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琳 刘 静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迫切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即3R原则),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本质上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也就是说,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换取经济产出最大化,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是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标准则是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于一体,具有科技推广和科学管理的双重性,因此,标准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发展循环经济最好的工具。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标准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就是为了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我国将资源和能源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作为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制定了有利于节省资源与能源的产品标准,从废物及其处理、产品回收再利用、节水灌溉、节水生活器具到城乡建设及小康住宅环境等方面的标准,对淘汰资源和能源消耗多的落后产品、促进产品更新换代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资源保护事业的发展,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政策、法规标准和制度体系,这些政策、法律法规、管理制度、标准和其他有效措施的实施和执行,对改善资源利用发挥了巨大作用。标准是执行法律法规的基本保证,是基于资源利用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法规是制定标准的依据,而标准则是法规的技术保障。法规的要求和规定通常比较原则化,有限期长并普遍适用,但实施时需要因地而异并具体化、量化,这就需要标准作为技术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技术标准已从过去主要解决产品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换问题,逐步成为一个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成为技术壁垒的核心。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壁垒逐渐出现了绿色化趋势,各国纷纷以保护环境为名,行贸易保护之实。欧盟2003年发布的重要技术贸易壁垒《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WEEE指令)、《关于在电子电气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RoHS指令)、《欧盟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白皮书》和《关于化学品的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的咨询文件》(REACH法规)等,都是以保护人类和环境为主要目的。
一些进口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为了积极应对这些挑战,跨越“绿色壁垒”,我国加大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力度,颁布了一批新标准,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以此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
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我国在循环经济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已发布循环经济国家标准213项、行业标准285项,已立项循环经济国家标准420项、循环经济行业标准111项,拟立项循环经济国家标准297项、循环经济行业标准165项,共计1 491项。在已发布的循环经济国家标准中,节能类标准153项,资源综合利用类标准22项,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类标准7项,生态设计类标准7项,清洁生产类标准2项,节水类标准22项。这些标准的推广和使用,极大地促进了产品质量的提高,尤其是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与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这些敏感领域有关的出口产品的质量。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循环经济领域的标准化工作发展并不平衡,节能类标准所占比重较大,资源综合利用、废物回收利用、清洁生产、生态设计、节水等领域所占比重较小。同时还存在着循环经济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标龄过长、标准覆盖范围少、地方标准化部门未能及时根据当地产业的特色组织制定相关技术、工艺方面的地方标准作为补充,造成企业在循环经济方面无标可依,在建立地方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时缺乏指导性框架等不足与缺陷。
“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标准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好工具,实行标准化的啤酒瓶子,就能方便地进行回收,加入下一个循环生产过程。”标准化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循环经济领域标准化的发展力度,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1)积极开展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指导工作
为切实完成国家“十一五”期间节能降耗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标准在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作用,甘肃省经济委员会会同省质监局及有关部门加快了节能降耗地方标准制定工作,积极组织开展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交通工具燃料经济性标准、终端用能产品(设备)能效标准、节能基础及方法标准、替代能源标准等国家标准的宣传和各种能源计量培训工作。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后制定了《优质车用无铅汽油》(DB62/1422—2008)、《优质轻柴油》(DB62/1467—2008)、《甘肃省用能单位能源计量评价规范》(DB62/T 1818—2009)、《甘肃省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甘政发[2004]80号)和《兰州工业锅炉大气污染排放标准》(DB62/1922—2010)等一系列地方标准,同时印发了《甘肃省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限额指导目录》(甘经能[2007]464号),针对全省用量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开展了能效摸底和节能降耗的普查工作,并对全省重点企业执行能源计量标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提供技术服务,有力促进了全省节能减排阶段性目标的实现。
(2)制定和出台了循环经济规划
2009年12月24日,国务院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这标志着甘肃省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依据甘肃省循环经济标准体系方面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编制完成了《2009—2012年甘肃省循环经济地方标准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要求甘肃省循环经济地方标准体系要涵盖全省一、二、三产业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包括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经济园区和循环型第三产业4个子体系。
(3)配套制定循环经济地方标准
“规划”涉及319项地方标准的制修订,根据规划要求,甘肃省首先制定了第一批,共9项循环经济地方标准,分别是《吨钢综合能耗限额》、《吨钢可比能耗限额》、《吨钢水耗限额》、《啤酒单位产量综合能耗限额》、《白酒单位产量综合能耗限额》、《单位产量白酒水耗限额》、《吨马铃薯淀粉单位产量综合能耗限额》、《吨马铃薯淀粉水耗限额》、《纯碱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联碱法)》。今后将不断加快循环经济地方标准制修订步伐,以期通过与省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及大型企业共同研究制定的高耗能行业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来提高准入门槛,运用法律法规的强制措施促使企业达到能耗限额标准,倒逼企业采用节能措施,降低能源消耗,转变增长方式。
甘肃省工业主要是以能源、资源、基础材料的消耗为主,初加工型、资源型工业所占比重较高,以冶金、有色、石化、建材为主的采掘业、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在70%以上,产业链短、资源利用率低下、产业布局不合理、排污总量大及环境容量、人均资源拥有量相对不足等问题非常突出,传统生产方式对水资源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这一系列问题成为阻碍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而发展循环经济成了破解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战略选择,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首选。但从当前实际来看,甘肃省循环经济标准化的发展仍然存在着几个制约性的问题。
(1)循环经济地方标准体系尚未建立,存在标准缺失、标龄过长、相对滞后、水平不高等问题。循环经济地方标准体系的不健全,使标准的全面性、统一性、系统性相对薄弱,不能覆盖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各领域,不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使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缺乏重要的技术支撑。
(2)循环经济标准化基础研究工作滞后。循环经济地方标准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省内节能减排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技术优势,不能及时提升为地方标准,无法指导更多的企业开展循环经济工作。特别是在节能减排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没有及时开展研究和验证,没有将其转化为对发展甘肃省循环经济有推动作用的地方标准。
(3)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经费匮乏。在循环经济标准的前期研究、立项、起草、制定、发布和修订等诸多环节,地方标准制修订专项经费不足,企业在标准研制方面的投入机制未建立。标准宣贯和推广实施的力度不够,标准制修订工作受到经费制约,无法满足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无法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4)循环经济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发展循环经济标准化战略的实施需要标准化专业技术人才作为保障。特别是在企事业标准化工作中,标准化专业技术人员少,且大多数为兼职人员,专业知识欠缺,难以适应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需要。
我国的基本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循环经济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政府一方面应充分运用政策引导、法规规范和投资扶持等方法手段,推动企业自觉按循环经济理念去发展壮大自身。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宣传教育,建立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机制,引导公众开展“绿色消费”,夯实发展循环经济的群众基础。
循环经济具有跨领域、跨专业、跨部门、多学科交叉复合的特点,要以《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为契机,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努力促使相关各领域各部门通力协作,形成“统一管理、依托各方、各司其职、合力推进”的工作模式和协调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不断持续改进的过程。必须遵循统筹规划、循序渐进、优化布局的原则,加大标准制修订工作。循环经济标准涵盖领域广泛,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规划实际,有重点、有计划地确定循环经济标准工作的重点领域和方向,优先制定和修订循环经济发展急需的标准、重点领域缺失的关键标准、标龄过长的标准及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标准。
吸收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才能使我们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水平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与各国企业站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同一平台上参与国际竞争。借鉴国外先进的相关标准,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采标项目,也能不断提高循环经济标准的前瞻性与技术含量,加快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接轨的步伐。
从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来看,各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引人瞩目。在各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中,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研究开发最为迅速。我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示范基地——甘肃省酒泉风电产业基地的建成和运行标志着甘肃省新能源建设走上了快车道,我们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技术和经验,结合本省自身地理优势和特点,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形式。同时加快新能源建设的标准化工作,促进新能源建设助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利用各项科研成果,将其转化为支持循环经济标准化发展的技术依据,充分发挥标准在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桥梁作用,推动新能源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带动循环经济良性循环发展。
[1] 甘政发[2010]22号.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EB].2010-03-25.
[2] 佚名.标准体系助推循环经济促节能减排[OL].新华网,2009-09.
[3] 王理.探讨循环经济的标准化战略[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3).
[4] 付允.我国循环经济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OL].科学网,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