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敬,郭新海
(舟山医院,浙江 舟山 316004)
·临床教学与管理·
外籍留学生在肿瘤外科学实习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许 敬,郭新海@
(舟山医院,浙江 舟山 316004)
分析外籍留学生在肿瘤外科学临床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和改进对教学内容和临床实践模式,帮助留学生完成初步的医学实践活动,提高留学生的临床带教质量。
外籍留学生;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Abstract: We analysis the problem and characteristic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n oncosurgery for foreign students. In order to help foreign students to gain preliminary clinical medicine experience and elevate the clinical teaching quality, we explore and improve oncosurgery probation courses and clinical practice patterns.
Keywords: foreign medical student; clinical teaching;praetice and exploration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升,国际间的交流日益增多,我国在医学方面的成就逐渐为世界各国所认可,越来越多的外国医学生来我国求学。我院2011年起承担了温州医学院国际学院留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任务。结合我院肿瘤外科留学生教学实践工作,我们在留学生临床实习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
2011年在我院实习的外籍留学生共4名,全部来自温州医学院国际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男女生各2名,2名男学生分别来自加纳和毛里求斯,2名女学生来自巴基斯坦。他们在我院肿瘤外科实习1个月。
目前在我院的留学生主要来自亚洲和非洲国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宗教意识都各不相同。虽然他们在温州医学院已经学习和生活了4年,但我们发现他们离开熟悉的环境,初到我院后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更甚于同期的国内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带教老师主动了解他们国家的基本知识背景,尊重他们的宗教和生活习惯,关心他们的正当诉求。
与国内学生相比,留学生在求学的态度和方式方法等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国内学生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比较强调努力和刻苦,习惯由教师引导学习。而外国留学生思维活跃、提问多,理解能力与自学能力强。比如,有一名留学生第一次参加甲状腺手术时,就询问“where is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喉返神经在哪里?)。相比较之下,大部分国内学生似乎缺少这样的积极主动的提问态度。
虽然多数来华留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均达到一定水平,但由于他们的母语均不是英语,比如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是乌尔都语,他们的发音与标准的美式英语或英式英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增加了一些困扰。
我院虽是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温州医学院非直属附属医院,同时也是同济医科大学、吉林医药学院等国内多家著名医学院校的教学医院,长期承担上述学校的临床教学任务,多数教师能熟练地进行外文医学文献检索与阅读。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带教师资中存在听力与口语方面的问题,影响了留学生教学的开展。
肿瘤外科学是一门主要研究常见肿瘤疾病的外科学分支学科,内容包括肿瘤的流行病学、肿瘤相关分子生物学、病因学、病理及病理生理学改变,临床解剖学、手术方式以及各种纷繁复杂的化疗药物、内分泌药物及近年来兴起的生物靶向治疗等。涉及学科多,专业术语多,需要使用的词汇量大,还有部分解剖学词汇来源于拉丁文,较难记忆。
肿瘤外科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涵盖了全身不同解剖部位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肿瘤,它们常有着不同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但它们之间又包含着共性的和相通的内容。刚一进入临床的实习生,很难一下子抓住头绪。尤其外国留学生专业基础不尽相同,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外语水平及人际关系的能力不同,需要带教老师结合学生的特点,抓住他们的薄弱环节在教学上有的放矢。
在病房带教的过程中,结合我科甲状腺癌、结肠癌与乳腺癌这3种最常见的疾病进行教学。我们在学生入科时先授课,结合教学模具,术中结合讲解,术后再详细讲解解剖手术要点,并讲解术后注意要点和后续治疗情况。例如,学生询问“where is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喉返神经在哪里?)时,我们在手术时讲解如何寻找和辨认喉返神经,以及解剖神经的解剖标记和方法,同时注意强调外科的无菌意识和无瘤意识。
此外,利用每周一次的门诊时间,安排留学生一起出门诊,让他们更多地接触病人。鼓励留学生用中文询问病史,规范地进行体格检查,我们为学生讲解辅助检查结果,分析化验单,讲解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启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
留学生来科后给予一对一的导师制带教,但也不拘泥于一位带教者或一个医疗组的病例。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爱好在科内合理安排,让留学生能够尽可能地多接触各种不同类型的病例,参加各个医疗组的手术,并安排他们到与肿瘤科密切相关的病理科、影像科等参观学习,进一步加深他们的感性认识。
因为环境陌生和语言障碍,留学生在实习前就有交往紧张和畏难情绪。为有利于留学生适应并消除陌生感,我们尝试在他们进入科室的第一天,用他们所在国的母语与他们打招呼。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却让留学生感受到尊重与关心。
教师在开始带教前应认真了解学生所在国家的一般状况,对其民族生活习惯、语言情况等,尊重留学生的生活习惯及宗教信仰。通过与留学生讨论、日常交谈等方式,尽早与留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形成和谐的相处氛围。
留学生虽然已在国内大学学习了汉语课程,但距离独立与患者进行交流还有很大距离,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学习使用英语解释专业内容,同时用中文重复一遍让留学生记住。要与留学生反复沟通交流,注意纠正错误发音,确保留学生准确理解教学内容,避免产生歧义。为了方便交流、强化记忆,科室还编写了《肿瘤外科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小册子分发给留学生和带教老师共同学习。
鉴于留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的语言沟通障碍,我们安排每周1次外籍留学生与我院临床医生“English corner”的活动,每月安排一次全英文的教学查房活动,增加教师与留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增进彼此感情,营造出轻松、融洽的范围,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鼓励教师多说英语,克服怕说错、怕出丑的心理,通过教学不仅给外籍留学生提供了一次良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机会,也给我们医生提供了一次良好的锻炼英语临床带教能力的机会[2]
同伴教育发源于澳大利亚,近年来已经成为一种在社会发展领域内广泛采用的培训方法。其原理在于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针对肿瘤外科学临床教学和留学生特点,选取在我科实习的国内学生与留学生一对一结伴,共同完成临床实习。通过同伴教育达到了以下效果:第一,留学生普遍汉语水平较低,主要使用英语,国内学生口语水平较差,主要使用汉语,两者共同采问病史,书写病历,起到了互补作用;第二,有利于树立留学生的自信心。在汉语水平有限的情况下留学生很难和患者进行交流,与国内学生结成对子后日常医疗活动和同伴一起来完成,克服了留学生因语言障碍而引起的畏难心理;第三,有利于提高效率。通过国内学生谈一些实习体会,可以借鉴并引导留学生少走弯路,同伴可教会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激发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对疾病的逻辑分析能力,逐步建立完善的临床思维。
在医院领导和科教科的科学安排下,我们圆满的完成了这次实习带教任务。经过大家努力,4位学生基本掌握了肿瘤外科的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建立了外科的无菌意识和无瘤意识。个别基础较好的留学生已经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询问病史,规范查体并开始尝试独立书写病史。经过这次带教,我们体会到留学生教学虽然给日常工作增加了压力,但也给我们了提供英语学习的实践机会,教学相长,教学是双羸的。地市级医院带教留学生是一项新的挑战,我们将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 张华,语言交流在医学留学生临床实习中的重要性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4):389-391.
[2] 丁雄,王羽,汪林,等. 同伴教育模式在医学留学生外科临床实习中的作用[J].医学教育探索,2010,10(9):1364-1366.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for foreign students in oncosurgery
XU Jing,GUO Xinhai@
(Zhoushan Hospital, Zhejiang 316004, China)
G642.44
B
1672-0024(2012)02-0026-03
许 敬(1976-),男,福建福州人,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肿瘤学临床与基础研究
郭新海 guoxinhai88@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