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吕晓青
乡村治理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进入21世纪,中国的乡村发展步入转型新阶段,面临着国际贸易竞争、经济全球化、加速城市化等重大变革和挑战,在新形势下有必要从乡村地理学视角对浙江乡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回顾总结与深入思考。
乡村地理学是研究乡村范围内人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从区域的角度,着重研究乡村地区经济、社会、人文、资源与景观的形成条件、基本特征、地域结构、相互联系及其时空变化规律。自20世纪30年代法国白吕纳等人的思想传入中国,学者们开始重视人地关系,关注乡村研究。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从单一的农业向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多方向发展,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使得乡村产生众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不仅迫使人们开始重视乡村地理学,也极大地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
在这个时期,经济全球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生态化、发展持续化等思想不断涌现并受到人们重视,在新观念和新思想的影响下,学者们对乡村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了重新审视。乡村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基础理论探讨、土地利用研究、乡村经济研究、乡村聚落、乡村城市化、乡村景观研究、乡村文化和乡村空间八个方面。
从乡村地理学角度看,浙江城乡关系从城乡互助到城乡分割再到城乡统筹,最终走上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道路。城乡统筹发展主要经历了自发统筹阶段、自觉统筹阶段和全面实施阶段。乡村发展的经验在于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广大农民利益需求,大胆改革创新各项体制与制度,同时科学决策统筹规划,不断扩权强县、强镇,搭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平台。
顾益康等学者认为,浙江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轨迹是沿着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建立;推动乡镇企业、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快速起步;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小城镇综合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全面建立;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而逐步推进的。
卢福营等学者总结浙江的成功经验,认为高度发达的民营经济、理性有为的地方政府、充满活力的民间力量、务实创新的事功文化等区域性的特殊因素,与来自国家层面的法律和政策、传统的中国文化、复杂的国际环境等相结合,构成为当代浙江乡村治理变迁的特定环境,决定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浙江乡村治理变迁的众多特点:以现代治理为取向的变迁路径和轨迹;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变迁方式;超前的变迁进程。
当代浙江乡村治理的经验表明:乡村治理变革应当从实际出发,逐步有序地推进:需要尊重农民意愿,获得农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需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充分发挥民间创造力。
浙江未来乡村发展有以下几个着力点:一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和机械化,达到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有机结合。目前应该在稳定土地承包权利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规范、适度流转。
二是建立县镇联动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政策协调机制,落实中心镇培育工程,加强政策资源整合,突出政策协同配套,发展壮大农村乡镇;理顺县、镇地方政府的关系,创新相应的体制机制,促进中心镇与周边中心镇的协调发展。
三是统筹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事业、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和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向农村覆盖,尽快尽早形成城乡互通、快捷方便的综合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首先实现城乡交通一体化特别是公交一体化。落实新增财政收入用于教科文卫事业的政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