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林密
关键在于把投机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
□ 文/林密
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并确立了十二项主要任务,开始对民间资本开放金融业,探索建立规范的民间融资管理办法。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如何把大量的民间投机性资本转化为有效率的产业资本。
这些年来,温州民间资本一直处于媒体的风口浪尖,“温州炒房团”、“老板跑路”、“资金链断裂”等新闻常常出现在媒体显著位置而吸引观众眼球。温州民间金融活动向来比较活跃,农村地区一直就存在着各种基金会、地下钱庄、标会、台会等地下组织,这为在正规金融机构难以融到资的各种小微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早期的各种民间金融活动,借贷利息虽然高于银行利息,但总体上还是低于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为温州中小企业发展和民营经济繁荣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但是,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导致地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实体经济利润率不断下降,及以家族制为主的民营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开始触及“天花板”,于是大量产业资本开始逃离实体经济,投机转向收益率更高更快的“虚拟经济,而部分职业炒家更是借助温州发达的地下金融市场筹资进入房地产市场,进而引发了各种债务危机和“老板跑路”。
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把温州灰色的地下金融市场阳光化,在承认民间金融市场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将其合法化与制度化。但是,能否真正有效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官方引导的组织设计体系中来,却有待市场和时间的考验。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第二条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地方金融改革,依法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等新型金融组织,这些新型金融组织能否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两点:一是能否有效吸引民间资金入场,二是能否有效控制风险。前者取决于其给出的存款利率是否有吸引力,让资金所有者能够抵御高利贷或其它投机性收益的诱惑,而将资金引入新型金融组织中;后者在于对贷出资金用途进行有效监管,用现在规范的金融组织制度和风险控制机制,改造熟人社会的网络信任规则,降低金融风险。
把温州投机性资本转化为有效的产业资本,是降低温州民营金融组织风险,促进温州地方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温州金融综合改革十二条中,多项内容涉及对中小的金融支持,体现金融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改革思路。温州民间资金充沛,但并不愿流向对资金具有强烈需求的中小企业,固然与实体经济利润微薄、老板频频“跑路”让民间资金心存忌惮,但更主要的比起“炒房”、“炒煤”和“以钱生钱”,后者来钱更快。但随着房地产政策收紧以及高利贷市场的资金链频频断裂,投资市场的高风险性也让许多温州人血本无归。喜欢投机赚快钱固然符合温州人的冒险精神,但是在频频爆发的民间金融风险下,温州人也该反思的时候。
发展健康有序的民间金融市场,把投机性资本转化有效的产业资本,是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稳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目前温州产业结构中,传统的轻工业比重大,优势产业集中于服装、皮鞋、打火机、塑料制造、汽摩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源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基础薄弱。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后,温州许多传统优势产业难以为继,其微薄的产业利润难以承受相对较高的民间金融资本;同时大量的传统制造业企业停产、转产与歇业,又使许多产业资本转化为民间金融市场的投机性资本。
加快温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才能有效吸引民间资本,把各种投机性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许多温州中小企业融资难,但融资难的企业部分其实到了该被市场淘汰的时候了,已不适合民间资本继续流入。温州人不缺钱,缺的是有科技含量有市场前景的好的项目于产品,缺的是各种高科技人才和吸引人才的制度环境。淘汰一批市场竞争力不强的落后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塑造市场品牌和优化产业价值链,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附加值,才能将温州民间资本放弃各种投机性行为,转向投入实体产业,成为具有长期收益的产业资本,降低温州民间金融风险,确保温州金融综合改革稳健发展和最后成功。
浙江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