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报编辑人才困境浅析

2012-01-28 12:30张瑞霞
中国出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学报队伍学院

文/张瑞霞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得到迅猛发展,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统计,全国高职院校大约有1100 多所,大部分学校都办有学报,高职学报大多挂靠在其他部门,人员编制少;学报编辑多是半路出家,缺少编辑经验;编辑归为行政管理岗,待遇偏低;编辑信息闭塞,自我提升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学报质量、扩大学报影响力,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所以,高职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已成为高职学院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急需提上议事日程。

一、人才困境的表现

1.人员偏少,缺编严重

据调查,全国1100 多所高职院校中有CN刊号的只有200多种。其中不少学报都不符合期刊编制的人员配备要求,部分学报编辑部甚至是一人办刊,从组稿、编辑、排版、校对、发行、编务一人负责,一包到底。缺编的学报,编辑劳动强度过大,为了按时出刊,甚至于寒暑假都得不到正常的休息。

2.编辑队伍来源广泛,素质参差不齐

高职学报一般都是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的成立而开办起来的。具有从业经验的学报编辑寥若晨星。高职学报编辑大多是社科部门的文史哲教师、行政部门的富余人员、挂靠单位的行政管理人员,甚至退休的老教师或临时过渡人员等。在这种情况下,学报编辑缺乏编校专业知识、有关法规制度行规知之甚少,也没有相应的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培训学习。学报编辑想要提高业务水平,只能靠自己学习和积累。这导致高职学报质量参差不齐,和目前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很不相称。

3.编辑评职称难,待遇偏低

从高职学报编辑的定岗情况看,有的定为管理岗,有的定为教辅岗,有的定为其他专业技术系列,很少将学报编辑岗位作为和教师一样的专业技术岗位,待遇普遍低于教师。学报编辑待遇偏低,导致教师和其他人员不愿意从事学报工作,学报队伍难以为继,极个别学校甚至出现无人接班的局面。

4.信息闭塞,不利发展

高职学报编辑虽处在知识密集的高校,信息却相当闭塞。学报和学院的哪个部门都没有密切联系,对学院的教学和其他状况了解得不多,不利于学报的发展。学报本应追踪学术最新成果,及时报道,策划相关栏目,以进一步办好学报。作为最需要及时了解学术前沿动态的学报编辑在高职学院很少有机会参加学术会议,一方面是紧张的资金,想要参会的专业教师名额尚且不够,哪里有学报编辑的一席之地;另一方面是除了学报编辑本人和主管领导,很少会有人认识到学报编辑参加学术会议的必要性。笔者曾经参加了一期省委党校的社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在补充理论知识的同时,本想借此机会能找到几位同仁交流交流,谁知,找遍了通讯录,问了许多人,没有一个是学报的,本人倒真成了会议的“杂家”。偶尔学报编辑主动出击,联系个别学报编辑交流,但机会不多,交流有限。

5.编委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每一份高职学报都印着不少的头衔,看起来机构健全,队伍庞大,而事实上却是大相径庭。学报的主编要么是学院的主管领导,要么是挂靠单位的部门领导。学院主管领导做主编,一般情况下很少能有时间履行主编的职责,挂靠部门的领导基本也是忙于本职工作,对学报只是适当关注一下,很少从学报定位、选题策划、管理办法、提高学报学术水平、提高编校质量、重点把关等方面有具体作为,这些工作基本上只能靠学报编辑自己负责。

二、摆脱人才困境的对策

199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明文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可见,高职学报应该是完整地、科学地传播主办单位(抑或全社会)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的阵地,是培养和发现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此外,学报还具有记录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发展历程的功能,绝非可有可无。笔者认为,加强高职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应抓住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契机,和高职学院的内涵建设一起,共同进步。

1.抓住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高职学报编辑队伍建设

2006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示范建设是国家为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而实施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追求内涵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示范建设的目标是:通过一批示范院校建设及其示范作用,达到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目的,从而提高整个高职教育的地位,引领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形成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行发展、并驾齐驱的两条“高速公路”,把高职教育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来建设,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职学报既是宣传展示学院教学科研成果和学院面貌的最方便的载体、窗口,又是学院内涵建设的一部分。学报需要高水平的成果来支撑,学院的成果和形象需要学报的展示和宣传。学报缺少高水平的成果和论文,就成了无本之木,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缺少了学报的对外传播,则会影响学院的发展,二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缺一不可。鉴于此,高职学报要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学报编辑队伍建设。

2.建立独立的学报编辑机构,按规定配备足额编辑人员

《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规定:“出版学报的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学报编辑部,由分管校(院)长领导。”“学报编辑部实行主编负责制,主编由校(院)长聘任。”

缺编是高职学报最突出的问题。按目前高职院校学报人员状况,想要配足编辑和编务,困难不小,引进有从业背景、有经验、有职称的编辑似乎也难以实现。行得通的办法就是聘用、引进才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最好是编辑出版专业的;再者,从教师队伍里选拔文字功底好、责任心强、热爱学报工作的人员,充实到高职学报编辑队伍。这些新进人员学历高、知识新、可塑性强,是学报的希望和未来,学院要大力培养。有了合适的编制,学报编辑就可各司其职,按正常的期刊要求开展工作。

3.把高职学报编辑定为专业技术岗,划归出版编辑系列,解决职称问题

《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指出,“学报编辑人员属于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学报编辑人员的职务评聘、生活待遇以及评优表彰等方面应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对待。学校应为编辑人员进修学习、进行学术研究和参加必要的学术活动提供条件”。高职院校应当执行国家规定,把学报编辑定为专业技术岗,为学报健康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建议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把高职学报编辑纳入出版编辑系列,成立专业的行业协会,加强管理和交流,各个地区也可根据情况成立分会,多组织学习交流活动,指导各学报开展工作。

4.大力加强学报编辑队伍建设,提升学报编辑素质,提高业务能力

无论是从短期还是长期看,无论是从学报本身发展看还是从出版业数字化发展的迅猛趋势看,高职学报都应积极做好准备,加强学报编辑人才队伍建设,使学报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教育。

提高学报编辑素质的途径很多,开放的环境和交流机制是编辑成长的必要条件。编辑部内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业务研讨、交流,总结编辑出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得,学习有关编辑出版的政策、法规、标准,尤其是出版业新增或有改动的法规和标准应及时学习和掌握,以便在实际工作中尽快地贯彻执行。应创造机会鼓励编辑走出去,多参加与编辑工作有关的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开拓视野。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术动态,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社会活动能力。

就目前看,高职学院很难把学报编辑人员送出去进行系统的培训,因而学报编辑要重视自身的不断学习。学报工作是需要高度责任心和高度自觉性的,是需要坚持不断学习的岗位,是要耐得住寂寞的职业,所以,学报工作者要在如何提高学报质量上、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上下工夫。

总之,出版业是文化产业,其核心竞争力不是金融资本,而是智力资本。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高职学报要走出目前困境,改变地位低、学术影响力小的状况,就要抓住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机遇,不断加强高职学报编辑队伍建设,加快学报发展步伐,才能培养出“理想的编辑”,才能使学报的发展跟上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更好地为高职教育服务,为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作出贡献。

[1]吴赣英.高职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调查与分析[J].编辑之友,2011(7):66-67

[2]杨鹏.论多维度审视编辑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编辑,2010(2):27-32

[3]徐永生.高职院校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的策略研究[J].中国出版,2009(11):60-63

[4]孙支南.高职学报发展现状及愿景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18):189-190

[5]尹玉吉.论中国大学学报现状与改革切入点[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4):128-138

猜你喜欢
学报队伍学院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致敬学报40年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