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大纺织核心产业链的“价值再造”

2012-01-28 09:23王张泉尹王炳罗耀
浙江经济 2012年19期
关键词:产业链纺织要素

□王张泉 尹王炳 罗耀

纺织核心产业链价值的提升发展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经济和民生“工程”,事关“工业强县”建设战略推进成效,事关绍兴县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纺织业是绍兴县经济的主导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产业体系日益完备,集群效应更加明显。近年来,支撑大纺织业原有发展模式的体制、要素、贸易等环境或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深入推进“工业强县”建设,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也对纺织业提出了提升发展的的新要求。为此,有必要进一步理顺、整合、优化相关环节,全面提升基于全球竞争力的大纺织核心产业链价值。

产业面临的新形势

历经30余年的积累和发展,大纺织业在绍兴县工业经济中全面占据“半壁江山”,成为县域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绍兴县总体上已形成以外向度高、门类齐全、集群发展、生产性环节占主导、低成本化运作为主要特征的大纺织产业链体系,大纺织产业链的低成本化运作也形成了其固有的劣势和发展瓶颈——要素配置难题。产业链内多数产业发展模式在土地、电力、能源等要素全线告急的情况下步履艰难,低成本优势逐渐被稀释。同时,由于高级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等要素投资效率偏低或短时间内难以完成积累,中高端市场竞争力一时难以形成。目前产业链中的大部分产业准入门槛较低,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中低端同质化产品产能过剩严重,低成本、低价竞争进一步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从现状和竞争力两方面不难看出,大纺织产业链正面临一个更高层面集聚提升的机遇期和挑战期。

——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纺织产业格局泾渭分明。意大利、日本等一线纺织强国产业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为特征,生产产业用纺织品和有自主品牌的功能性、流行性服饰和面料;韩国、中国台湾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以高质量、重设计为特征,生产纺织上游产品、中高档纺织产品;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凭借更加低廉劳动力成本和宽松的对欧美贸易环境,发挥后发优势,迅速挤占中低端市场。绍兴县被动地处于“前有狼,后有虎”的“中间陷阱”,以成本为主体的比较优势不断弱化,以技术为主体的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发展面临巨大国际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绍兴县大纺织业提升迎来明显的契机。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纺织行业的区域分布将重新构建,“沿海接单,内地加工”的产业互补格局是企业破解发展要素紧缺瓶颈的重要手段。企业自发迁移现象频频,有利于提升大产业链的规模效应。此外,企业扩张不断遭遇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紧缺压力,社会民生日益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正全方位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机制已经酝酿成熟。

提升两大核心环节

纺织机械装备业(大纺织设备)和化学纤维制造(大纺织材料)是绍兴县大纺织产业链的两个核心环节,决定了产业链内多数行业的生产力水平和产品品质,率先重点提升两者,对引领带动产业链全行业“乘数式”提升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纺织机械装备业:从服务纺企到支撑全局。绍兴县纺机装备业的提升发展关键要实现好三个“延伸”。一是向高端化延伸。突出纺机设计与制造基地建设,重点实施骨干企业培育工程。二是向多行业延伸。走“两化融合”之路,以信息化作为支撑,把先进的信息技术转化为先进制造的自主创新动力,不仅可以优化微观企业信息化业务流程管理能力,更有助于企业实现突破行业掣肘,实现衍生发展。三是向服务化延伸。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两端,绍兴县纺机装备业可通过开展总承包项目等方式,节省资本、高级人力等核心要素投入设计研发和市场营销,实现从制造化到服务化的延伸发展。

——化学纤维业:从产能领先到产品领先。化纤业在绍兴县大纺织产业链中处于前端地位,起到先导作用,是绍兴县工业经济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全球化纤业发展格局逐渐清晰,以欧、美、日为主的化纤强国继续扩大在高新技术纤维研发和生产上的优势,以我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实现了传统产能的快速增长,并致力于寻求以功能化和差别化为特征的高端发展。从国内省内发展环境来看,传统化纤业存在区域性过度竞争,产能结构性过剩日趋明显(纺纶、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却仍需大量进口)。从周边各地投资差别化纤维情况看,更高层级的新产品竞争已经鸣锣开戏,抢占新一轮“化纤革命”的先机成效将决定未来绍兴县该产业发展的高度和速度。

针对化纤行业产业体量巨大而结构失衡、价值和融合度有待提升、规模效应相对不足、要素配置低效重复等问题,绍兴县化纤业提升的实质是对成熟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的探索,核心是通过领先型差别化产品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方法是引导产业链上中下游完成各个层面的重塑。要以提升差别化和功能化改变中游化纤产品结构失衡的现状,通过税收、财政政策引导企业增加差别化纤维研发投资力度。要以发展高分子新型化纤原材料扭转上游化纤原材料单一、依存度高的局面。重点发展碳纤维新材料、生物质纤维新材料等非石化原料和新型纺织复合材料、超仿真纤维新材料等高技术原料,降低对石化产品原料依存度,提增原料和产品定价权,丰富提高产品种类和附加值,实现产业链分支结构多向发展。要以引导产能重组和培育骨干企业,破解下游规模效应提升和营销链拓展难题。研究合理退出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产能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骨干企业结合产品研发,提升国际高端市场拓展能力,有效提升行业规模效益。

——分工深化与产业链提升。除提升核心产业以引领产业链发展高度和方向,不断促进基于分工深化的产业间关联性和融合度,是实现“1+1>2”的价值增值效应的关键。一是企业间分工深化。绍兴县大纺织产业链的空间链、供需链发展完备,其特征是“一个主体园区,七大特色名镇”的空间布局和供需前后承接的专业化生产流通。实现企业分工深化的途径是使大企业逐步将制造环节剥离、分包给中小微企业,集中力量形成品牌、研发、营销网络、管理、物流等高端化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价格和市场的有力领导者,引领产业竞争力提档和产业价值提升。

二是区域间分工深化。优化本土大纺织产业链区域分工要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凸显两个“中心”的作用,加快引进大型企业地区中心落户绍兴县,加快企业地区扩张步伐,逐步将部分制造环节向外省市或境外国家转移。相比较而言,在境外投资成立生产基地更有利于企业缓解贸易摩擦、分散经营风险,需要相应做好金融等保障性工作以支撑。

三是产业间分工深化。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纺织产业链高效运作的“润滑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主要是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降低产业链内外部交易成本,提增产业链各环节融合度。

政府应有所为

绍兴县纺织核心产业链价值的提升发展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经济和民生“工程”,事关“工业强县”建设战略推进成效,事关绍兴县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夯实工业基础,引导产业有序转移,防止产业空心化。从发达国家的以往发展经验看,产业链升级极易引发“产业空心化病”,造成制造业萎缩、社会经济基础削弱的困局,并制约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从绍兴县的实际看,伴随产业链提升,产业向外转移势在必然,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一是处理好“离制造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近来,产业资本投资实体经济热情连年下滑,一窝蜂向金融、房地产聚集。要加大产业政策导向力度,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完善项目推介机制和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回归实体经济。二是要处理好“离本土化”和产业向外转移关系。关键是引导产业合理有序地转移,因地制宜、梯度转移,重点是县域内发展失去比较优势、占用资源多、造成污染大的生产型企业,要确保此类企业总部和重要职能仍留在县内。

——融通政产学研,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助推产业转型提升。在产业实际竞争中,初级生产要素可以通过参与全球化获取,重要性越来越低,信息化、研究机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等高级生产要素很难从外部获得,必须自己来投资创造,成为构成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初级生产要素短缺反而会形成一股刺激产业创新的压力,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持久升级。当前,绍兴县初级生产要素短缺对企业的倒逼态势已经成形,高级生产要素的投资和生产,亟待政府沟通政产学研,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着重搭建或培育产品研发体系、检测质量认证体系、教育培训体系、信息化服务体系、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

——优化发展环境,健全产权司法体系,引导企业组织创新。健全产权司法体系,优化企业运营外部环境,一方面保护企业正当利益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为产业链内企业兼并重组提供重要的法制保障。重点工作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现有《中国轻纺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执行力度,探索拓展符合绍兴县大纺织产业链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其次,注重引导企业组织形式创新和发展,着力引导建立产权清晰、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产业链由生产制造为主向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延伸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

——推进地区合作,参与扩大国际交流,促进企业跨区域发展。做好服务企业的跨省市协同对接工作。一要积极落实以越商回归和大企业大项目引进为核心的招商选资工作。二要保障落实企业外地兼并重组、投资建厂的金融、财税政策等辅助工作。利用好中央财税分成协议政策形成的外省市地方保护机制削弱的契机,做好对接工作,支持加快企业跨省市扩张。引导条件成熟的纺企境外投资生产基地,以“原产地多元化”降低营运成本和贸易风险。政府加大力度做好对外交流,强化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企业吸纳境内外稀缺高级要素的能力,从而提升产业链整体比较优势。

猜你喜欢
产业链纺织要素
澳洋纺织
筑牢产业链安全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也谈做人的要素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