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寺的建立与中国对外贸易和海关关税的征收有着密切关系
杭州人很多人都知道中山路与西湖大道交叉口上有一个著名的凤凰寺,但对它悠久历史了解的却不多。凤凰寺的建立与中国对外贸易和海关关税的征收有着密切关系。早在唐代,杭州就是中国的东南名郡和重要贸易港口,与日本、高丽、大食、波斯等国都有经济往来。随着外贸的不断发展,唐朝政府专门在杭州设置了“博易务”,管理杭州地区的对外贸易和海关关税征收业务。
早在唐文宗大和年间(公元827年—835年)朝廷便在沿海外国侨民的聚居地划出专门地块设置蕃坊或蕃场,并建立管理机构“蕃长司”。今日杭州羊坝头一带就是唐朝的蕃坊,曾居留过数以万计来自中亚和西亚的商人,其中唐代一位来自埃及的阿拉伯富商奥斯曼先生为了便于穆斯林开展宗教活动,出资建立了一座清真寺,这就是今日杭州凤凰寺的前身。该寺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建立的“两禽两兽”四大清真寺之一,与阿拉伯富商曼苏尔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在广州建立的狮子寺和泉州的麒麟寺、扬州的仙鹤寺一样,驰名中外。由于宋代不再称阿拉伯人为“蕃客”而改称“回回”,故该寺又称“回回堂”。元代又改称阿拉伯人为“色目人”,故该寺又被称为真教寺、礼拜寺。至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才改称凤凰寺。
2001年5月2日,我曾应杭州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优素福·蒋福弟先生的邀请到寺内参观。来到寺内,杭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王永聚和副秘书长丁永中便热情陪同我在寺内各处参观,尤其是仔细地察看了摆放和镶嵌在寺东北侧墙面上的各种碑刻和若干直言人生是从摇篮走向死亡的阿拉伯文墓碑。丁先生告诉我,优素福·蒋福弟先生的祖辈是阿拉伯裔的珠宝商,而他本人则是回回大师阿老丁的后裔。由于丁永中先生1980年去世的父亲曾担任过穆兴小学(即穆斯林子弟小学)的教师,所以具有家学渊源的丁先生对凤凰寺的历史如数家珍。他说:“凤凰寺历代均有修缮,殿内木刻‘天经一函’是明代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重修时所置。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该寺曾失火,嗣后重修。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及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古寺又先后两次重修并立有碑记。”热情的丁永忠先生还特别认真地向我们介绍了立在北侧院墙上的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的《真教寺碑记》,碑文详细记载了伊斯兰教传入杭州及兴建清真寺的历史。丁先生带着惋惜的心情说:“寺前原有石马、大门、长廊及望月楼,由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杭州市辟建中心马路(即今中山路)被拆除。”年近七旬的王副会长紧接着告诉我们:“上世纪50年代初,年久失修的凤凰寺前大殿木结构因白蚁侵蛀濒临倒塌,亏得市政府于公元1953年拨款重建并修善了元代建筑风貌的后大殿,重建了有巴基斯坦现代风格的前殿;并新建了座北朝南的二层办公用房,使凤凰寺面貌为之一新。”丁先生补充道:“原来殿前镶嵌的砖石,正面刻有阿拉伯文的‘赞主赞圣’词,侧面印有‘京砖’、‘制造’等汉字字样的宋代砖石今已无存,现寺内仅留有拓片。”
当我告别王、丁先生,意犹未尽地步出寺门时,又重新进入了繁华的中山中路,路上店铺林立,人流涌动,一派节日繁荣景象,与寺内庄严肃穆、清净悠远、风格迥异的清真世界恍若隔世。尽管我们极力地睁大眼睛四处寻觅,还是找不到当年盛极一时的蕃坊,书声朗朗的蕃学,琳琅满目的珠宝行,奇香扑鼻的香料店,荐桥(今上杭州市珠宝巷西)畔“富贵回回所居”的八间楼,更看不到穿着民族服装的阿拉伯富商巨贾络绎于途,不绝于道的慷慨和潇洒。但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今天在杭州中河畔的珠宝巷还能找到当年回民捐资建造的“回回新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能找到像优素福·蒋福弟先生那样拥有中阿文化内涵的数以千计的穆斯林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