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岩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河南 郑州 450046
高职教育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问题探讨
刘 岩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河南 郑州 450046
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如何适应这一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河南省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中原经济区建设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入手,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中原经济区;人才;培养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2011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经济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宏图需要有充足的人才储备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特别是大量能够充实到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1 农业技能人才需求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线是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指导意见》提出,要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这就需要大量具有现代农业发展观念,懂得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现代农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
1.2 制造业技能人才需求
工业化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带动“三化”协调发展。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的劳动者,特别是高成长性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产业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
1.3 服务业技能人才需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速度和成效。由此可见,中原经济区建设必将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技能人才的需求缺口也将越来越大。
1.4 文化产业技能人才需求
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推进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大力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具体要求,文化产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
河南的高职院校如何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
2.1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分析
我省高职院校大多由职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和部分重点中专,通过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专业设置很大程度上受学校发展基础的制约。随着学校办学自治权的扩大,各高等职业院校都在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设置专业,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等各种原因的局限,其专业设置仍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业设置追求“短期效应”,缺乏科学严密的论证,随意性大;其次,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和师资情况设置专业,不考虑市场需求,学校办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再次,专业设置冷热不均,有的专业重复建设、严重雷同,有的专业严重缺乏,影响社会的需求。
2.2 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
近年来,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逐步扩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在不断地探索,但取得的成效不太明显。首先,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衔接不佳,没有对岗位(群)进行科学分析,按照岗位(群)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重理论轻实践传统思想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变;其次,高职院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没有实现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还停留在表面,学生技能与岗位需求脱节;再次,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整体职业素养较差。
2.3 创新型人才培养有待于突破
中原经济区建设不仅需要大量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更需要一大批立足岗位实际,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侧重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无论对于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都是一种严重的制约。
2.4 社会服务功能相对滞后
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大量拥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而目前高职院校在校生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肩负起应用技术推广和社会培训服务的重任。目前,河南省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相对较弱,承担的社会培训项目屈指可数,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很不理想。
3.1 以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设置和调整专业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河南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把握大局、抓住时机,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为依据,控制“热点”专业的重复建设,加大紧缺专业建设力度,使人才培养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需求。首先,要加大农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农业类院校,要深入调研、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为河南省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培养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其次,要根据河南优势主导产业的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特别是围绕高成长性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新型建材等产业来调整和设置专业。再次,要加大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的建设力度,培养大量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工业和城镇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最后,要鼓励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专业的建设,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产业技能人才,积极推进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2 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实际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大量能够充实到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个重要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高职院校身上。高职院校应当以社会岗位需求为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实际需要。首先,高职院校应以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专;其次,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把工学结合作为学院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扎扎实实做好,使学校的教学与生产密切结合,把课堂搬到生产、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增加工作经历和丰富工作经验。再次,要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推进学生整体职业素养的提高。
3.3 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养大量创新型人才
创新性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在人才培养上的进行改革的重要方向。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仅仅是适应、满足某一岗位的基本要求,而应当具有较高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型能力。首先,要创新高职课程体系结构,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不断掌握前沿知识、自我更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要改革传统的授课模式,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多以引导、启发的方式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督,从而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再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师资队伍创新意识的培养,以教学的创新带动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工作的创新。
3.4 立足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大社会服务功能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应用技术的创新和推广,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培养,都需要由高职院校来完成。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构建科学的课程和培训体系,创造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肩负起社会服务的重任。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大应用技术推广和服务的功能。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教师资源优势,鼓励教师和应用技术的专家在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做好为企业和相关行业提供应用技术服务的工作,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创新,为企业生产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其次,要加强对社会的培训服务功能,使高职院校成为技术技能培训中心,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培训大量拥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1)加大对农民的就业培训。要加大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和普及,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要加大对农民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促进农村人口就业水平的提高,推动城镇化发展步伐;(2)对下岗工人进行转岗培训。对城镇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3)加大岗位准入职业资格培训。要加大对社会紧缺的、需求量大的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培训,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4)对企业在职职工进行轮岗培训。要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使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为企业职工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提供技术支持。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Z].www.gov.cn,2011.10
[2]王小玲.关于高职院校因材施教与创新型人才培养.职业技术教育[J],2010,(4).
[3]陈建国,王敏. 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J]. 魅力中国,2010,(8)
10.3969/j.issn.1001-8972.2012.08.159
2011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