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明晶/周 健/丁 洁/柯 涛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中交一航局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天津 300461)
天然气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和清洁能源,其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对于我国构建清洁能源体系、发展低碳经济和促进国家经济安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我国目前处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近年来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地位显著提高,消费量迅猛增长。我国目前是全球天然气资源第四大消费国,近五年来天然气需求增速年均60%,位列亚洲第一、全球第二。自2007年开始,国内天然气资源已经无法实现自给自足。据国家发改委最新发布的天然气“十二五”规划,预计2015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量将达到1935亿立方米,国内用气人口数约2.5亿,对外依存度和用气普及率将不断提高。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市场结构兼具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双重属性,尽管垄断格局在扩大生产规模,稳定终端用户供应,促进开采、运输等技术的发展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却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暴露出天然气定价机制不合理、天然气市场效率低下、政府规制失灵、供需矛盾突出、天然气产销运行不平稳等问题,从而逐渐影响到天然气资源的经济安全。
本文在整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天然气资源经济安全研究的基础上,从天然气产业供需链的角度,针对生产、运输、储存、销售和使用各阶段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梳理。根据中国知网数据库,我国1993-2012年发表的天然气安全相关有效文献共计952篇。2000年之前,我国天然气安全研究年发文数量不足10篇。这是由于当时煤炭和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较大优势,天然气则受到开采技术不够成熟、开发成本高等因素影响,竞争力较弱,因此缺乏研究动力。从2000年开始发文量大幅增长,到2011年刊出文献量达到了135篇。根据论文主题词(基于著者关键词)的词频分析表明,1993-2012年我国天然气安全研究领域的研究集中于(按频次高低排序,括号内为频次):供气安全保障(142)、天然气供求(133)、多元化进口渠道(127)、天然气市场(126)、天然气储备(124)、能源战略(120)、管道网络建设(115)、能源安全(107)、能源政治与外交(94)等。20年间发文量总体呈螺旋上升趋势,研究深度、广度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表明天然气安全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都充分肯定了天然气资源安全对于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的必要性。但关于天然气资源经济安全则鲜有充分具体、广泛认可的表述。
廖勇、王恒(2010)认为,经济安全的第一要义是保障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扩展至天然气安全就是要求可获得的天然气数量、质量上足以保障经济安全。他们将天然气安全的含义细化为两大标准:即数量上的保证是前提,而价格水平的维持是关键。
其他学者大多从资源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天然气资源经济安全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论述。谷树忠、姚予龙(2006)认为资源安全具体体现为持续、稳定、及时和足量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他们认为一个合理的经济价格应当是需求所能接受的供给价格。沈镭、何贤杰(2004)的观点补充认为,经济安全还应包涵参与国际竞争和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战略地位。
还有一些学者从影响天然气资源经济安全的因素角度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胡奥林、王小明(2008)将天然气安全供应风险从短期、中期、长期角度总结为技术风险、供给中断风险和政治风险三个方面。
夏丽洪(2007)指出,中国天然气资源的现状是规模储量巨大但近海天然气资源分布较分散,供需缺口大。影响天然气资源供应的主要问题在于资源品级较差,勘探开发难度大,以及天然气的地质储量和可采比计算值偏高等人为因素。
针对我国天然气的资源特点,有部分学者认为应当加大对天然气勘探的力度,加大我国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改进天然气生产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一部分学者则赞同加大页岩气、煤层气和LPG的开采和利用,以填补国内对天然气资源的需求;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应从战略角度提高生产的计划性。有的学者也认为,加大参与海外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不失为一种良策。
借鉴美国在页岩气开发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学者在天然气互补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李玉喜、张金川(2011)在研究中指出,我国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巨大,具体如煤层气的开发进展不断加快,致密气的成功开发,页岩气资源的准备开发;同时应当加大对生物气资源潜力的基础研究力度。邱中建、邓松涛(2012)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建议增强致密气政策扶持力度,降低致密气经济下限;同时全面可靠评价页岩气,技术方面大力推动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发展进程。
在天然气的运输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管道运输和LNG(液化天然气)一直是国内外学者讨论的两大热点话题。许多学者都站在统筹规划的角度,对天然气运输过程中的保障措施提出了建议。学者们都提出了要加强管道的建设和管理,加大LNG的进口运输保障力度。但对于运输管理者的资质存在分歧。罗东晓(2007)指出,提早统筹天然气行业发展,加强对管道建设的规划和监管力度。在运输管理方面,应以三大石油公司为中心进行协调。董秀成、李君臣(2010)赞成上述观点,并提出加强L N G的有序规划,推进天然气管道管理法制化,创造有利的天然气进口环境。但在运输管理上,他们反而认为,应当削弱三大石油公司地位,成立独立的管理公司,以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保护下游消费市场的安全。
LNG作为我国天然气进口的主要方式,国内许多学者对其运输和输配过程中的风险进行了研究。张淑英(2007)等指出,进口LNG海上运输存在航海技术风险、技术管理风险、政治因素风险等。王礼茂(2002)通过运输因素评估认为对运输安全影响最大的是运输线路的安全度。从中国实际出发,台湾海峡两岸的对立和南中国海的领土争端,都是中国海上资源运输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于天然气的各类储存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按目的大致可以分为战略储备与调峰、商业储备两个方面。
由于天然气能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和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加之俄、乌天然气之争的前车之鉴,大部分学者认为,发展我国的天然气战略储备是保障国家稳定、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举措。康永尚、徐宝华等(2006)建议我国发展天然气地下储备应以国家为投资主体,积极开展含水层地下储气库的建设,形成战略储备的基本格局;以油气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在油气区附近大力建设枯竭油气藏地下储气库,以调峰和商业储备需求为主,同时兼顾战略储备需求;以国家和燃气运营商为投资主体,建设地下储气库作为战略储备和调峰储备的重要的补充。
在保障天然气稳定的供应经济活动和调峰的问题上,我国的学者结合实际,也给出了具体的储备应急方案。张海琴等(2006)认为调峰及安全供气保障措施,应以年供气量的10%~20%规模考虑建设地下储气库;以当地用户分类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运用LNG和其它手段的规模。丁国生等(2009)针对中国市场用户和管道的情况,建议在华北京津地区、中部的河南和湖北地区、西南的四川地区分别建立储气调峰应急枢纽系统。
对于天然气销售方面,主流观点认为目前我国天然气气价较低,需要完善价格机制,加强天然气市场竞争。具体来说,需要解决天然气销售中存在的国内外价格接轨与消费者承受能力的矛盾和产业链中上下游利益分配的问题。
廖勇、王恒(2010)在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目前天然气定价不合理,导致不能准确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在国际市场中,众多学者认为需要培育天然气期货市场,提高天然气市场经济开放水平。张淑英、万大忠(2007)认为,可在消费国之间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参与期货和现货交易,开辟国内油气期货市场,利用市场,力争在价格上有更多的发言权,并建立有利于进入国际市场的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
在关于消费者承受能力的焦点问题上,李永波(2009)认为应当建立天然气价格波动平抑基金,以减少消费者面对价格波动的压力。丁国生、梁婧等(2009)则认为,利用天然气峰谷气差价,对于保障安全供气有重大意义。刘满平(2012)提出,可采取价格听证的方法逐渐由“成本加成法”向“市场净回值法”过渡。在处理天然气市场上下游利益冲突的问题上,李永波(2009)提出,在理顺我国天然气价格基础上,有步骤地允许“第三方进入天然气管输网络”,创造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刘毅军(2010)在研究中支持成立专门的管道公司,实行联网运行,制定管网定价法则;进一步提出将干线与储气库捆绑管理分离,实行“两部制”收费。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和化工原料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罗东晓(2007)认为,应当统一入网的天然气热值标准,积极开发新型的高适配性燃气具产品以适应管网联通的需要。殷建平、袁芳(2010)认为需要合理引导我国天然气消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工业用气,特别是天然气生产氮肥出口项目;限制天然气发电厂项目的过度增加,恢复部分发电厂使用煤炭等其他替代能源,减少天然气供不应求而影响民用生活的现象。单娴(2009)则认为,根据用户类别、用气高峰时段、用气量和停气意愿等发展可中断用户并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价格体系。
加强管理,刺激消费者合理高效利用天然气资源,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张秀梅、段洁仪(2006)在对城市天然气的研究中认为,应当加强城市天然气需求侧管理,并建议发展热电冷三联供和分布式能源系统来提高用气效率。石兴春(2009)认为,加强需求侧管理主要是对已有用户的需求计划、新开用户的增量气、阶段供气的产运储销的计划和合同用气的严格管理。
从天然气“产、运、储、销、用”各阶段对于天然气资源经济安全的结果分析来看,加强对天然气资源供应链的管理,离不开政府、企业和用户三者的配合和努力。政府层面上,需要更多地进行干预和调控。首要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规制天然气市场,引导天然气价格逐步走向合理化;其次需要加强能源政治外交,保障我国天然气资源在国际中的地位,减小天然气进口风险;第三是建立天然气供应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将突发事件的损失降低,保障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而在企业层面,大力发展数字气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天然气勘探采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同时加大对海外天然气资源开采的参与程度,从源头上控制天然气供应风险;在天然气输配过程中,需要加强管道的联网化,完善储气设施的建设,灵活应对天然气调峰,为天然气的充足、稳定供应提供多样化选择;在用户层面,着重发展可中断供气用户,最大限度发挥天然气资源利用价值,与上、中游形成天然气经济安全的保障防线。在用户层面,需要理解和配合天然气的调度和指挥,主动配合天然气调峰,发展可替代能源,以提高天然气资源利用效率,避免浪费。
从现有文献来看,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天然气资源自身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方面,天然气资源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制度层面,而综合考虑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尤其是在天然气储运布局动态优化、保障能力动态调控等方面缺乏集成和定量研究。从实践看,发达国家较早就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从制度层面保障了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与国家经济安全的正向关联。而因人口规模、经济总量、资源禀赋、能源消耗巨大等现实特点,符合我国国情的天然气资源经济安全管理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谷树忠,姚予龙.国家资源安全及其系统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6):142-148.
[2]胡奥林,王小明.天然气供应安全及其应对策略[J].天然气工业,2008(10):125-129.
[3]邱中建,赵文智,胡素云,张国生.我国油气中长期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J].中国工程科学,2011(6):75-80.
[4]张淑英,万大中.影响中国天然气供应安全的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国能源,2007(11):30-34.
[5]陆家亮.进口气源多元化是保障我国天然气长期供应安全的关键[J].天然气工业,2010(11):4-9.
[6]董秀成,李君臣.天然气安全的建议与对策[J].中国石油企业,2010(5):62-63.
[7]丁国生,梁婧,任永胜,赵晓飞,冉莉娜.建设中国天然气调峰储备与应急系统的建议[J].天然气工业,2009(5):98-100.
[8]邹伟进,郭明晶.从“气荒”看我国天然气工业的协调发展[J].中国物价,2010(1):26-29.
[9]石兴春.关于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天然气工业,2009(1):13-16.
[10]何春蕾,周国栋,姜子昂,胡奥林,陈玉龙.全球环境下的中国天然气供应安全[J].天然气工业,2010(1):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