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博 计永利 李万冬
中国医科大学校长办公室,沈阳 110001
医学高校在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优势与作为
——以我校甲型H1N1流感为例
王帅博 计永利 李万冬
中国医科大学校长办公室,沈阳 110001
当前,不断出现的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从2003年的SARS到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在社会各界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由于高校的聚集性、密集性等特点,使高校在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中首当其冲。社会突发卫生事件在高校中传播扩散快、易出现聚集性病例,且由于学生的流动性,非常容易向社会波及,不仅影响学校自身的教学、科研秩序,进而会影响学校的稳定与发展。
医学高校;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
高校在突发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非常脆弱的,要大力维护与预防高校的稳定与安全。医学院校,作为一般高校中的涉及医学的特殊专业类的学校,有着深厚的科研与预防力量,不仅可以做到预防与治疗相结合,而且还应该为社会发挥些医学院校的特殊作用。
高等院校作为社会中的一点,在庞大的社会关系网中,与其他社会机构与组织有机的联系到一起。大学与社会间存在的所有联系是以社会责任,亦即特定的社会寄希望于大学履行之义务,对大学所寄托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的期望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大学的社会责任是从对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中衍生出来的[1]。医学院校的培养模式是更加开放的,社会影响是更加重要,所以应该在公共服务方面担当更大的责任。
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社会上在短时间内有规律或无规律的,先在一小部分流行而后在较大范围内扩展,蔓延迅速,短时间内不能明确致病原因,可能造成危害社会公共健康的重大传染疫情,包括群体性不明原因的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影响公共健康的事件。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意外性、群体性、复杂性、紧迫性、及社会危害严重性,对社会稳定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2]。
3.1 医学院校具有严谨、科学、专业的医学理论
医学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系统的西医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是最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主要采用科学实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直至目前的分子基因层次水平,发展极为迅速,超过其它任何一门医学科学,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主流。医学理论的严谨性、科学性在应用基础医学的理论不断完善和实践的验证下,已经可以认识到微观的医学世界,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2 医学院校具有熟悉的研究环境,有效的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研究疾病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借以探讨病因,阐明流行规律,制订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对策和措施的科学,是研究流行疾病成因规律的主要方法。流行病研究就是在社会性的疾病的群体中,做长久的跟踪调查分析,如我校附属一院的“胃癌成因相关性”研究就是在固定的群体样本下做的长时间科学研究。类似的研究方法,在医学院校是很普遍的。所以在历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学流行病学和现代医学的生物技术对控制疾病的蔓延与研究疾病的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医学院校具有丰富的临床案例和总结性的治疗方案
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不仅是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单位,而且还可以做医学预防等相关工作。附属医院是最直接接触各类疾病的第一线,可以获得各种疾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的第一手资料。现在医学院校普遍开展的临床流行病调查等相关课题给予隐藏性的疾病以规律的特性。就我校而言,我校共有三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一家专科医院,2011年门急诊量552.85万人次。住院病人数26.55万人次。这些大量是临床数据为各种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资料。
3.4 医学院校具有相关的学科建设和一定的科研资金支持
学科建设是学校专业建设的核心和发展的根本。我校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为依托,保证每年不少于一千万的建设经费,并要求各附属医院也要有相应的投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在学科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者予以重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0年以来,我校国家重点学科数量由1个增至6个(含1个重点培育学科),新增补数和现有数量均居辽宁省属高校首位。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145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协作课题1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18项提高至2011年的144项。2011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5807万元。这些硬性的成绩,是我们不断攻克各种医学难题的有力保障。
在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爆发中,我校也受到波及,但是由于我校迅速反应,及时制定出了科学、详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使得我校的甲流疫情得到的完全的控制。回顾分析,会给大家一定的启示。
我校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防控工作。
做好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建立防控指挥体系和工作责任制、加强重点环节的控制工作、强化检查和报告工作、积极开展感染病例治疗、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具体工作如下:
4.1 立即成立了应对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责任制,每天都有学校领导亲临一线,加强领导,将防控工作放在首位。
4.2 成立防控专门机构
4.2.1 防控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信息沟通、检查督办。政令畅通,使得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4.2.2 宣传教育组。负责防控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宣传各单位落实防控工作的经验。
4.2.3 疫情监控组。负责日常疫情监控。监控及时,为预防治疗方案提供实时材料。
4.2.4 学生防护组。负责学生防控工作。做好学生的防范工作是重点。
4.2.5 环境防护与食品安全组。负责校园秩序、安全,食品安全卫生等。环境管理,切断传染蔓延的重要途径。
4.2.6 咨询研究组。负责防控相关知识政策的收集、整理、咨询及分析研究工作。研究落实政策法规、治疗方案,是防控工作的合法保障。
4.3 根据国家的流感预防预案,制定针对不同的流感流行阶段的Ⅰ、Ⅱ、Ⅲ、Ⅳ级反应预案及治疗方案。
4.4 立刻对已感染的病例进行隔离治疗。马上组织学校的医疗专家对感染病例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并对疑似病例实施隔离监控。
4.5 从分利用学校附属医院优势,迅速做好相应医疗物资储备。需要时,面向广大学生和教职工开展疫苗接种。
5.1 积极参与制定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建立
一个陌生的卫生事件,从不为大众所知,到公众对其有所了解,这是个需要医学
研究的过程。医学院校凭借其扎实的理论、方法,雄厚的科研力量,丰富的临床经验,绝对是制定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攻坚力量。要整合社会的各种有利资源,统筹兼顾,全面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
5.2 加大科研投入,加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查因和解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本身是不可完全避免的。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当突发卫生事件发生时,我们要以最快速度反应,通过一切可行的手段找到原因,解决问题,不断完善社会医疗卫生预防体系。这一切根本就是不断的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应对能力。
5.3 大力培养公共卫生人才,建立完善的救助体系
通过甲型H1N1流感,我们便发现我国的公共卫生人才奇缺。在当今崇尚临床医生的背后,是卫生医疗体系的不健全。所以,要通过医学院校来组建一支高素质、跨学科的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其中既有熟悉现场流行病调查的人才,也要有较好掌握实验室技术的人才,更要有擅长进行卫生管理的人才。
5.4 对非医学类高等院校进行培训与指导,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大学生是社会各种关系行为的关键点,保护好他们的健康并加以培训基本的医疗科普知识,他们会带来广泛的社会收益,对非医学院校进行卫生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他们可以传授各专业、各领域的大学生,继而影响各个家庭,维护社会健康。
5.5 发展城市社区医疗,缩小防控区域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的重要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基础环节,同时也是卫生工作最直接的一线场所。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积极、主动去改进基层的卫生条件。但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人才资源短缺,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医学教育学校在学校教育的同时,着力培养医学生基层服务意识,通过自身主观意识,以点带面,层层防护,缩小防控区域。
5.6 建立培训农村医疗系统的长效机制
我校在此方面做出了长效、全面的工作。附属第一医院开展了辽宁省县市区级医院骨干医师培训班,抓住技术层面,锻炼农村医疗的“手”。附属盛京医院开展了辽宁省基层医院院长培训班,辽宁省医政医管干部医疗管理事件培训班,对口支援四川安县医疗卫生管理干部培训班,增强医疗管理意识,壮大农村医疗的“脑”。附属第四医院开展的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定点支持青海、辽宁喀左等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可以说给予农村医疗以“营养”。这样的“手”、“脑”并用,加以人员、器械、药品等丰富的“营养”,以初步建立了局部的农村医疗的长效机制。
突发卫生事件发生时,医学院校应该适时、适当的对本校学生进行相关专业方面的培训,通过在校学生向他们的家庭以及朋友进行正确的指导,发布正确的信息,可减少危机恐惧感,减少突发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影响。
[1] 尹晓敏.大学社会责任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J].辽宁教育研究,2008;(2):6
[2]文美荣.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长效机制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1):53
10.3969/j.issn.1001-8972.2012.11.143
高校突发事件防控中的自救自护教育模式研究,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 JG10DB052
王帅博,男,汉族,工作于中国医科大学校长办公室,大学本科,科员,从事行政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