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技击理论的构建

2012-01-27 21:30徐培文
浙江体育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技击战术技法

李 冰,徐培文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研室,浙江 杭州310018)

0 前 言

理论来源于若干次的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实践又在不断地修正理论,这是一个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

武术散打项目开展至今已30年整,由于武术散打在开展之初受当时的历史、环境、人员、技术等诸方因素影响导致技击理论的发展一直处于缓慢甚至停滞状态,多年来缺乏核心技击理论指导的散打项目在实践中的每位参与者都只能凭自己的实践经验与感觉去完成任务。技术的走向至今仍然是被动地采取“适者生存,自然淘汰”的自然法则和按“追求效果”的人为选择法则自由发展着。随着市场对武术技击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从市场的角度看武术散打项目已很明显地表现出许多方面的不足,人们的武术技击活动一直就没有可行的理论来指导,这种凭经验与感觉的教学与实践如再得不到根治,当散打技术达到某一定高度时就会因为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止步在技术的瓶颈阶段,那时的散打技术再要得到质的提高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彻底改变经验指导实践的现状,使散打的实践活动步入一个由科学的技击理论指导下的理性阶段,有了理论保障武术散打项目在世界众多搏击类项目中才有立于不败之地的可能。

目前人们在忙于武术技击项目赛事开发的同时最多只是对散打技术上做些经验上的整理,基本上顾及不到去做理论上的清理和创新工作,历史在前进然而现在的武术散打理论显得过于简单化与欠规范化,对实践活动已没有实际意义,现实散打技术的发展只能够取决实践中不断的技术碰撞,但是,人们并没有用技术的变化去研究技术本身的规律发展,技法失去了人们观念中的主观能动性的控制。当前散打技术与观念之间的关系已明显地出现了“倒挂”现象,杂乱无章的经验主义作风已长久地在拖技术发展的后腿。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被迫地跟着感觉走,此现象的普遍存在更说明本项目的不成熟性,实践论告诉我们:“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未必能真正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是现象的问题,理解才是本质的问题”。

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实践证明,只有认识和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武术技击理论具有它的客观规律,可以说能否正确认识、把握并运用其客观规律,是决定武术项目前途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武术技击理论进行研究有及其重大意义。

1 构建武术技击的理论框架

实战技击的变化是有其规律可寻的,有时看上去庞杂的对抗场面其实都在按规律行事。我们要在对抗中去把握技击的基本规律做到根据对手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战胜对手。把握客观存在的技击规律才能控制对方的攻击与变化,按规律的要求在平时训练中形成正确实用的条件反射,把训练的技法按拳理的要求在实战中展示出来并战胜对手这才是技击理论存在的价值。

技击能力是衡量练习者水平的唯一标志,我们要认清技击的内在规律,才能够使训练更科学、更有效。我们要做到:首先,技击前的理论准备工作。其次,掌握技击的原则。这样才能做到守住原则以不变应万变。

下面我们将从:技击思想;技击原则;武术散打的对抗模式等方面进行阐述,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明于法则而守住法则;脱离法则而不违背法则的要求。

1.1 技击思想

技击:乃以武艺行实战搏杀之能。思想:是人们在经过大脑逻辑思维后而产生的一种对大自然、人类社会的种种判断,而这种判断与思考在产生某种具有记载的时候称之为思想。

技击思想:是人们在武术活动时脑海中产生对实战搏杀的一种意识判断。每人对技击的理解不同,因而会形成不同的判断,所以各人的技击思想也不同。

技击目的决定了形式与途径。不同的技击目的自然而然的需要用不同的技击形式与途径来实现它。技击目的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杀、伤或控制对手为目的的对抗。如:战场上的生死搏杀。

另一类是:以战胜对手为目的的体育竞赛范畴内的对抗。如:各类竞赛。

技击对抗前技击者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技击目的,这样才有相应的理论思想确定方向,并运用相应的技法去达到技击目的,合理的技击理论才是指导技击活动的大纲,对抗中的技、战术表现是技击思想在技术层面上的诠释,没有解决好这一根本性的问题,现实中的技、战术就会无所适从,在电光火石间产生的机会稍瞬即逝,如无一个成熟的技击思想是很难让技、战术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的。

技击是武术的本源,武术所有的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这一核心服务,技击思想就是技击者对技击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是练习者自己对表达武术的本源的独特理解。

1.2 技击原则

所谓原则是指经过长期检验、整理出来的合理化技法现象;遵照原则行动,事情会顺利。违背原则的行动,就事倍功半或一败涂地。成为真正的技击者就必须把原则放在脑子里时刻自我提醒,以避免养成不切实际的习性。

技击的根本原则用白话说就是:如何按相对固定的条款要求做才能够在对抗中把握主动让对手打不到你,而你能打到对手;即使被对手打到也能减少或化掉对手击打的力量而使自己不被损伤,而这些都不是靠单纯的力量或速度去做素质上的顶牛,更不是双方无意义的搂抱或两败俱伤的拼打。要按什么条款才能够做到避实就虚、以巧制胜,这个条款就是技击原则。只有遵循技击原则就能够用简约、熟练的基本的技击恰到好处地化解处理复杂的对抗场面,技法的魅力在对抗中自然地到展现,这才不失中华武术的深奥哲理和博大精深的本色。

咏春拳的中线原理是该拳种的技击原则,对抗中咏春拳的练习者就是在用动作诠释这一原则,具体地说中线原理建构在两个概念上:①掌握敌我双方各自的中心线及两线间之连结直线,所谓子午线。②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故攻击最有效率。理解中线原理就可觉察自身之平衡,确定敌我的空间距离然后做有效的攻防。在中线原理的支持下而产生守中用中之咏春技击思想。依循守中用中之技击思想又决定了朝面追形的最高战术指导原则,支持朝面追形的是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拳理,支持来留去送又是通过舍力、卸力、借力、留手不留力、按头起尾、往前不行往后、往后不行往前等技术来表达。这样的要求其目地就是让咏春拳练习者在任何情况下的对抗都恰到好处地诠释该拳种的这一技击理论。

在实践中咏春拳形成了别于其它拳种的技击理论,在技击中风格已经很自然地形成,这种风格的形成并非是外人强加给它的。武术技击者都应该明确自己在对抗中所遵循的技击原则是什么,用什么技击理论做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自己的实际表现做到客观地分析、评价与指导。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包含着上千年的历史精华,这些精华并非只停留在文字上,我们有责任让它在对抗中把精妙之处展现出来。传统保守的旧观念要坚决打破,我们要用现代科学理论总结目前的技击理论,拿出一整套符合自己的散打技击原则,争取做到是市场需要我们,而不是我们恳求市场接纳,这才是真实地在发扬、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1.3 武术技击的对抗模式

1.3.1 技击结构。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形式,武术技击自然不能例外。在一场对抗中,双方为达到他们共同的目的,制服对手(进攻得分),保护自己(防守安全),都尽力运用对抗时需要而自己又有能力表达出来的动作(技法),这样就构成了双方的多次接触,在多次的接触中,双方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着对抗的相应变化。

为了深入分析技法特点我们从散打对抗的全过程细化入手,人为地把一次交手的整个过程划分成三个小分部,并分别对这三个小分部的过程动作进行归类、分析与总结,从中找出它们的共性与特点。使我们对武术技击的现象能够更深入、更透彻、更直观地观察与研究。

三个环节的特点分别是:

第一环节:从对峙的无效距离调整到双方已接触(切入)对抗的过程;

第二环节:切入后的有效距离内队员双方对攻的过程;第三环节:结束对抗的过程。

这三个环节共同构成每次对抗的全过程,三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影响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对抗整体 。

在散手技击理论研究时,我们通过三环论的认识,使我们进一步清晰、明确散手技击法的内在规律,从而使自己更自觉地遵守这些规律,并做到明于术而不拘于术,守规矩而又能脱规矩。

1.3.2 对抗中“击打”的表现。对抗中“击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脱打与缠打。

脱打:建立在双方对抗时在互不缠抱的基础的击打。

脱打在使用时具有简单易行、方便快捷的特点。讲究的是对抗时要占得主动 “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在此思想下的指导都遵循着快打慢、大打小、强打弱的丛林法则。场面上对抗双方很少见到一方进攻,另一方用招术化解其袭来之招法转而借势攻击对方的,多是以打治打、不讲防守、较盲目的硬拼乱打,通过每年举办的各种锦标赛的比赛场面就足以说明这体现象的严重。人们普遍认为“场面不好看,导致运动员比观众多的尴尬场面,严重地不符合比赛市场化的要求”。

缠打:双方对抗时建立在相互缠抱基础上的互相击打。

缠打技法具有多样化、内容丰富等特点,但技法使用有一定难度。主要表现在对抗中的近身摔法、接腿摔法、拿法、中近距离的击打与拿打、第二环节的控制与反控制等对抗形式上,这些技术都是建立在缠打的基础上才得以展示的,当然这些技法必须有严格的训练才能掌握。使用缠打技法可使 “踢、打、摔、拿”四法整体的综合技法得以施展,解决了这一技术上的难题“四法”进入竞赛就成为可能,许多浓郁具有民族风格和特点的传统技法就能够得以展现。例如拳无空出,手无空回;动即生法,有感皆应;声东击西,贵在知变等技法与指导思想等这些建立在缠打的基础上的武术技术才得以发挥。

任何技术的施展都是有前提要求的,如果前提受到限制其技术自然就没有发挥的余地。我们应该抓住根本在源头加以疏导与扶持,这样让传统武术的精华表现出来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1.3.3 建立复合型的攻防意识。要建立复合型的攻防意识就必须构建切实可行的技击思维网络。运动员在比赛时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技、战术,并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要具备场上的应变调节能力才能够把所掌握的技术、战术恰到好处地组织起来加以使用,赛场上运动员在瞬间精确分析、判断、制定决策并通过攻防等方式付诸行动,这就要求我们在脑子里建立稳固的复合型攻防意识。

建立在双方互不缠抱基础上的击打,这种击打方法使用快捷,遵循快打慢、大打小、强打弱的丛林法则。因此在比赛中拳、脚动作越来越少以至于在目前的全国锦标赛的赛场上“三拳二脚”的技术内容也不能够有保证了。

攻防是有机的整体,是完整对抗动作的两个部分,如果人为地把“攻”与“防”二者分开就会导致对抗中二类技法顾此失彼或各顾各甚至相互排斥。在对抗的瞬间要做出攻防二类技法的任意调节谈何容易,我们只有建立复合型基础上的攻防一体意识,这样的攻防意识才能够做到如拳经所说“攻中能守手不丢,守中善攻练守愁,严守只为攻必进,能攻才能好防守”。

1.3.4 技法的完整性。要使对抗中三个环节中的问题能够在瞬间且很体系地解决,我们就应该让三个环节中的内容必须融合成一体。几千年的实践早已证明“踢、打、摔、拿”四击原本就是一个范围内的完整技术整体,它们之间不同功能共同充实其技击内容,才使得武术技法表现得游刃有余,做到了无技击功能的空白区。如能够限制性地放开“拿”法,相互“缠抱”时的击打只要有击打效果规则就应该给予扶持,这样才能够保证武术技法的完整性不受到人为的破坏。我们在尊重大前提的基础上,在对传统武术技法的甄别筛选时有目的地对其内容进行归纳、优化、简化、精化,在继承的前提下,通过实践创新而发展,做到技法全面、实用落在实处。

在体育属性层面上看传统武术的有些技法必须用规则加以限制,目的就是为了安全。在充分保证此前提,允许“踢、打、摔、拿”整体技法进入竞赛,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只有全面整理武术技击理论突出展现其技术体系与风格这样才能使武术的发展有质的超越,且避免了与世界其它技击项目的雷同。

在训练和竞赛中允许使用各类技术,同时又确保“安全”,这两者的结合需要我们有个“度”的把握,这“度”的要求可通过规则的约束实现统一,这使武术中丰富的技法内容不会因不恰当的限制而丢失;真正的武术“技击”的精华才得以表现,“踢、打、摔、拿”整体技法较完整地进入竞赛,更具有高品味的观赏性这是项目发展的必然,又提升了审美价值观,更是符合社会文明进步的趋势。

1.3.5 战术意识。战术意识:技击中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技击者积极观察技击场上的情况,做到随机应变,快速准确地决定自己的战术行动方案。

战术意识反映在:行动的预见性;判断的准确性;攻防的主动性;技术的目的性;动作的隐蔽性;战术的灵活性等方面。散打战术训练应先树立正确的战术指导思想,遵循武术散打技术的规律和竞赛规则。它是衡量运动员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抗中任何人战术的应用都离不开战术意识。

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总是站在整体的角度看问题,任何一种战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在培养战术意识之初就必须建立战术的整体性概念,战术意识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被熏陶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去体会、理解、感受与在实际中磨合,它既受运动员自身素质、技术、心理、战术思维、战术原则等意识形态的支配,同时也受教练员训练水平、手段、目的等因素的影响,并且还受竞赛对手战术意识的制约。通过对散打运动员整体观的战术意识培养,将更有利散打运动水平的提高,战术意识必须从理论上和技法上得到有机统一。

运动员在初始训练之时就应该有意识培养战术意识,使战术意识在结合具体训练内容上由浅入深的,做到有目的地逐步培养,这就是武术底蕴的表现。

2 小 结

构建武术技击理论的基本模式目的在于使武术技击还其本源,使其在表现形式更突出自身的技击特色。通过能使武术技击特点诠释出来的技击思想与技击原则进行分析,使我们的技击有了明确的方向;再通过对武术散打对抗模式的阐述,我们明白只有恪守武术内在规律才能更好地诠释武术的技击风格,只有解放武术技法的基本元素并把握好它的“度”,才能够使之成为引导技术走向的指挥棒。

总之我们研究武术技击理论的构建目的是为武术技击活动探求科学指导依据。构建武术散打的技击理论就能够使学员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可依靠的科学指导,无论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还是初掌教鞭的教练只要是按技击理论的要求去做,做到循序渐进、按步就班地勤加研练就能够使学生达到技法应用自如,并逐步达到技艺高超甚至出神入化之最高境界。

历经坎坷的中国武术散打运动,正在人们关注的目光中逐步走向市场。市场对武术项目的要求不会以个人的意识转移而转移,传统与现实、光荣与梦想、奋斗与挑战正在融入每一个中国人千百年的梦想,我们有必要去担负起这份责任。

[1]程啸斌.中华散打新篇[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岳修专.论内家拳的五大技击原则[J].搏击·武术科学,2008(5).

[3]段克发.中国武术技击理论的奠基者——俞大猷——《剑经》探析[J].体育学刊,1996(4).

[4]粟胜夫.传统武术流失与发展的现代阐释[J].体育科学,2008(1).

[5]马剑.对武术实存的评析与反思-兼议武术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7(5).

猜你喜欢
技击战术技法
犬用战术头盔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