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创新的“农林科大模式”

2012-01-28 10:27何得桂
中国科技论坛 2012年11期
关键词:试验站示范户科技推广

何得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陕西 杨凌 712100)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创新的“农林科大模式”

何得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陕西 杨凌 71210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突破原有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农技推广界限,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吸纳企业、地方经济组织和农户参与,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模式,可称之为“农林科大模式”。它是国家现行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补充,对于探索和建立高效、快捷而又能够持续运行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较强的推广价值和重要的借鉴作用。

大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农林科大模式;启示

有效破解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切 实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是推进科教兴农战略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建构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模式是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重要选择。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因此,探索和建立高效、快捷而又能够持续运行的农技推广新模式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林科大模式”的内涵和做法

2006年以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遵循现代农业发展规律,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吸纳企业、地方经济组织和农户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即“农林科大模式”,成为现行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补充。

1.1 基本内涵

借鉴美国农业推广经验[1],学校突破以行政区域为单元的推广界限,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和基层农技力量参与、大学为依托、与农村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农业推广新体系。它的基本思路是依托大学学科优势在农业区域产业中心地带,设置为产业化服务的永久性试验示范站,以此为“联结点”形成大学与地方政府、基层农技力量的有效合作机制[2],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科技的系统需求。它坚持“政府作用和社会力量有机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大学在推广服务中的作用[3];设立以主导产业开发为导向的试验站 (基地)等新载体,使其成为服务区域产业推广中心;以院系学科项目带头人为领军和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构建多元化推广方式方法;设计科学激励机制和定位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种新型农技推广模式。该模式以推广理论为指导,把科技成果潜在生产力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按照系统原理,处理好系统内外部关系,提高运转效率;体现“结构—功能”原理,大学、试验站、科技示范户和农民之间充分合作,与地方政府、农技部门建立良好的横向协作关系,整体结构严密,形成自我发展的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发挥推广服务功能。

1.2 主要做法

(1)创新农技推广载体,建立试验示范站(基地)。

学校选择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借助地方政府资源,整合基层农技力量,按照“建在产区、长期坚持、国内一流”原则,建设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农业试验示范站和示范基地,创新农技推广载体。先后建立白水苹果、阎良甜瓜等10余个试验示范站及一批示范基地,构建大学农技推广的核心载体。每个试验站都拥有固定的试验地,建有实验室、培训教室等一系列配套设施。试验站有科学研究、科技示范、技术验证、农民培训等职能,兼顾教学、科研、国际合作交流,成为综合化、开放式的产学研紧密结合载体和产业服务平台。

(2)组建多学科专家团队,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效率。

学校依托大学专家,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广泛吸纳基层农技力量参与,开展推广服务多学科分工协作,有效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学校设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选派包含育种、栽培、植病、储藏、加工以及营销、管理等多学科专家组建推广团队开展集成攻关和综合技术示范,实施产前产后全程技术服务。实现学校专家与基层农技力量有效对接,科研课题与生产问题直接对接,推广服务与农民需求有效衔接,不断提高推广效率。

(3)构筑农技推广快捷通道,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培训。

各项技术先在试验站集成,形成技术规范,再由学校专家与基层农技人员合作,按产业分布建立若干示范村、示范户,做出示范样板;由点到面,边培训边实践,辐射带动技术进入千家万户。通过示范与培训相结合,构筑“大学+试验示范站 (基地)+科技示范户+农民”的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快捷通道。构建多层次结合、全方位覆盖的培训体系,大力培养农技骨干。科技培训的方式有在校内举办基层农技骨干、县乡村干部等人的培训班,也有在各试验站开展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培训;既在各示范点的田间地头举行大规模农民科技培训,也在网络上开展远程培训和专家咨询服务。

(4)创新校地科技合作机制,密切农技推广合作关系。

学校十分注重与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的合作。很多试验站建设都由地方政府无偿提供建设用地,有些县市还提供一定运行经费支持和条件保障。学校所建试验站都加挂了市、县牌子,由各方共有共建,学校专家被聘为科技特派员。学校、杨凌示范区与有关地方政府以试验站为纽带,建立“两地三方”合作机制,共同实施科技示范与入户工程,使校地合作制度化、规范化。此外,注重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由科技大户带领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村科技创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5)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扩大农技推广的辐射面。

学校既采取“农户—推广人员—推广专家—科研”自下而上推广方法,还形成由市场信息中发现有价值的科研内容,交由试验站立项研究,然后再推广到农户的自上而下方法;探索出“专家+基地+合作社+示范户”等科技入户模式。构建“多渠道、全方位,宽覆盖、快反馈”的农技信息服务体系。创办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农业专家远程培训与咨询服务系统以及苹果、猕猴桃等一批专业示范推广网站;学校与陕西农林卫视合办农技推广专题节目,与陕西电信公司、移动公司合作开展农技短信服务。实现农技信息高效传播,指导农民科学生产,不断提升推广实效性。

(6)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为鼓励和支持科教人员积极参与推广,学校设科技推广处负责全校推广工作的组织实施;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广服务的职称评定制度,单列“推广系列”职称,设立推广教授岗位和专门的考核体系;“人才强校”战略中设“推广专家”支持计划;出台相关规定,每年评选和表彰推广先进集体和个人。拨出专款支持开展推广服务,推广人员在试验站的最高生活补助每天180元;推广服务按项目运作,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和推广人员双向选择招聘制,充分调动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农林科大模式”的成效

(1)促进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推广试验站不仅注重农业产量增长,还重视产业发展,克服了既有不足。各试验站在本地现代农业发展已起到引领作用,促进产业升级和新产业形成,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例如,猕猴桃试验站在眉县建立8个示范村、400个示范户,每亩示范园收入超过1万元,带动全县近30万亩猕猴桃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2011年仅此一项使全县农民人均增收4500元。甜瓜试验站通过示范推广甜瓜标准化生产技术,累计辐射46万亩,新增产值2.76亿元;2010年人均甜瓜收入达2600元,阎良成为北方最大的早春甜瓜产业基地。

(2)发挥技术效应,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

该模式集成各项综合配套技术,以科技示范户为切入点带动农民,形成技术集成、技术示范、信息传播、技术培训等四种扩散体系,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山阳核桃试验站突破嫁接技术瓶颈,使当地核桃嫁接成活率由过去的10%提高到95%,核桃优良品种大面积推广,技术辐射到周边多个省市。传统“土炕”育苗方法严重阻碍甜瓜产业发展,甜瓜试验站研究出工厂穴盘育苗新技术,带动阎良建立工厂化育苗基地11个,推动甜瓜产业实现重大技术变革。实施六年多来,各试验站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20多项,建立示范样板180个,指导建立科技示范户2400多户,取得社会经济效益300多亿元。

(3)培育新型农民,树立为农服务的新形象。

在提升农业产业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还注重推广过程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已培训基层干部和农民技术员30000多人次,培训农民30多万人次。推广专家在推广过程只提供无倾向性实用知识,严格遵守自身作为服务者角色。尽管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但山阳核桃试验站还是培训出100多名土专家,基层农技骨干300余人,农民1万多人次。红枣试验站在网络上讲解红枣的修剪、栽培和保花保果措施。该模式坚持公益性农业推广,保证推广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受到农民高度赞誉,也树立了大学为农服务的新形象。

(4)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国际科技合作交流。

2011年有1520余名本科生到试验站开展课程实习或生产实践,140名研究生在试验站完成学位论文。学生通过在试验站的实践活动,认识到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培养了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通过试验站搭建国际交流平台,苹果试验站2010年举办国际苹果学术研讨会,多个国家的专家参会并实地考察,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同年11月在哈佛大学举办的“农业与食品论坛”上,两位农民讲述了他们在学校专家指导下依靠科技致富的故事,引起热烈反响。之后,哈佛大学商学院提出以学校所建试验站为观测点,由两校师生合作进行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调查研究。

3 “农林科大模式”的启示

(1)充分发挥大学在农技推广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要在强化科研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重要职责的基础上,在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4]。”大学要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提供专家和技术,建立示范基地,开展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修订《农业技术推广法》,完善和扩展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充分利用大学资源优势弥补现有农村科技服务不足,同时为涉农大学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空间。

(2)创新载体是提升农技推广能力的有效支撑。

农技推广服务要构建支撑体系,特别是要创新推广载体。推广网络布局要以自然经济区域而不是以行政区划为单元,建立“中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与产业紧密结合的试验站和基地为主要载体。这既是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显示器,也是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典型样板。它有助于增强推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3)“教育”要成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重要理念。

要克服农技推广以“技术”为中心,忽视对农户推广“教育”的倾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推广工作重心要从物化技术推广转向物化技术与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素质相结合。注重通过科技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塑造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更好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充分发挥和利用科技示范户的“能人效应”,加速农技的传播与推广。

(4)注重合作、形成合力是加强农技推广的重要保证。

农技推广服务与主导产业结合能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试验站建设和运行要加强与当地政府合作。重视与基层农技部门、科技示范户合作,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农民协会。要将高校培养的农业科技人才整合到推广体系中,使推广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实现政府推动、大学科教依托、基层农技参与等多方合作,形成强大的推广服务合力。

(5)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农技推广发展的重要保障。

探索多元化农技推广模式要“将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加以规范和制度化[5]”为其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改革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制定一套符合农技推广性质的优惠激励政策;加强经费保障力度,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的农技投入机制,努力形成一支以高校科教人员为主体的高素质农技推广专家队伍。

[1]林凌,刘世庆.高等教育要更好地为农村发展服务——借鉴美国大学的“农业推广服务制度”[J].理论前沿,2000,(16): 17-20.

[2]朱鸿.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特点与职能[J].台湾农业探索,2006,(3):62-64.

[3]张正新,韩明玉,吴万兴,等.美国农业推广模式对我国农业高校的启示与借鉴[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88-91.

[4]李维生.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J].中国科技论坛,2003,(3):109-113.

[5]杨起全,张峭,刘冬梅,等.如何才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J].中国科技论坛,2012,(3):5-10.

“Agriculture&Forestry University Mode”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Innovation

He Degui
(Center for Rural Society Studies,Northwest Agricultrue&Forestry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China)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breaking the original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mode with the unite of each region,explores to establish new mod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service based on university.In the new mode,the government promotes;The grassroot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force functions as the backbone;Enterprise,local economy organization and farmer participate.This new mode,closely combined with reg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s referred to as“A&F University mode”.It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the national curr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It's valuable,meaningful and useful for exploring and establishing a new efficient and quick mod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which could operate continuously.

University-led;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Agriculture&Forestry University mode;Enlightenment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重大科研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研究”(QN2011180)。

2012-03-26

何得桂 (1982-),男,福建尤溪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村社会研究中心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资源与基层治理。

S-01;F324.3

A

(责任编辑 胡琼静)

猜你喜欢
试验站示范户科技推广
南充综合试验站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龙杞3号良种繁育及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建设示范效果显著
阿拉善生态建设中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南充综合试验站人工饲料研究进展
农业农村部、司法部联合印发通知 部署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工作
乡村e站助力科技推广
农业农村部、司法部联合印发通知启动部署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工作
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赴山西调研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简介
关于库布齐沙漠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