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涵义解析及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思考

2012-01-28 04:09樊笑英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2年9期
关键词:国土承载力资源管理

■樊笑英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北京 100035)

1 生态文明时代的历史必然性

文明是人类在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过程中发展和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力,相应出现不同生产力条件下的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由畏惧自然、依赖自然发展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及至破坏自然。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明程度不同,但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均有不同程度地出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全球化的趋势出现,人类文明开始逐渐融合、趋同,“地球村”的形成,意味着世界各国无论文明程度如何,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面对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物种灭绝等等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诉求和责任。当今时代已经不同于工业文明时代,一方面生产力水平较工业文明时代已不可同日而语,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创造财富的手段更多地依赖科学技术而非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对文明程度的认识已有巨大改变,人类不再仅仅关注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开始关注与人类共生的其他物种、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生存与发展,衡量文明不再仅以人类文明为标准,还有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文明”,即维持生态环境的正常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文明,这是人地关系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

2 生态文明涵义解析

2.1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地平等共生

回顾人类文明进程,早期文明以“环境为中心”,人类从崇拜自然、畏惧自然,逐渐发展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人类为中心”,环境从人地关系的主体转变为从属人类社会活动的被动客体,成为人类劳动改造的对象。人类主体作用的结果是严重的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相应的结果必然是人类的生存危机。

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意味着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生态系统是一个有自我更新、发展、循环规律的客观存在,是与人类社会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共同发展的独立主体。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还原生态环境的主体地位,应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平等、共生、共同发展为宗旨,这是生态文明时代的核心理念。

2.2 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建设在生态环境持续发展基础上的人类文明

资源环境作为一种基本条件,制约着文明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整体过程,资源环境的状况,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的生活质量以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可能前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确保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目标。

2.3 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表现形式与衡量标准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代,文明建设以满足人类自身发展需求为主要目标,以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为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志。生态文明时代,对文明程度的衡量标尺,已不仅仅表现在所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上,更重要的还要表现在生态环境的存在与发展状态上,即表现为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对其它物种生存条件的保护、对后代人享有同等生存条件的权利的保护上。人类在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对象创造和享受社会财富的同时,能够保障和促进生态环境的循环、更新、稳定、持续发展,人地之间形成包容、协调、统一的共生关系,这应是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3 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国土资源管理以国土资源为对象,承担保护资源环境、保障发展的双重任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既是基础性工作,也是战略性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的基础和保障。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应以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指导思想,促进形成节约集约利用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实现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强度与速度和资源环境更新周期、整治恢复周期相一致,确保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

3.1 以生态文明理念统筹谋划国土资源开发利用

国土资源工作中要体现生态文明宗旨,首先要统一认识,明确国土资源管理指导思想,确定基本原则。行使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与环境权利保障经济供给的同时,也要担当起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发展的责任,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制定国土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整治的总体战略。

3.2 建立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信息平台

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为基础。资源环境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既决定生态质量,又决定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必须全面了解资源环境现状,要发挥国土资源管理职能,以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数字国土,实现国土资源实时动态监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环境基础数据,确保经济社会在我国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运行。

3.3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统筹国土开发格局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与方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估,确定资源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阈值,确定适宜的经济活动类型和能承受的规模。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资源开发强度约束的依据,是引导经济发展总量、生产力布局和人口聚集、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是科学确定发展指标的关键,资源环境承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和约束的双重作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决定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确定一个地区以资源环境保护为主还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为主的功能定位。通过科学评价可以对全国划分出不同层级的承载力区域,以这些不同层级的承载力分区划定不同功能、不同梯级、不同程度的国土资源开发格局。

3.4 完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机制

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出发点是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产业结构调整受资源配置、环境容量、投资、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土资源管理要通过建立科学的资源环境配置机制,引导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市场配置资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经之路,但是对于某些战略性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则需国家宏观调控。未来社会,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关乎国土安全,因此,资源环境配置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调节,建立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资源环境配置机制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保障。

3.5 设立产业与企业准入机制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国土资源管理要依据资源环境禀赋、资源紧缺程度、环境影响程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引导不同区域产业类型、产业规模和产业布局,设立产业准入门槛,促进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创新型产业,发展附加值高的产业,减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以节约优先原则,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资源开发利用企业设立准入门槛,确保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时的保护与恢复。

3.6 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要用法律法规引导,要有体制机制保证,要以政策调控。要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健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土资源管理法律体系,健全完善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土资源管理制度,修订、补充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政策等。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确立国土资源管理的权威地位,为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行使生态保护权利提供法制保障,这是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的基础性措施。

[1]张彦英,樊笑英.论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27(8):61-64.

[2]张彦英,樊笑英.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力[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24(4):9-12.

[3]郑静萍.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9,10(1):73-75.

[4]李淑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1):77-79.

猜你喜欢
国土承载力资源管理
再生混凝土抗剪键接缝受剪性能及承载力计算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听说你低估了一辆车的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