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文虹 任 翔
近年来,随着我国物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白色家电与物联网相结合逐渐成为趋势。根据消费时尚研究院(CFRI)联合凤凰网做的问卷调查显示,有81.6%的消费者支持物联网家电的发展。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从智能冰箱、智能空调到智能洗衣机,美的、海尔等领军企业都竞相拿出各自全套的物联网家电产品解决方案,意图以自身的“标准”一统市场。面对业界各自为政的局面,不但不同品牌的产品之间、不同企业上下游产品之间根本无法兼容、无法物联,甚至无法互联,而且也让消费者无所适从。这都直接制约着物联网家电的发展。为解决这一困境,在信产部的指导下,催生了“闪联”和“e家佳”两个标准工作组。从核心层面看,“闪联”标准的目的是在家庭、办公和公共环境中,通过定义一系列的协议标准,让各种信息设备、家用电器、通讯设备之间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而“e家佳”标准则是将家庭内部通信、娱乐、电气控制、安防报警等多种功能融合在同一个家庭网络平台中,实现数据交互、统一管理,并通过网关实现内外网数据交互。目前,作为“闪联”核心成员的美的与坚持并主导“e家佳”的海尔,两者在智能家电领域的发展模式截然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谁掌握了智能家电核心技术标准,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具有了绝对的市场优势。然而,从长远来看,“闪联”标准和“e家佳”标准势必会在某些领域相互渗透和融合,谁的标准更有话语霸权,则要看市场的最终选择。
根据国家标准委2010年收录的数据显示:在ISO、IEC两大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现行有效的国际标准23 792项,由我国提交并主持制定的国际标准仅77项,占总数的0.3%;TC(技术委员会)、SC(分技术委员会)923个,由我国承担的秘书处37个,占总数的3%;WG(工作组)2 885个,由我国担任召集人的不到40个,约占总数的1%。同时,虽然我国已成为ISO、IEC中大部分TC/SC的成员(覆盖率约占96%),但日常工作多数仅限于一般投票。据统计,我国在ISO、IEC中的投票率达93%以上,但提出实质意见的不到5%。在ISO、IEC等高层职位中,由中国人担任的领导职务仅1个,不到总数的1%。
通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我们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更不用说我国传统产业新领域标准的国际化问题。当然,我们也经常能听到让人欢欣鼓舞的消息。如2010年5月,IEC颁布了由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导制定的IEC 61249-2-41:2010《无铅组装用限定燃烧性环氧纤维素纸/玻纤布覆铜箔层压板》和IEC 61249-2-42:2010《无铅组装用限定燃烧性环氧玻纤纸/玻纤布覆铜箔层压板》两项国际标准,标志着该类传统产品国际标准由欧、美、日三强垄断的局面被打破;2011年6月,在IEC/TC 61第83届会议上由美的等10家企业单位代表中国提出的弹性结构电压力锅等多项IEC标准提案获得大会通过,标志着弹性结构电压力锅在技术的先进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完全颠覆了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垄断的国外刚性结构电压力锅,使传统优势产业白色家电争夺国际标准话语权取得历史性新突破;2011年10月,中国继2008年成为ISO常任理事国之后,成功竞选IEC常任理事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又一次取得重大突破。
“标准话语权”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对标准制定权的掌握。企业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是否有话语权,话语力量是否有足够的分量,这些都直接关系到每个参与企业的利益。若企业掌握了标准话语权,使企业标准成为产业的主导标准,成为法定的技术标准,必将获得技术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企业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就等于赢得了市场的主动权,并占据了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如何掌握标准话语权?一方面要了解技术标准化的模式。以信息、通信和技术(ICT)行业为例,按照技术标准形成过程的市场化程度深浅、行政力量强弱和程式化程序,对技术标准形成模式的机制和标准形式进行分类比较,其特点见表1。
表1 信息、通信和技术(ICT)行业标准化五种不同的形成模式
另一方面以技术研发和推广阶段的企业个数、企业行为活动以及关键点为对象,将技术标准联盟的模式进行分类比较,其特点见表2。
表2 技术标准联盟三种模式的特点比较
从表1和表2中可以推知,新技术的自主开发、持续创新和战略联盟,是企业抢占标准话语权的路径,而扩大市场份额则是对未来标准话语权争夺的关键。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标准话语权缺失的局面,除了历史和发展时差的原因外,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缺乏先进标准。我国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研发能力弱,缺少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或已掌握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尚未达到必要专利的评估门槛,造成在标准秩序中的缺席。二是缺乏国内市场认可。很多企业制定的标准缺少市场支持,技术指标也不被大众所接受,最后标准沦为企业自身内部标准,使标准的拥有者无法获得市场游戏规则制定者的地位。三是缺乏国际组织认可。从中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数据可略见一斑。作为世界的工厂,我国不少企业仍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就标准化活动如何实现国内外接轨并掌握话语权尚处于摸索阶段。
技术标准战略是指政府或企业有意识制定促进技术标准形成的相关政策及措施,旨在使本国产业和企业在技术标准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基于上述分析,我国企业要抢占标准话语权,必须通过技术标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加快技术标准化进程。
只有根据市场的不断变化及时改进产品的技术,才能站在技术标准的前沿,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的最佳策略。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首先要强化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意识;其次企业要加强技术研发能力;再次是企业要制定和完善与技术标准化相关的知识产权措施,巩固技术创新成果;最后是企业要提高技术标准的开放程度,扩大技术创新成果的影响。
战略联盟是把行业内各个分散企业联合起来,推动技术标准的市场化。“闪联”和“e家佳”就是典型的联盟。企业联盟作为组织机制的一种形式,具有影响用户预期、支持相关企业进行互补产品研发、采用有利于市场渗透的定价策略等作用,从而有利于联盟企业率先建立起规模化用户安装基础,并在技术标准的市场竞争中赢得领先优势。所以,战略联盟在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在信息产业领域企业中的应用较为突出。通过战略联盟,不但可以实现市场合作、扩大产品市场的应用维度,而且有利于通过技术结盟形成创新合力。
强制性技术标准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其特点是强调同类产品的共性要求、概括性强、适用范围广。而企业使用的技术标准主要取决于企业产品的个性要求,突出自身特点,适应市场变化。因此,在使用强制性技术标准的企业要考虑自身生产技术水平的适应性以及实施该标准的合理性等问题。企业一方面要考虑自身接受强制性技术标准的能力,还要考虑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影响。因此,虽然企业使用强制性技术标准是有整个国家或行业的认可和支持,且资金投入少、技术创新的风险低。但企业要生存,就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消费者的需求,制定企业标准,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企业在使用强制性技术标准的过程中,除要达到基本要求外,还要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积极研发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技术标准,并运用到新产品中。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越走越远。
当国际已经形成技术标准时,我国企业的战略选择可以是引进标准、改进标准或创造新标准。引进标准要重点考虑技术的先进程度;改进标准要重点找到改进的突破口;创造新标准要重点考虑国内市场的独立性。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与国际接轨,抗衡国际标准。以闪联标准化工作组为例,它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对抗国际标准,使我国企业避免专利费用“陷阱”。同时,积极推动闪联国际化进程,与日本和韩国的标准融合,实现国际接轨,赢得国内外市场。
企业抢占标准话语权,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可能依赖单一路径实现成功。我们只有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战略思维和系统思想,制定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综合技术标准化战略,才能找到抢占标准话语权的最优路径。
[1] 曾德明,吴传荣.技术企业集群与技术标准合作的关系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4).
[2] 信春华,高晓红.高新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6).
[3] 舒辉,肖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标准战略的关联性分析[J].企业管理,2009(5).
[4] 稀客.寻找话语权的空间[J].决策与信息,2006(6).
[5] 方家平.优势企业当争夺标准话语权[J].企业专利,2007(9).
[6] 郝锋.中国产业挑战国际标准话语权[J].资本市场,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