的群众性,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撰写新闻评论时,从选材上必须侧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话题和社会上亟须解决的问题。这类话题必然存在较大的争议。网络新闻评论在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时,选择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评论的文章;在自己网站专栏作家进行评论时,运用批判性思维抓住问题要领,按理推论;网民在评论新闻或是在论坛、微博、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时,用审慎的态度进行评论,对任何问题都敢于提出质疑。这样,三种来源的网络新闻评论,都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交换意见、交流思想,使得“真理越辩越明”,找出问题的实质,有利问题的解决。
例如“郭美美”事件,凤凰网设有“郭美美事件持续发酵,红十字会陷信任危机”专题,这其中,有专门的分析评论板块,转载了各大报纸对该事件的评论,也有评论员的评论。这些评论各持不同的观点,但都是运用了批判性思维对“郭美美”事件进行分析和探讨,引导受众不要人云亦云,为红十字会和我国的慈善事业如何走出困境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网络给各种观点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评论,都能在网络上得到展示。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不轻信别人的观点,也肯定各种观点都有为自己争辩的权利,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网络新闻评论中,使得每个人都敢于提出对新闻事件中的疑惑,敢于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敢于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样,各种观点交流集散,增强了新闻事件的影响力,促进了大众所关注问题的解决。
网络信息的海量化、网络交流平台的自由化,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信息体验。论坛、博客、微博的诞生及发展,让网络媒体也进入了“观点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观点时代”的来临使大众在强化自我意识上有了显著提高,人们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积极参与促成了思想的多元化和内容的极大丰富。[4]然而,网络新闻评论观点大量化也导致了人们在看待问题时,只是浮于表面,不能认真深入地研究新闻事件。
在网络上出现一个新闻议题,特别是与大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时,人们往往受到情绪的驱动,误将批判性思维当做是一味地批判,一味地否定。在观点摩肩接踵的网络平台上,越是偏激的观点越是能煽动人们的情绪,很多人有可能是在得知“著名的”新闻观点后,才知道引出观点的新闻事件,此时,如果不对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深入的了解,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对新闻进行评论,必然会妄下错误的判断。
网络发言的匿名性导致人们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往往不计后果,只求尽兴,只凭着主观意念和情绪的驱使表达观点,因此,在很多的网络新闻评论中,批判性思维的运用被片面地认为只是不择手段地争论。
网络新闻评论中,转载来的传统媒体评论报道和专栏评论员的评论文章,往往能够保持理性,而在论坛、博客、微博上,对新闻事件的评论发生不雅争辩的例子比比皆是。追根究底,匿名性还是网络新闻评论缺乏理性的主要原因,网民网络身份和现实身份的脱节,使得人们在发表言论时无所顾忌,而对批判性思维的错误运用更是促进了不雅争论的发生。
网络上,一个用户只能对应一个IP 地址,但一个IP 地址却能申请无数个账号。无论是在论坛、博客还是微博上,一个IP 用户都可以申请无数个用户名,这也就是很多“水军”、“马甲”、“僵尸粉”存在的原因。“沉默的螺旋原理”表明“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觉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人就会趋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5]因此,在网络新闻评论上,当很多虚拟用户为同一观点造势时,其他用户就会趋向于附和这一观点。特别是当这些观点犀利且对新闻事实有着一定的批判性时,网民会误以为这些评论运用了批判性思维,便会更加支持这些观点。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在有合理证据的前提下分析、推断,然后再得出结论。 “实事求是”是按着事实的情况来说话、办事,是要求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根据本质来判断。因此,要想在网络新闻评论中正确运用批判性思维,就必须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首先,网络媒体的编辑在选择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评论时,自己先要对新闻事实有本质上的了解,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选择那些真正运用了批判性思维的文章,不能为了追求观点的大量化而随意转载,让错误观点一步步传播扩散。其次,网络媒体的专栏评论员要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网络新闻评论,网络媒体拥有着巨大的受众群,且传播速度极快,任何评论和观点都可能在几秒之内传播给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网民,因此,任何对新闻事实不尊重的评论观点,都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给社会生活造成巨大的干扰。除此之外,网民在评论新闻时,也要对新闻事实有全面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谨慎定论,不能因为网络的匿名性而发表出不负责任的言论。
网络新闻评论中,转载来的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和网络媒体专栏作家新闻评论都能够做到理性分析,在论据充足的前提下,对新闻事实展开评论。而在论坛、博客、微博上,由于反馈速度极快,用户与用户之间已形成了一种虚拟空间里的面对面交流模式,在快速的交流和争辩中,人们就更容易被情绪控制,常常因为一个新闻观点不同的争辩,而演变为毫无根据地破口大骂。这是网络媒体发展双刃剑的影响,网络媒体的发展,既给人们快速交流互动带来了便利,又将人们的情绪化也搬上了大众媒体。
要想在网络新闻评论中合理地运用批判性思维,网民就必须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来规避网络媒体极速反馈带来的弊端,所有的争论都应该根据新闻观点事实展开观点上的争辩,要有的放矢,将所有的辩论都放在理性的框架下进行。
新闻评论要求观点鲜明,网络新闻评论同样也必须有自己鲜明的观点。“网络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直接关系到媒体的社会影响力、社会形象和诚信度。因此,评说世态万象,一定要旗帜鲜明,尖锐泼辣,不能吞吞吐吐,模棱两可。”[6]网络上,就一个新闻观点有大量“水军”造势的现象,是网络媒体缺乏管理导致的问题,网络的匿名性让我们无法判断一个新闻观点有多少真实有效的支持率。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的、自我调节的判断力,将批判性思维运用到网络新闻评论中,就必须要求网络媒体和网民有很强的、对观点的判断能力,而非人云亦云。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网络新闻评论中正确运用批判性思维,不仅能够使网络新闻评论犀利生动,还能增强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力,使其正确地引导网络舆论,从而促使网络新闻向着更好、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1]丁法章.新闻评论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1):9.
[2]胡文雄.网络新闻评论分析[J].当代传播. 2005,(5):103-105.
[3]刘洪珍.批判性思维及其在新闻评论创作中的应用[J].国际新闻界. 2009,(8):63-66.
[4] 彭军辉.如何高效发挥报纸新闻评论的舆论引领作用[J].新闻记者. 2011,(2):71-73.
[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220.
[6] 丁法章.漫谈网络新闻评论[J].新闻大学. 2008,(4):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