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的海权思想及其实践

2012-01-28 09:01王历荣
治理研究 2012年1期
关键词:海权主权海洋

□ 王历荣

建构主义认为:国家的主权、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等的结果并非都是先验的,事先给定的,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动建构出来的。①AlexanderWendt:“Anarchy IsWhat States Make of I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6,No.2,Spring 1992,p.187.人类关系的结构主要是由共有观念而不是物质力量决定的;有目的的行为体的身份和利益是由这些共有观念建构而成的,而不是天然固有的。②袁正清:《国际制度研究:理论·实证·趋势》,《2005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49页。共有观念的产生,源自于国家与国际行为体之间长期的互动,并对国际体系具有塑造功能。对国家而言,“观念常常是政府政策的重要决定性因素”,③朱迪斯·戈尔茨坦,罗伯特·基欧汉:《观念与外交政策:信念、制度与政治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国家身份决定了一国的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身份认定强烈地显示了一整套涉及特定的有关行为和有关行为者的利益抉择和偏好取向。”④Ted Hopf:“The Promise of Constructivism in International Theory”,International Security,1998,pp.174-176.利益是以身份为先决条件的,正如温特所言“身份是利益的基础……缺乏角色或不能履行角色令利益难以界定。”⑤AlexanderWendt:“Anarchy IsWhat States Make of I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6,No.2.Spring 1992,pp.393-425.国家身份的定位也是一个互动过程,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被建构起来”的,它来自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与国际社会的互动。⑥AlexanderWendt:“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International Security,Vol.20,No.1,Summer1995,pp.71-81.本文力图在分析邓小平重新认知国际形势和建构国家身份的基础上,探讨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海权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意义。

一、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认知和国家身份的建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日趋加深,经济合作越来越密切,国际紧张局势渐趋缓和,国际对抗慢慢转向对话与合作。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国际形势的这一重大变化,明确指出,随着世界反对霸权主义的力量和制止战争因素的增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推迟或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可能的,争取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页。“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邓小平就此提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已不再是“战争与革命”,而是“和平与发展”。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这一新论断,为我们在新时期工作重点的转移提供了理论依据。过去,我们曾一度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凌驾在国家利益之上,过分强调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基于对当前国际形势的深刻把握和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邓小平对中国国家利益的认知逐渐摆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他指出,“中国观察国家关系问题不是看社会制度”,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并不是绝对的、凝固的,在对立中还存在着统一。因此,要“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2页。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和认识,中国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下,中国大幅度调整外交政策,明确将自己的身份定位为“发展中国家”,并确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的基本路线。“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建构使得经济利益在国家利益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利益,影响着中国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各种关系。邓小平指出:“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的成就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就会大。”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0-241页。“加紧经济建设,就是加紧四个现代化建设。四个现代化集中讲就是经济建设。”⑥杨福晶、杨闯、高海宽:《跨世纪的中国外交— —“中国外交辉煌50年”研讨会论文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中国与西方经济政治往来迅速加强,中国对国际体系的态度也从体系的挑战者转变为体系的参与者,这种参与不仅仅可以获得现实的国家发展利益,而且也包含一个发展中的中国和国际制度互动的进程。⑦江忆恩:《简论国家机制对国家行为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2期。

二、邓小平的海权思想与实践

一个人的世界观与其学习和生活经历紧密相关。早在1920年,年仅16岁的邓小平就漂洋过海赴法国勤工俭学。中国近代海上的百年耻辱,近代西方国家依海而兴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使邓小平对海洋的认识不断升华。留洋海外给了邓小平海外的概念、世界的概念和发展的概念,同时也让他深刻体会到海洋的意义和海权的重要。

(一)邓小平的海权思想

邓小平喜爱大海,同样大海也影响并塑造了邓小平。海洋培育了邓小平的海权意识,形成了邓小平丰富的海权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海洋通道与开放思想。1979年,邓小平最后一次越洋访问美国时语重心长的说,太平洋再也不能也不应该是隔开我们的障碍,而应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也即在邓小平看来,海洋是联系世界各国的交通大道,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海洋不再仅仅是一道护国的战略屏障,也是一条走向世界、富国兴邦的捷径。明清时期,中国400多年的海禁、闭关锁国使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几近泯灭,资本主义列强正是通过海上入侵使中国蒙受了100多年的耻辱。邓小平在深刻分析中国近代的海权历史后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因此,中国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开放禁锢了数百年的海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通过海洋这个通道走向世界,让中国的经济与世界接轨。

2、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思想。纵观历史,大凡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濒海国家或是注重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国家。自从新航路开辟以来,海洋便对大国的兴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中国近代百年耻辱的历史就是明证。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海洋资源意识的觉醒和世界海洋资源争夺的激烈,邓小平开始高度关注中国海洋的开发和利用问题,适时提出了以“开放沿海地区、开发近海资源、开拓远海公土”,借助海洋发展国家经济的海洋经济战略。他多次强调要“进军海洋,造福人民”,“发展海洋事业,振兴国家经济”,②章示平:《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350页。把海洋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全面开发利用各种海洋资源,寻求将海权建立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轨道上,通过经济发展支撑海权,通过海权维护和牵引经济发展。

3、海军战略防御和海军建设思想。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就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海防战略思想。他指出:“我们的战略是近海作战。我们不像霸权主义那样到处伸手。我们建设海军基本上是防御。”“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包括核潜艇也是战略防御武器。”“二十年后也是战略防御……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③刘中民、薄国旗:《试论邓小平的海洋政治战略思想》,《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战略防御,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一个基本的国策。同时,邓小平还指出,中国海军战略防御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的近海防御。因为中国有那么长的海岸线,没有适当的海防力量不行,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④转引自《当代中国海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709页。海防力量,一定“要搞大一点,要加强,要有一点力量才行。”⑤《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论述选编》,八一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这个力量要顶用。我们不需要太多,但要精,要真正是现代化的东西”。⑥张炜:《国家海上安全》,海潮出版社,2008版,第445页。要能抵御外敌的海上入侵,也要能维护中国的海洋主权,海洋权益和经济发展的安全。

4、和平解决海洋争端思想。从对海洋争端的解决方式上来看,对外开放前,中国主要注重从军事上考虑海洋争端的解决。开放后,随着国家海洋利益涉及面的增加,邓小平强调采取多种手段,坚持以对话和谈判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海洋争端。1994年11月16日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世界各国海洋行为和国际海洋关系的指导性文献,为人类利用和管理海洋提供了法律依据。⑦薛桂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体制下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对策建议》,《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1996年,随着中国的加入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中国的生效,中国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就有了国际法律依据。在这一背景下,邓小平非常强调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中国和他国海洋争端的重要性,并创造性地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和平解决海洋争端的新思路。邓小平认为“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我们有个设想,就是共同开发。出于维护和平的利益,用这种方式来解决,可能比较有利。”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69页。因为“始终顶着,僵持下去,总会爆发冲突,甚至武力冲突。”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页。邓小平关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提出和战略运用,主要是从解决利益争端、维护和平的海洋战略需要出发的,成为了解决祖国统一问题以及南中国海争端、钓鱼岛与东海问题的基本方针。

(二)邓小平海权思想的战略实践

1、对外开放,走向海洋。邓小平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10“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11因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对外开放。出于发展国家利益考虑,邓小平在1979年8月提出中国要富强,必须打开国门,推行对外开放,通过开放走向海洋、走向世界。因此,邓小平先后开放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4个经济特区;大连、天津、上海、宁波、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最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这样一个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实现了从海洋走向世界的伟大历史转折。

2、主权宣示,维护海权。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签署所带给各国的海洋主权和海洋权益意识的增强,再加上我国南海、东海等海域陆续被发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而这些资源又被有些国家所觊觎,因此,本来不是“问题”的南中国海、东海与钓鱼岛成为一个“问题”并突出起来。针对日本不断非法登上钓鱼岛的挑衅行为,中国政府多次声明:日本的任何单方行动都不能改变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所拥有的神圣主权,“中国政府强烈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停止在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一切侵犯中国主权的活动”。①干焱平:《海洋与中国未来概论》,海洋出版社,2001年版,第196页。为维护钓鱼岛列屿领土主权,1991年中国开始派“霞工缉3”号船在东海海域进行巡逻,并支持海内外中国人民的“保钓运动”。

在南海,周边其他国家纷纷侵占中国南海岛礁、非法开采掠夺中国被占海域的资源。对此,我国政府不断进行必要的主权宣示。多次强调:“南沙群岛历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任何外国侵占南沙群岛的岛屿以及在这些地区进行开发或其他活动,都是非法的、不能允许的。”②程晓霞:《国际公法学习参考资料》,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88-189页。“任何国家派兵侵占南沙群岛的岛屿或在南沙群岛地区勘探、开采石油和其他资源,都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都是不能允许的。任何外国对南沙群岛的岛屿提出主权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③杨金森:《亚太地区的海洋政策》,海洋出版社,1990年版,第321页。1988年3月14日,为了打击越南对中国海洋主权的不断侵犯,显示中国维护海洋主权的坚强决心,中国军队对越南进行了极其有限的自卫还击。同年,为有效管理南海诸岛,中央政府决定海南岛单独设立海南省。除此之外,中国于1980年5月在西沙的北礁和浪花礁的礁盘上分别建立了永久性的太阳能灯塔。1983年公布《中国南海诸岛部分标准地名》287个,1988年又公布了南沙海域189个地名。1988年在南沙群岛建立了第一个海洋观测站——永署礁海洋观测站。1983年5月22日中国又组织了人民海军史上首次到达我国最远的南部海疆——曾母暗沙的巡航,还不定期在南海海域进行军事演习。

3、参与合作,共同开发。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邻近海域相当平静,少有关于海洋主权和海域划界争端事件发生。直到在这片海域不断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后,才引来周边国家对该海域的主权宣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周边国家看重的恰恰是这片海域的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并不完全是争议海域的领土主权。④王历荣、陈湘舸:《论邓小平“政治妥协”思想的外交实践》,《学术论坛》,2009年第7期。

针对这种情况,又考虑到领土争端问题的敏感和不容易解决,邓小平指出:“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9页。以解决大家都关心的资源问题。接着,邓小平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运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新思路解决海洋争端的倡议。如1979年5月,邓小平会见来日本议员铃木善幸时表示,可考虑在不涉及领土主权情况下,共同开发钓鱼岛附近资源。在1986年6月会见菲律宾外长劳雷尔和1988年4月会见菲律宾总统阿奎诺都提出:对南沙有争议的问题,我们主张用和平方式,从两国友好关系出发,先搁置一下,采取共同开发的办法,发展自己的经济。⑥刘雪明、王家芬、王家芳:《论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中国不但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倡议者,而且还是这一倡议的践行者。首先,为开展与有关国家共同开采海洋石油的合作,1982年,中国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并于当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其次,中国积极参与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渔业合作。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进行渔业谈判,讨论周边海域渔业资源开发和保护问题。①朴英爱:《论东北亚地区新的渔业合作体制》,《东北亚论坛》,2001年第3期。参加《促进公海上渔船遵守国际养护和管理措施的协定》的制定工作。②《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http://big5.china.com.cn/ch-book/haiyang/haiyang.htm。再次,中国还积极开展海洋交通运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4、走向近海,建设海军。国际形势的缓和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使中国国家利益已经从过去的生存安全转向经济安全。开放带给中国沿海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凸显了沿海地区受到外来威胁的可能性,如何确保这些发展快速的沿海地区不受到敌人可能的威胁,于是邓小平重新修订以现代化海军的近海作战取代过去的近岸作战。近海是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工农业黄金海岸,也是我国国土防御的前哨,对保卫大陆安全、保卫海洋权益有重要战略意义。

邓小平指出:“海洋不是护城河。当前世界各国争相把科技重点、经济发展的重点、威慑战略的重点转向海洋,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中国要富强,必须面向世界,必须走向海洋。”③《邓小平1979年8月2日视察105号导弹驱逐舰时的讲话,为了实践三代领导人的嘱托》,《中国海洋报》,1997-04-25。因此,中国海军要保护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要御敌于国门之外。今后比较长的时间里,海军的作战区域主要将在第一岛链,包括该岛链外的沿海,以及岛链以内的黄海、东海、南海区域内。近海防御当然要有战斗能力,没有适当的海防力量不行。“巩固强大的海防,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事。”④刘中民、薄国旗:《试论邓小平的海洋政治战略思想》,《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邓小平这一战略思想赋予了中国海军以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应付海上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遏制海上战争爆发等战略任务。

三、邓小平海权思想对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启示

纵观当今世界,大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是依靠海洋走上发达道路的。18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60到70年代号称亚洲四小龙的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无一不是借助海洋发展起来的。有关资料表明,世界排名前35位的大都市中有31个沿海城市,世界10大经济中心都是沿海的港口城市。21世纪是公认的“海洋世纪”,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⑤王历荣、陈湘舸:《中国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构想》,《求索》,2007年第7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海洋越来越多地涉及我国的战略利益。所以,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进军海洋,把海洋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点,坚持对外开放,推动海洋经济大发展。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从现实的海上安全形势考虑,无论从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还是从地缘经济发展出发,无论从资源的开发还是从保障中国海外贸易、能源和市场安全,中国都需要发展海权。而邓小平的海权思想与实践使中国走出了昔日封闭、孤立于世界之外的被动境地,将中国真正推向世界,走向海洋,也使中国融入世界的发展洪流之中,且对新时期中国发展海权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启示一:在维护中国海权问题上,应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利益放在第一位。邓小平在对待中国海权问题上,始终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决不拿国家利益作交易。这从当年邓小平对钓鱼岛和南中国海主权的宣示、支持海内外中国人民的“保钓运动”、对越南进行的自卫还击以及设立海南省等可以看出。即使是出于维护和平与发展利益而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邓小平仍然强调,搁置争议,先不谈主权,不等于不维护主权,更不等于是放弃主权。“主权属我”是不可动摇的根本立场。“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5、13、347页。当前中国海上形势非常严峻,海洋领土被侵占,海洋资源被掠夺,海上争议不断,海上通道经常受阻,中国海上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⑦王历荣:《建国后毛泽东的海权思想与实践》,《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日本不断强化对钓鱼岛事实上的占领,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对中国岛屿宣示“主权”,通过法律将中国南海诸岛划进其领土。与南海无任何主权关系的域外大国如美国、日本和印度也不断介入南海争端。中国在这些问题上要坚决地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利益,同时更应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人民海军,提高海军近海甚至远洋军事能力。

启示二: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更要关注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海权,重视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从世界角度来看,发展成为全世界各国、全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然而,在21世纪,资源问题将困扰整个世界。当前,资源的严重匮乏,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资源,而蕴藏着丰富资源的海洋,恰恰就是人们寻找的资源库。中国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矿产等资源,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开发海洋、利用海洋,把海洋作为陆地资源开发的后备战略基地,已成为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邓小平“进军海洋,造福人民”,“发展海洋事业,振兴国家经济”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发展思路,为我国海洋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同时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资源开发合作,推动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从目前发展现状看,我国海洋经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新时期新阶段,我们更应坚持邓小平海权思想,把我国海洋经济继续推向前进。

启示三:在发展海洋经济问题上,要唤醒国人的海洋经济意识,高度重视海洋经济价值并积极制订政策规划,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第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加强全民海洋意识教育,提高国人的海洋国土和海洋经济意识,调动方方面面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积极性,为海洋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第二,要做好发展海洋经济战略性的区域布局,统筹规划海洋经济的发展。根据海洋资源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进行海洋经济区域规划,划分海洋经济区,促进海洋区域分工,制定有区别的政策。建立综合开发体系,优先开发海岸带,重点开发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加大国际海底区域的勘探开发力度。第三,要制定和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政策,为海洋经济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应向海洋经济倾斜,充分发挥政府在海洋经济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完善信贷担保体系,制订海洋优先发展的产业,并对优先发展的海洋产业开发实施税收减免政策。第四,要完善海洋经济发展的软硬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把海洋开发、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运行轨道。完善国际港口建设,加强对码头的建设与规划,明确港口发展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加强与国内外港口的合作与交流,建立港口合作交流机制等。□

猜你喜欢
海权主权海洋
中国需要确立自己的海权意识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贵阳首发白皮书:五年建成主权区块链应用示范区
孙中山的海权思想
数十国扎堆宣示海洋主权
钓鱼岛主权考
海峡两岸对南沙和西沙群岛主权的共同维护
马汉及其『海权论』
海洋观·海权意识·《河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