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西部转移问题探讨

2012-01-27 14:16戴志雄
中国环保产业 2012年3期
关键词:电解铝有色金属发展

戴志雄

(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 100814)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西部转移问题探讨

戴志雄

(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北京 100814)

电解铝西部转移是大势所趋,再生有色金属的西部转移是目前行业内探讨的热门话题。但西部并不具备大规模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条件和基础。西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更多的是依赖内生性的发展。

再生有色金属;西部转移;内生性发展

近几年,随着能源、人力等要素成本的增加,众多企业不堪重负,开始采取向西部转移的方式以突破瓶颈的制约,特别是有色金属中的电解铝行业西部转移势如潮涌。于是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西部转移成了行业内外关注的话题。但纵观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属性,西部不可能承受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大发展之重。

一个地区是否能够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重点还是应该看其是否具备发展的条件和基础。目前西部虽然是众多高耗能产业的“首选”,但却并不具备大规模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条件和基础。

1 原生有色金属产业西部转移是大势所趋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鼓励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的转移,加速西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东部沿海甚至包括中部地区产业在发展受限的情况下,早已开始向西部转移,西部正成为许多产业承接的重要区域。

有色金属作为高耗能行业,近几年也加入到了产业转移的大潮之中,其中以电解铝企业最为突出。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有关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电解铝产能达到2250万吨,其中西部地区就占到50%以上。电解铝西部转移有着它特殊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电解铝的需求大增,加之各地出台优惠电价等措施,进一步刺激了对电解铝的投资热。然而,由于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造成了部分地区电力紧张,拉闸限电,不得不取消电价优惠等措施,也由于发电成本的上涨、电价多次上调,使得不具备能源和电力优势的地区的电解铝企业被迫减产或停产,经营受困。电解铝企业的用电成本约占到总成本的40%,国内吨铝平均综合电耗约14,000千瓦时。以10万吨的电解铝产量计算,电价每度上调0.01元,企业增加的成本或者减少的利润就是1400万元。因此电解铝实际上可以说赚得是电钱。这也就决定了具有电力(能源)优势才具有市场竞争力。

相比于东部与中部,我国西部地区的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有着丰富的能源和电力,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有着丰富的水电资源。在我国的内蒙古、宁夏、青海等地早就布局有包头铝业、青铜峡铝业、青海铝等电解铝企业,这也就为产业转移打下了坚实基础。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西部投资电解铝的企业都有较为可靠的煤炭资源,建有自备电厂。据测算,自备电厂每千瓦时的发电成本小于0.2元,这与内地0.55元每千瓦时的电价相比,吨铝盈利空间较大,尽管其中有过高的运输等成本,但综合下来投资回报率仍是十分可观的。因此这些省、自治区成为了自金融危机以来电解铝产能增长最快的区域。2010年内蒙古电解铝产能达到了233万吨,位居全国第三位,西部第一位,估计2011年末产能达到255万吨;青海电解铝产能达到201万吨,位居全国第四位,西部第二位,估计2011年末产能达到209万吨;宁夏电解铝产能达到132万吨,位居全国第五位,西部第三位,估计2011年末达到200万吨,直追青海。新疆2010年电解铝产能不足50万吨,但随着东方希望集团在新疆总投资达172亿元的80万吨电解铝等项目的开工建设,新疆很快就会达到200万吨以上的产能,并将成为电解铝发展新的“热点”和“后起之秀”。

2 西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只能是内生性发展

当众多原生有色金属产业向西部转移之时,一种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西移论点在业内开始兴起,而事实上纵观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属性,可以发现,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向西部转移是个值得商榷的话题。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不同于原生有色金属产业,其并不具备大规模转移的条件,充其量属于内生性的发展。

(1)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对能源的依赖性不大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不同于高耗能的原生有色金属业,由于其与原生有色金属业的生产工艺和原辅材料不同,因此其对于电力的需求量不大。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力成本所占比例较小。再生有色金属中的再生铝相比于电解铝,每吨可节能3443千克标煤,因而其能源成本不及电解铝的5%。由于其既没有电力(能源)的大量需求,也没有对有色金属原矿的依赖,显然该产业不可能“舍近求远”去西部“扎寨”。

(2)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基础重在废旧有色金属资源

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起步较晚,加之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国内现有的废旧资源集聚量有限。现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主要废旧资源来自于国外进口。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再生有色金属资源进口国。2010年,我国进口主要废旧有色金属实物量达到721万吨, 进口金额达到165亿美元,其中含铜废料436万吨、含铝废料285万吨。同期国内回收的铜、铝金属为270万吨,其中废铜110万吨、废铝160万吨。国内回收资源主要集聚在东中部,由于西部经济尚属欠发达地区,因而其有限的废旧资源难以支持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大规模发展。西部自身的废旧资源量有限,完全进口废旧资源也由于交通等方面成本较高而不经济,也因此很难吸引到大量的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投资。因此,西部不具备大力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资源条件。这也就是现在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的主要原因。

(3)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下游用户需求

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主要服务于制造业,是一个配套产业。制造业的产业集群化正成为发展趋势和主流。目前国内的制造业基地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而在西部这样的制造业基地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原料不足,另一方面是产品销路不畅,在两头受限的情况下,西部大力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可以说是没有多少利益可图,动力不足。

(4)劳动力成本已不再是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障碍

有关劳动力的成本,随着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技术装备升级,预处理、拆解等机械设备的研发推广,劳动力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完全可以通过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模式有效地消除。土地成本则由于再生有色金属企业不同于原生企业,占用土地面积并不大,一个10万吨级的再生有色金属企业所用的土地面积约为原生企业的1/20,因此土地的成本相对于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来说也不是问题。

因此,只有能源优势,缺少废旧资源等优势的西部并非不能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西部尽管总体经济条件较落后,但从特定区域和综合的范围来看,西部也有众多地区的废旧资源量十分可观,再加之一些区域内也有庞大的制造业产业,存在着有色金属市场的需求。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西部应有就近利用废旧资源,发展一定规模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需要。在成渝经济区就有一定规模的再生铝企业,如重庆新格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重庆顺博铝合金有限公司、重庆新桥华福铝业有限公司等,在西部废铝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们主要通过进口废料和外购国内废料以补充。其在重庆之所以形成较大的规模产业,主要还是因为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重庆是我国汽车和摩托车制造业基地,正是再生铝的消费大户。由此看来,内生性的发展是西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国家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2011年1月24日联合印发的《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中就产业布局明确表示,支持成渝经济区发展20万吨的再生铜和20万吨的再生铝项目。在西北地区支持改扩建5万吨的再生铜项目2个、5万吨的再生铝项目3个。而从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共计22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中,就有4个属于西部地区,其中第一批有四川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第二批有广西梧州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园区、重庆永川工业园区港桥工业园,宁夏灵武市再生资源循环经济工业区。虽然同属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但与其他区域相比,规模要小得多,而作为产业布局,西部发展“城市矿产”还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这也充分说明西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具有可行性和局限性。

3 中部适宜大力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

当业内外热议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西部转移时,我国中部地区现已成为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热点区域。很显然,中部地区发展再生有色金属更具优势。中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先决条件,可以很好地承接这种再生有色金属的产业转移。无论是从交通,还是从废旧资源量来说,都具有较好的基础。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废旧资源蓄积上升期,大量制造业逐渐向中部转移,中部有色金属市场的需求增加,许多再生有色金属企业这两年都加大了在中部的投资力度,掀起了一股中部投资热潮。中部的许多地方也都看好“城市矿产”,制定了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的意愿极为强烈,实际动作一个比一个大。

江西丰城规划用地1万亩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就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其一期入园投资过亿的企业达到6家,先后有深圳格林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金环铜业有限公司等28家企业落户,项目竣工后可形成年产再生铝锭30万吨以上、再生铜棒5万吨的能力。2010年该基地共生产再生铝10万吨,再生铜1万吨,再生铅2万吨。根据二期规划,建成后可实现再生金属年拆解400万吨、年熔炼280万吨、年精加工170万吨,年销售收入300亿元、利税30亿元的目标。

湖北谷城在废金属加工利用等方面已建成100多个项目,形成了废铅、废铝等废旧物资年回收120万吨,年利用各类再生资源达78万吨的能力,其中年回收废铅蓄电池及铅废料达40万吨。2010年实现总产值达50多亿元。2011年以来,谷城又启动了总投资65亿元的园区提档升级扩产项目,项目竣工后将形成年回收量达250万吨以上,产值达200亿元以上的再生产业规模。

安徽界首紧紧依托工业园区开展招商引资,筹建了再生金属集散大市场。目前已完成规划,进入施工阶段。项目占地920亩,建成后,界首每年将回收再生铅50万吨、再生铝40万吨、再生铜20万吨,形成一个年交易量超过百万吨级的再生金属市场,以满足华中和华东地区再生有色金属市场的需求。同时,界首还吸引了天能电池集团、浙江南都电源等企业入驻园区,形成“进来一个旧电瓶,出去一个新电瓶”的产业链,成为国内重要的再生铅回收加工集散地;引进国内重要汽车制造企业入驻园区,开展再生铝深加工,打造再生铝完整产业链,全面提升再生铝产业发展水平。

河南大周经过数年的发展形成了再生铝、再生铜、再生镁、再生不锈钢四大产业链,有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2000多家,粗加工、深加工企业500多家,废旧有色金属交易量160万吨,是长江以北最大的废旧有色金属集散地。其废铝年回收量60万吨,再生铝年产量40万吨。现正借着国家大力发展城市矿产的政策机遇,也开始了转型升级的攻坚战,打造省级重点产业集群。

根据我国废旧有色金属资源及加工园区分布情况,国家也有意识以现有的行业骨干企业为基础,统筹规划,进一步优化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布局,重点支持江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等省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在国家发改委批复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中,中部有湖南汩罗循环经济工业园、安徽界首田营循环经济工业区、湖北谷城再生资源园区、江西新余钢铁再生资源产业基地、河南大周镇再生金属回收加工区等5个基地。这些基地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西部目前尚无法企及。

湖南汩罗循环经济工业园2010年回收废旧物资量达134万吨,实现再生资源加工量68.9万吨,其中包括再生铜19.5万吨,再生铝10.9万吨,实现回收加工总产值达110亿元,吸纳近3万人就业。现已开展后期项目建设,2013年建成后预计年回收加工再生资源量达300万吨以上,年经营规模300亿元,精深加工工业产值300亿元。

目前,无论是从中部现有的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建设规模和实际产量,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来看,都远远大于西部。中部的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区域比较优势的最集中体现。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大陆的腹地,国家制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明确提出,促进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在内的中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部承载东西,贯通南北,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区域内交通网络便捷通达,工业基础雄厚,集聚和承载产业、人口的能力较强,具有发展再生有色金属产业良好的条件,而随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进一步实施,中部将越发显示出西部难以比拟的发展优势。中部不只是做好了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承接的准备,而是有了众多成功实践。抓住政策和产业的发展机遇,掘金“城市矿产”,投资中部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做强做大,真可谓机不可失。

Study on Transference of Recycling Non-ferrous Metal Industry to Western Regions

DAI Zhi-xiong
(Beijing Antaike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Co., Ltd, Beijing 100814, China)

Transference of electrolytic aluminum industry to western regions is a general trend recently, at the same time,it has becomes a hot topic. The western regions are not qualified to develop a large-scale recycling non-ferrous metal industry.In fact, western recycling non-ferrous metal industry mainly depends on endogenous development.

recycling non-ferrous metal; transference to west; endogenous development

X758

A

1006-5377(2012)03-0025-04

戴志雄(1972-),男,湖北省潜江市人,中级职称,本科学历,现就职于北京安泰科信息开发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和产业发展,在有色金属行业领域发表过多篇论文。

猜你喜欢
电解铝有色金属发展
云南对电解铝下手,未来将推动电解铝产能退出
电解铝消耗全国6.5%电能,未来铝价或涨破天际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更正声明
有色金属“回暖” 中长期谨慎乐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筑底企稳有色金属行业已过最难阶段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有色金属设计 欢迎刊登广告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