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开发区时代”的发展新路

2012-01-28 06:29肖新宏
浙江经济 2012年10期
关键词:开发区人才文化

□ 文/肖新宏

“后开发区时代”的发展新路

□ 文/肖新宏

沿海地区开发区面临“后开发区时代”的严峻挑战,文化引领、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是开发区加快转型的现实途径

经过19年来的开发建设,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从一片滩涂围垦之地成为浙江省产业集聚发展的重地,是杭州大都市建设的副中心,综合实力多年位居浙江省开发区首位。当前,沿海地区开发区总体面临“后开发区时代”的严峻挑战,开发区必须立足基础优势,着力破解各种制约,积极寻求契合时代要求、具有自身特色的转型升级之路。杭州开发区肩负率先发展、辐射带动的重大使命,应着力于新一轮跨越发展,努力打造转型示范区,以文化引领、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作为开发区加快转型的现实途径。

科技创新增强转型驱动力

经济转型的关键是构建内生增长机制,其核心动力就是创新。近年来,开发区通过构建机制、建设载体、打造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主导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连年增长。但面对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开发区要加快转型发展,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谋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全球化高端资源配置的竞争力,依然要牢牢抓住创新能力建设这个战略基点,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思想理念、体制机制、方法手段的整体创新,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环境。

——大力营造创新环境。围绕国家战略导向和开发区发展需要,持续强化外引内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市场“三力合一”的作用,充分整合创新优势资源,明确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方向,深化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处理好要素驱动与创新驱动的关系,依托高技术产业、新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等高端化资源配置模式,推进内涵挖潜与整合提升,着力破解资源要素的制约。

——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加快推进大学科创园、新加坡科技园、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高科技孵化器等“两港八园”创新载体建设,促进高端项目、人才、政策、资本等资源要素向园区平台集聚,有力提升产业承载能力。运作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科院理化所南方中心、江南大学研究院等大院名校,鼓励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建设开发区公共开放实验室、公共技术研发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及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等,提供开放性、先进性和共享性的技术支撑服务。

——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化。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着力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联盟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联合开展技术攻关、项目研发和申报国家、省市重点项目。深化“两园战略”合作,完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金融机构和政府“六位一体”合作模式,拓展“科研合作、人才服务、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四大功能,以产学研合作联盟、大学科创园建设为重点,不断推进政府、企业、高校间优势互补、协同推进、虚实互动、合作共赢。深化产业创新联盟机制,推进优势主导产业中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开展联合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在相关领域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集聚区。

——优化创新政策环境。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通过直接投入、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跟踪服务力度,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为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完善创新服务环境。促进科技中介服务发展,完善创新服务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技术咨询等服务。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信息收集与处理工作,为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提供基础性信息和服务,帮助区内企业以多种形式利用国外创新资源。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讲座、科普宣传、科技创新成果展示、创造发明比赛等活动,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

人才支撑增强发展竞争力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开发区坚持“价值、尊重、发展”的人才理念,推行“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工作模式,着力打造“东部人才港”,以创业资助、创业指导、平台建设、生活保障为重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探索了“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带动创业、创业带动创新”的人才创业模式,构建了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最短距离”产业人才输送模式。当前,开发区要加快转型发展,必须更加强化“人才优先”的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形成人才核心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打造人才集聚平台。坚持以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城市国际化为主导,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载体,整合利用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关资源,打造“两园三中心”、留学生和大学生创业园等人才平台。

——强化人才引进培育。坚持“项目+人才”、“人才+资本”的模式,大力实施“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以高层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展深化“蓝领成才”工程内涵,大力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技术工人。

——创新完善人才政策。着力构建人才引进、培养、优化配置等全方位的政策体系,鼓励企业实施“借脑”战略,激发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人才的整合利用,放大其咨询、技术等服务效应;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着力解决各类人才的居住保障问题,加强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配套服务;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实训工程,不断加大对人才创业的扶持力度,切实落实鼓励创业等相关政策,发展壮大创业人才队伍,提升创业成功率。

——营造优越制度环境。强化政府管理服务和市场的有效配置作用,健全完善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机制、鼓励创业创新的激励机制和充满活力的流动配置机制,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业、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和平等公开、竞争择优、更加开放的制度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努力打造享誉海内外的“东部人才港”,成为高端人才梦想启航的温馨港湾。

文化引领增强发展软实力

文化是创新创造的活力源泉,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区的设立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产物,其本身就是改革大潮中富有冲击力的文化现象。杭州开发区拥有自身朴素的文化因子,以拓荒牛精神为代表的围垦文化,生生不息的江潮文化,移民特质的开放文化,这些都为开发区注入了发展的活力。但相对而言,文化积淀薄弱仍是开发区的制肘,近年来,开发区在文化建设上加大作为,建设了围垦文化广场、沿江景观大道、生态休闲公园、职工文体中心等文化场所和设施,举办了职工文化艺术节、楷模人物评选、“爱在下沙”主题宣传等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当前,加快推进开发区转型发展,应始终强化“文化引领发展”的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提升素质、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全区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打造“文化下沙”金名片。

——培育人文精神。大力弘扬“开放包容、务实进取”的下沙人文精神,促进在各领域、各层面的渗透、融合,充分发挥凝聚和引领作用,增强城市文化环境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立足校园着力培育“崇尚科学、尊师重教、尊重知识”的科教文化,立足企业着力培育“敬业诚信、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创业文化,立足社区着力培育“友爱互助、和睦融洽、共建共享”的邻里文化,立足机关着力培育“清正廉洁、务实高效、勤政为民”的服务文化。

——打造文化载体。积极整合辖区各种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电视传媒、杂志内刊、墙报橱窗,加大人文精神的宣传;着力办好《下沙新城》杂志、《今日下沙》报,努力创办覆盖全区的数字电视网,构建文化传播的主平台;充分利用校园文艺社团、职工艺术团、民间文艺社团,创作编排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使之成为弘扬主旋律的文化阵地,打造文化精品和特色品牌;深入开展“下沙十大人物”评选,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理顺文化体制。明确职责、健全制度,强化文化建设的统一规划、有机衔接和资源整合,增强文化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进企业、校园、社区文化的交流融合,推进高校文体资源向社会开放,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承办省市及全国性文化交流活动。

——加大文化投入。通过政府投资和引导社会投资,完善开发区文体设施,建设开发区科技文化中心、体育中心以及两街道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体设施,完善科技文化中心的演出、展览、交流等重要功能。

——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引导和管理服务作用,优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健全文化产业发展市场,发展文化创意、演艺传媒、著作出版、文体赛事等文化产业。

总之,杭州开发区要实现自身的完美蝶变,就要通过文化建设提升价值观念,引领综合效益型发展模式加快构建;通过科技创新焕发新的活力,增强在全球范围内对高端资源要素的配置力;通过人才集聚提供根本支撑,营造最富亲和力的创业发展环境,“三力齐驱”推动开发区健步迈向国际化、高端化、品质化的高层次发展明目标定位。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猜你喜欢
开发区人才文化
人才云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谁远谁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国办发文部署开发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